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冰期與氣候變化
關於地球遠古時代的氣候,隨著時代的久遠,我們的認識有些模糊不清。
地球形成為行星大約在55±5億年前,從那時候開始直到46億年前,地球上充滿原始大氣,並且逐漸逃逸。從46億年前開始,地球進入到地質年代,逐漸產生次生大氣,大約在30億前,地球上出現生命,開始改造地球大氣,到寒武紀,大氣才被生物改造成現在這個樣子。但是,在古生代以前的古氣候,幾乎是一無所知,到了古生代,古氣候狀況才逐漸清楚起來。
我們大體上知道,在地質時期反複經過幾次大冰期,其中從古生代以來,就有三次大冰期。它們是:震旦紀大冰期,古炭-二疊紀大冰期,第四紀大冰期。大冰期之間是比較溫暖的間冰期。
每兩次冰期之間,大約是2~3億年。為什麼有這樣長的周期呢?一種意見認為,可能與造山運動有關係。地質上的大造山運動,往往使地麵起伏程度加大,全球變冷。因為山脈越高,引起大氣的熱機效率就越高,上升運動增強,雲雨增多,反射率增大,地麵接收的太陽輻射能量減少,地表變冷。
三次大冰期與地質時代三次強烈的造山運動相對應。震旦紀大冰期產生在元古代末地殼運動以後,石炭紀-二疊紀大冰期與海西運動相對應,屬四紀大冰期與喜馬拉雅運動對應。這不是偶然的。現在喜馬拉雅山還在升高,造山運動並未停止,所以第四紀大冰期還遠未結束。現在喜馬拉雅運動還不到7000萬年,第四紀大冰期還隻200多萬年。所以這次大冰期還會延續下去,至少還要持續1~2萬年。
另一種意見認為,地質曆史上的大冰期和大間冰期,是由於地球的黃道傾斜的大波動造成的。這種觀點認為,黃道傾斜的範圍是在0°~54°之間,黃道傾斜大的時期代表著冰川流行的時期,在三次大冰期期間,黃道傾斜曾有過10°~23.5°的變化。
那麼,造山運動為什麼也有2億~3億年的周期呢?地球黃道傾斜為什麼也有2~3億年的波動呢?澳大利亞人威廉斯認為,這種氣候變遷與地球在銀河係的位置有關係。因為地球不停地繞太陽公轉,整個太陽係也繞著銀河係中心公轉。這樣轉一圈的時間約2.5億年,太陽係又回到原來的位置。
二、第四紀冰期的氣候變化
我們說現代正處在第四紀大冰期中,其實,第四紀大冰期中的氣候也有很大的變化,曾經出現幾次亞冰期和亞間冰期。變化的時間短則幾千年,長則幾萬年或十幾萬年。
在20世紀初,地質學家根據阿爾卑斯山區的資料,確定那裏存在四次亞冰期的規律。這就是:群智亞冰期、民德亞冰期、裏斯亞冰期和武木亞冰期。在這些亞冰期之間是亞間冰期。以後在北歐、北美、亞洲等地也紛紛找到了對應的亞冰期。在我國對應的亞冰期是:鄱陽亞冰期、大姑亞冰期、廬山亞冰期和大理亞冰期。
在第四紀的冰期中,仍然有寒冷和溫暖更替。在寒冷時期,雪線高度下降,冰川前進,出現亞冰期,以民德(我國為大姑)亞冰期和裏斯(廬山)亞冰期的冰川規模最大,群智亞冰期規模最小。在溫暖時期,氣溫升高,雪線高度上升,冰川退縮,出現亞間冰期。民德—裏斯(大姑—廬山)亞間冰期長達17~18萬年。在第四紀大冰期,高緯度氣溫的急劇下降,導致兩極地區形成永久冰蓋;在亞冰期,冰川一直伸展到中緯度,在亞間冰期才退縮到高緯度。
根據科學研究發現,從亞間冰期向亞冰期過渡時,氣候常呈漸變形式,其中沒有清楚的界線。從亞冰期向亞間冰期過渡時,氣候常呈突變形式,兩者之間有明確的分界線,科學家們稱為終止線。在距今1.1萬年前後出現了一條終止線,標誌著最近一次亞冰期結束了,隨之而來的是一次新的亞間冰期,氣候由冷增暖。
在第四紀大冰期中,為什麼會有亞冰期和亞間冰期的更替呢?按照前南斯拉夫氣候學家來蘭柯維奇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理論,是由於地球軌道三要素的自然小波動造成的。地球軌道三要素是指:地球軌道的偏心率、地軸的傾斜度和春分點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