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群眾”進行分解和劃分的意義在於:各類各層群眾有不同生存條件、思想狀況和共同與獨特的利益需求,所以黨和政府的決策、國家的長期和中短期規劃以及各項方針政策都應當盡可能多地照顧到各利益群體,盡可能地將社會成員內部的利益衝突和由此引發的矛盾消弭在萌芽階段,以求得絕大多數人對政府及其行為的理解、諒解和支持,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共同搞好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
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讓各階層的群眾都有利益表達的機會與條件。我們黨和國家以及各級各類幹部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的過程中,就應采取分層抽樣法,以求盡可能多地接觸到多方麵多層麵的群眾,全麵準確地掌握情況,獲得容量較大的信息,為正確決策打下堅實的基礎。
分層理論還有助於我們掌握目前社會的收入不公以及由此引發的種種問題,找出主要矛盾,化解矛盾,整頓秩序,穩定社會。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步,物質財富的增加和多種分配方式的采用,社會成員的收入差距逐步拉開。這種差距,有些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有些則不然,即所謂分配不公。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主之間以及它們內部的各層次之間,都因利益差別而產生許多心理不平衡,並形成各種各樣的對立和衝突,這也是社會的一種隱患,一種不安定因素。無視這種社會存在,可能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嚴重後果。正確的態度是,在了解不同利益群體內部各層次狀況和其利益需求的基礎上,盡快完善政策法規,在不影響或不嚴重影響效率的前提下,在利益方麵作必要的調整,解決一些分配不公的問題,並相應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三
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中國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它們之間的關係不是執政與在野或反對黨的關係,因此,均屬非競爭性政黨。從這個意義上講,共產黨聯係群眾有著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即有著最廣泛的群眾基礎。
從黨建立起,我們黨就與群眾有著血肉聯係。新中國成立後,對聯係群眾創造了更好的條件。但分析40多年來對群眾路線的執行情況,正是由於群眾與黨的很強的一致性,所以使我們黨的某些幹部自覺不自覺地淡漠了群眾觀點,一定程度上損傷了黨群關係,使黨在群眾中的威望下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相應地受到一定影響。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鄧小平同誌在《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曾尖銳指出:“由於我們黨已經是在全國執政的黨,脫離群眾的危險,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脫離群眾對於人民可能產生的危險,也比以前大大增加了。”
脫離群眾的主要表現,在於黨內少數人以權謀私、貪汙腐化、獨斷專行、淩駕於人民群眾之上,不關心人民的疾苦等方麵。40年來,黨和政府曾多次進行過群眾路線的教育,黨的八大黨章從總綱到具體條文,都有許多關於加強黨同群眾聯係的規定,但由於“左”的路線的幹擾,沒有得到認真貫徹。由於一係列錯誤的政治運動,嚴重地破壞了黨群關係,損害了黨在群眾中的形象和威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雖然我們在聯係群眾方麵作了許多努力,但由於法製不健全,監督製衡不夠,處理不夠嚴肅徹底,在改革開放的複雜環境中,黨內腐敗現象有繼續滋長和更加嚴重之勢。十三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從嚴治黨的口號,最近又作出了關於緊密聯係群眾的決定。相信通過法規的嚴密和執法的嚴格,監督製衡機製的健全和有效運作,腐敗現象最終能得到有效控製,從而贏得民心。
正因為中國共產黨是全國人民利益的代表,因此,我們必須珍視這一優勢,克服非競爭性造成的心理麻痹和鬆懈。深刻體味“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古訓,深刻認識聯係群眾的必要性和脫離群眾的危險性,下決心體察民情,了解民意,下決心搞好廉政建設,下決心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下決心帶領人民搞好經濟建設,早日擺脫貧窮愚昧和落後,真正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載《陋銘理論家》199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