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外貿發展方式既是經濟發展方式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成果的集中體現。地方政府大多數根據地方特征出台了適合本地發展的政策措施,其他地方未必適合學習借鑒這些政策。我們在調查研究中盡可能剔除那些根據地方特征製訂的政策,介紹具有普遍意義的、取得較好效果的地方政策和經驗。由於我們調研的麵還不夠廣泛,這裏介紹寧波以外的其他沿海部分省市的具體措施與經驗啟示。
一、在產業轉移中實現轉型升級
從產業規模、產能和水平角度講,我國要從過去主要依靠資源增加和低技術要素投入的規模和數量擴張的粗放發展方式轉變到依靠科技進步、加強管理和提高人員素質推動經濟集約化、高質量、高水平發展的方式上來。
1.產業轉型
在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政府通過政策措施把過去主要依靠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向科技密集型、人力資本與管理密集型以及資本密集型產業的轉型;由數量和規模增長型經濟發展方式向集約化增長方式轉變。
江蘇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創新型經濟。堅持調高調優調強取向,製定十大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啟動實施新興產業倍增、服務業提速、傳統產業升級“三大計劃”,著力培育一批規模大、實力強、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係,扶持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加快產業優化升級,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係。
浙江省加快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大力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支持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推廣應用集成製造、虛擬製造、清潔生產等先進製造模式。紮實推進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提升示範區建設,加快完善研發、物流、檢測、信息、培訓等公共服務平台,促進塊狀經濟產業鏈縱向延伸和橫向拓展。
2.產業轉移
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政府通過政策措施引導一部分企業把過剩產能轉移到外國、外埠活動,把非核心業務轉移或外包到其他地區企業,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廣東省提出省內產業園轉移,以競爭方式安排資金扶持省示範性產業轉移工業園,加大合作共建力度。34個省產業轉移園協議入園項目預計達2000個,協議總投資約4500億元。采取“一鎮一策”等方式推動專業鎮轉型升級。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已推行聯盟標準168項,省級專業鎮達309家,省市共建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基地7個,傳統產業集群升級示範區51個。
浙江省引導企業加快轉移過度依賴資源環境的加工環節、強化研發設計和品牌營銷環節,積極引進和支持產業關聯度強、能耗低、附加值高的重大工業項目。
3.產業升級
政府通過政策措施推動加工製造業向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升級,促進產業高級化發展。
浙江省製定實施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意見,重點推動生物、物聯網、新能源等產業發展,組織實施一批重大應用示範工程,堅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並舉,編製實施11個重點產業轉型升級規劃和9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實施技術改造“雙千工程”。製定實施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政策,推進服務業管理體製改革,進一步擴大和規範市場準入,深入加快政府壟斷的公共服務業、中介服務業社會化改革,推動工業企業分離發展服務業,引導推動服務業技術創新、業態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40個現代服務業集聚示範區和一批重大項目建設,推進服務業營業稅差額征收,優先安排服務業重大項目用地指標,實行鼓勵類服務業用電、用水等與工業基本同價,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服務業重大項目的融資支持。
上海市以國家戰略、地方法規、明確重點、集聚發展為工作抓手,緊抓建設包括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在內的“四個中心”,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落實營業稅差額征收政策,認真抓好國家層麵支持服務經濟發展的稅製改革試點,力爭取得新的更大突破。做大做強專業服務業、中介服務業以及高技術服務業。
福建省把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產業結構優化的重點和主要經濟增長點。加大財稅扶持,強化要素供給,增加引導資金,優先保障用地,推進國家和省級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實現鼓勵類服務業與工業水電氣熱基本同價,加快壯大生產性服務業,拓展多層次、寬領域、適應不同層次需求的生活性服務業。
山東省在突出發展重點和完善政策體係的基礎上,加快企業非核心業務剝離。推進主體企業與剝離企業理順資產、財務、勞動者報酬等關係,促進主體企業做專做強、剝離企業加快發展,推進服務業提質增量。
北京市專門出台了《北京市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若幹政策》,這是國內首個全麵係統地製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政策,明確了產業定位,推進文化創意產業大力發展專業機構。政府以文化創意產業投資導向目錄、產業集聚區認定辦法、相關政策措施進行適度引導。
二、延伸產業鏈,提升產業競爭力
從產業及產品結構上來看,產業分工結構是否符合國內外市場需求結構直接關係經濟發展的效益,也是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體現。我國各地區在重點產業結構、產業地區分布、產業鏈分工結構以及產品結構等方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側重、差異和不均衡,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需要協調和調整各地區的產業與產品結構,創造最好的經濟效益和最強的競爭力。
1.調整產業結構
政府通過政策措施促進生產加工企業或製造業企業向產業鏈上下遊延伸,著力向研發、設計、銷售、服務延伸;向零部件、中間品、原材料的生產加工與供應環節延伸;更加貼近生產需求和消費需求結構的布局,增強薄弱產業,削減過剩產業,實現各產業間更加合理的分工布局結構,減輕環境資源壓力,提升產業競爭力。
廣東省補短板、建載體、設資金、創平台,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係(蘭建平,2010)。堅持製造與創造相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相融合,發展現代服務業、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係。推進傳統產業數字化改造、裝備製造數字化、清潔生產信息技術應用和節能減排信息技術應用等“4個100”示範工程。實施技術改造滾動計劃和工業企業重點技術改造“雙千工程”。以產業集群為基礎培育區域國際品牌,在五金家電、建築材料、食品飲料、紡織服裝等領域培育一批國內領先的大企業集團。鼓勵優勢產業龍頭企業參與國際、國家、行業標準的製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