正文 關於延安精神的幾個問題(3 / 3)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恢複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提出了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路線。其根本點就是要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一切按客觀規律辦事,實事求是是永遠不會過時的。現在,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行全麵經濟體製改革,都要從這個“實事”出發,找出社會發展的規律性的東西,按照它所固有的規律辦事。這樣就可減少或避免主觀主義和盲目性,就可避免或減少工作中的重大失誤。

第三,要繼續保持和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繼續艱苦創業。

艱苦奮鬥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德,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光榮傳統。過去搞革命靠艱苦奮鬥,今天實行改革開放,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仍然需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經濟和科學技術都比較落後,勞動生產率不高,我們仍然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還沒有擺脫貧困。這個總的現狀,要求我們國家有限地使用財力和物力,兼顧兩個方麵,一要建設,二要吃飯。因此,無論對國家、集體和個人,都需要大力提倡艱苦奮鬥的精神,沒有任何理由講排場,比闊氣,大手大腳,鋪張浪費。鄧小平同誌明確地把“要有一股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作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前提。他反複強調:“我們是個窮國,大國,一定要艱苦創業。”“我們要經常記住,我們國家大,人口多,底子薄,隻有長期奮鬥才能趕上發達國家的水平。”同時應當指出,即使我們將來富了,先進了,進入了世界發達國家的行列,也仍然需要艱苦奮鬥。艱苦奮鬥是無產階級和共產黨人的思想品質,是實現共產主義的根本要求。如果後來者“不思種樹,隻想乘涼”,那就不會有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發展,就不可能實現我們的崇高理想。

當然,艱苦奮鬥作為人們的一種精神品質,它的內容和形式都隨著時代和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今天提倡和發揚延安的艱苦奮鬥精神,並不是要求人們像過去那樣住窯洞,點油燈,吃小米,穿布衣,“兄妹開荒”,手工紡紗織布。也不能像“文革”時期那樣搞“窮革命”,宣揚什麼越窮越光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現在我們既然有了汽車,有了各種機器,有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應該發展得更快。我們的人民應該在條件允許的範圍內盡可能改善自己的生活,社會主義就是要動員和組織群眾,經過自己的努力,消滅貧窮,達到富裕。40多年前,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同誌曾經指出:“在有根據地的條件下,不提倡發展生產並在發展生產的條件下為改善物質生活而鬥爭,隻是片麵提倡艱苦奮鬥的觀點,是錯誤的。”顯然,毛澤東同誌這些話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更加具有指導意義。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起,我們認真吸取了過去忽視發展生產力和片麵強調艱苦奮鬥的教訓,正確處理積累和消費的關係,在生產不斷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和改善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這已成為我們社會主義建設所要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

在不同的曆史條件下,艱苦奮鬥的內容和形式不盡相同,但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動員廣大人民群眾艱苦創業,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強國。

在延安的時候,強調自力更生,同時也講力爭外援。那時根據地受到包圍,很難取得外援,但是我們並沒有忽視去努力爭取外援。今天,我們強調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也並不是不要學習和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並不是不要學習世界上一切有益的思想文化,我們認為有利於我們的東西都要學習和引進。為了學習和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我們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是完全必要的。

第四,改革是我們的必由之路,要搞好改革,必須有勇於開拓、努力奮鬥的精神。

目前,改革已成為社會主義國家不可逆轉的曆史潮流,不改革就沒有出路。我們的改革正處於一個雙重體製對峙的關鍵性時期,必須要把改革引向深入。這就需要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樹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奮鬥、勇於開拓、努力進取的獻身精神。我們的改革,是一項偉大的創新事業。在我們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怎樣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典著作中沒有現成的答案,也沒有係統的經驗可資借鑒,需要我們去摸索,去開拓,去創新。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和這樣那樣的問題,如果我們沒有堅忍不拔、百折不撓、勇於開拓的精神,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毛澤東同誌說:“在社會主義事業中,要想不經過艱難曲折,不付出極大努力,總是一帆風順,容易得到成功,這種想法,隻是幻想。”隻要我們繼承和發揚延安時代勇於開拓創新的精神,投身到改革的社會主義實踐中去,一定會取得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勝利。

第五,我們實行政治體製改革,目的是要始終保持黨和國家機關的活力,克服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使全體黨員和人民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使全體黨員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進行政治體製改革,難度很大,因此,也必須繼續保持和發揚延安精神。實事求是,一切從我國國情出發,改革現行政治體製中不合理的因素,逐步建立起新的更適合生產力發展,更能顯示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新的政治體製。

延安精神是革命戰爭年代黨領導邊區軍民創造和總結出的一整套優秀傳統和作風,它對鼓舞廣大軍民艱苦奮鬥英勇獻身,對促進革命的勝利發揮了巨大作用。今天,在四化建設的過程中,延安精神並沒有過時,仍然閃耀著巨大的光芒。尤其是實事求是、艱苦奮鬥等精神,仍然是我們銳利的思想武器和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目前的條件與延安時期比,也有某些相似之處,即我們的生產力水平都比較低,我們遇到了很多困難,因此,我們要大力發揚延安精神,用延安精神來團結人民,教育人民,鼓舞人民為中華的騰飛而努力奮鬥。當然,時代不同了,我們要根據時代的要求,賦予延安精神以時代的新的活力,切不可教條地機械地搬用。

(此文由朱昌平、巴岱合著,載《固原師專學報》1988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中國共產黨》198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