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延安精神產生的客觀曆史條件。
1939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日軍加緊了對解放區的進攻,他們把全部侵華兵力的60%多用來進攻我敵後抗日根據地,實行野蠻的“三光”政策,企圖摧毀解放區軍民的生存條件。1941年到1942年,敵人對華北根據地進行了頻繁的“掃蕩”,每次使用兵力在1000人以上的共有174次,較前兩年增加2/3,使用兵力達83萬多人,較前兩年增加了1倍。
在這一時期,國民黨頑固派也加緊了反共投降活動。蔣介石一麵調集大批軍隊包圍我陝甘寧邊區及其他地區,另一方麵又喪心病狂地有計劃地指使部隊投降日本。國民黨軍隊常常是幾萬人一批地降敵,到1942年總計達到50萬人,占偽軍總數的62%。國民黨先後有20個中央委員和58個高級將領投敵。這些投敵軍隊變為偽軍以後,就馬上跟隨日軍對抗日根據地實行最殘忍的“毀滅掃蕩”。因此,抗日根據地的軍民不僅要抗擊日本帝國主義,還要抵抗偽軍和蔣軍。
在敵偽軍隊和國民黨軍隊對抗日根據地的進攻和夾擊下,國民黨斷絕給我們的軍餉,並對解放區實行經濟封鎖,加上1940年夏秋之際,邊區水旱風雹交相侵襲,損失穀禾近30萬畝,更加重了經濟困難的程度。邊區是黨中央所在地,隨著形勢發展,黨政機構和脫產人員日漸增多,負擔加重。毛澤東同誌在《抗日時期的經濟問題和財政問題》一文中,描述當時的困難情形說:“我們曾經弄到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國民黨用停發經費和經濟封鎖來對待我們,企圖把我們困死,我們的困難真是大極了。”其他解放區也遇到了相同的情況。1940年到1941年,八路軍由40萬人減少到30多萬人,解放區麵積縮小,人口由1億降到5000萬。
為了克服嚴重的困難,爭取抗戰的勝利,中國共產黨就隻能在解放區進行政治上和經濟上的一係列改革。不如此,就沒有出路。而在這些改革中,政治上必須民主,經濟上必須提倡艱苦奮鬥,自力更生,豐衣足食,提倡團結一致,共渡難關。這從客觀上奠定了延安精神的基石。
第二,延安精神產生的主觀條件。
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成長壯大的必然產物,是黨走向成熟的標誌。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勝利地領導了北伐戰爭。但是1927年4月由於蔣介石的叛變,導致了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的失敗。
第一次大革命失敗以後,共產黨人並沒有屈服,他們重新站立起來,繼續革命,經過“八七”會議,總結了第一次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獨立地領導武裝鬥爭。武裝反抗國民黨,先後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進入了創建紅軍的新時期,使革命力量又蓬勃發展起來。其間雖然也有挫折,但是以毛澤東同誌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開辟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式的革命道路,創建了井岡山等革命根根地,使星星之火,成為燎原之勢。從1927年到1930年上半年,全國有300多個縣發動了武裝起義,建立了大小十幾個革命根據地,工農紅軍發展到了10萬。
1930年到1931年,在毛澤東同誌的正確領導下,紅軍取得了三次反“圍剿”的勝利。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革命力量不斷發展壯大,根據地日益鞏固。1933年在毛澤東同誌正確的軍事路線指引下,周恩來、朱德等同誌領導紅軍又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但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導致了1934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開始了舉世聞名的長征。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了擴大的政治局會議,重新確立了毛澤東同誌的領導地位,從此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成為中國革命的轉折點。在毛澤東同誌的正確領導和指揮下,1936年10月,偉大的長征勝利結束。
從此,中國革命不斷地從勝利走向勝利。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適應時代和全國人民的要求,與國民黨第二次結成統一戰線,領導全民族進行了偉大的抗日戰爭,並成為中華民族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中流砥柱。
中國共產黨一方麵領導人民進行抗日戰爭,另一方麵根據時代的發展,不斷發展壯大自己的力量。為了克服自身存在的問題,解決教條主義及“左”右傾問題、宗派主義、主觀主義、黨八股等,使黨更加堅強有力,就必須加強自身建設,對以前的各種錯誤思想進行清算,使全黨在新的認識基礎上團結起來。1942年進行的整風運動,按照“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方針,充分發揚黨內民主,大膽揭露和批判過去的錯誤,運用科學分析的方法,分清是非,找出克服錯誤的途徑,求得矛盾的解決,在新的思想基礎上,達到新的團結。全黨團結一致,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實事求是,為中華民族的解放而奮鬥。中國共產黨走向了成熟,這是延安精神產生的主觀條件。
三、繼承、發揚延安精神的現實意義
延安精神是黨和人民的寶貴財富,是我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強大精神支柱。過去我們用延安精神取得革命的勝利,現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同樣需要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但是繼承和發揚,不是把當時的具體做法都搬過來,而是要抓住它的精髓,賦予它新時代的含義。
當前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主要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團結全國人民,實現社會主義的四個現代化。延安時期我們的目標是一致抗日,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全國人民一道,共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爭取中華民族的解放,使中國由黑暗走向光明,建立一個獨立、自由、統一、富強的新中國。今天,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同樣需要把全國人民團結起來,進行現代化的建設,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團結全國人民共同奮鬥的凝聚力。
第二,實事求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不斷發展社會生產,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所謂實事求是,就是一切從我國的實際出發,搞革命、搞建設都不能脫離中國的國情。既不能跟在曆史的後麵踽踽而行,也不能超越曆史條件盲目蠻幹。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正是由於我們黨在一係列重大問題上都堅持了這一原則,使中國革命沿著正確的道路向前發展,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延安精神的全部內容,都是根據當時的曆史條件製定的,都是實事求是的產物。我們今天搞現代化建設,更應當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我們講實事求是,時代不同,“實事”和“是”也不同。延安時期的基本“實事”是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了中國大片領土,我們要抗戰。那時的實際是抗戰的實際,主要是民族鬥爭。今天的“實際”不同了,地主階級的封建土地所有製消滅了,地主、資產階級作為階級已經不存在了,人民早已成為國家的主人,今天的基本“實事”就是建設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