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禮炮”號空間站(1)(1 / 3)

第一個禮炮

“禮炮-1”號空間站由軌道艙、服務艙和對接艙組成,呈不規則的圓柱形,都是加壓艙。它總長約15.8米,最大直徑4米,總重約18.42噸,加壓容積99立方米,乘員3人。

對接艙在空間站的前麵,可以直接連接“聯盟”號飛船。對接錐前端直徑2米,後部直徑3米。

軌道艙在中間,直徑約4米,裏麵有足夠的空間安放電視轉播設備、控製台、座椅、控製麵板。軌道艙四周有20個用於觀察拍攝的舷窗。

服務艙在後麵,裝載了控製和通信設備、電源、生命支持係統和其他輔助設備。最後一部分是服務艙的動力艙。動力艙是不加壓艙,直徑約2米,載有發動機裝置和控製設備。

“禮炮-1”號裝有4個化學電池陣列、氧氣和水等儲備物資和再生係統。外部安裝了熱調節係統的散熱器,定向和控製裝置;兩個太陽能帆板長約10米,麵積28平方米。

1971年4月19日1時40分,“禮炮-1”號在蘇聯拜科努爾航天中心LC-81/24發射台,搭乘“質子”號運載火箭升空。

“禮炮-1”號裏麵安裝了太空第一座空間天文台——“獵戶座-1”。它是一架天體物理望遠鏡。“獵戶座-1”空間天文台利用梅森望遠鏡、遠紫外光譜儀拍攝恒星的紫外線光譜圖。天文學家根據光譜圖,看到了織女星和β半人馬座200到380納米光譜。這是人類第一次從地球大氣層以外的空間觀察宇宙。

“禮炮-1”號空間站裝有各種照相攝影設備和科學實驗設備。空間站上的雷達具有5~7米的分辨率;光學電子照相機的分辨率達到2.5~4米。人類第一次靜下心來,仔細端詳自己的家園——地球。“禮炮-1”號空間站在太空運行了6個月相繼與“聯盟-10”號、“聯盟-11”號宇宙飛船對接,組成聯合飛行體。每艘飛船各載3名宇船員。

1971年4月23日23時54分,“聯盟-10”號升空。指揮長弗拉基米爾·沙塔洛夫宇航員阿列克謝·耶裏瑟耶夫和尼古拉·魯卡維·什尼科夫十分興奮。他們向地麵飛控中心報告:感覺良好。一切如事先設計的那樣。“聯盟-10”號慢慢靠近“禮炮-1號,雙方的對接口輕輕合攏,“哢嚓”一聲,對接口鎖定,對接成功。

沙塔洛夫準備打開飛船的對接口艙門。見鬼!怎麼打不開呢?3位宇航員輪番上陣就是打不開那扇艙門。宇航員在地麵進行過上千次對接、開艙門、進入空間站的演習。這種情況幾乎從未遇到過。如果打不開艙門,就無法進入空間站。最後,宇航員發現艙門被卡住了,可能是空間站內部壓力造成的。完了!宇航員在200多千米的太空,在飛船狹小的空間,根本無法解決卡住艙門的故障。地麵飛控中心命令:取消任務,馬上分離,立即返回。

1971年4月25日23時40分,“聯盟-10”號飛船無功而返。返回艙降落在卡拉幹達120千米的降落場。當搜救人員找到返回艙時,裏麵充滿有毒氣體,最後一位宇航員魯卡維·什尼科夫被抬出返回艙。幸運的是,3名宇航員雖然很痛苦,但身體無恙,毫發無損。

宇宙探索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價。1971年6月6日,俄羅斯宇航員沃利斯基、沃爾科夫和巴紮耶夫乘坐“聯盟-11”號飛船,與“禮炮-1”號空間站對接,並成功進入空間站,進行了一係列的開創性試驗,如長期處於失重狀態下的植物生長研究等,共在空間站上停留26天。6月30日,3位宇航員在返回地球時因密封艙破壞,在看得見自己祖國的空中死亡。他們回到了地球、回到了家鄉,但隻有一點點體溫,沒有了呼吸和脈搏。

“禮炮-1”號在軌道天數175天,繞地球運行2929圈,飛行距離1.186億千米。1971年10月11日,“禮炮-1”號完成使命後於1971年10月11日重返大氣層,在南太平洋“宇宙飛船公墓”上空墜毀。“禮炮-1”號開創了人類進入太空,探索太空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