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氣候變遷(1)(2 / 2)

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一個橢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這樣,地球處在軌道的不同位置,距離太陽的遠近就不相同,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就有差異,如冬季在遠日點,夏季在近日點,冬季就寒冷而漫長,夏季炎熱而短促。地球軌道現在的偏心率是0.164,但是偏心率在0~0.06的範圍內變動,它的變動周期約為96000年。偏心率的變化影響日地距離,從而影響太陽輻射強度,導致影響地球上的氣候。

地球在春分點處在地球公轉軌道上的什麼位置,將影響季節的起止時間,也會使近日點和遠日點的時間發生變化。地球在春分點的位置,是沿著地球公轉軌道向西緩慢地移動,大約每21000年,春分點的位置在地球公轉軌道上移動一周。春分節氣的時間,每隔70年就要推遲一天。現在北半球夏季遠日,冬季近日,夏季比冬季長8天。大約10000年後,就會變成冬季遠日,夏季近日,冬季反而會比夏季長8天。就是說,不太冷而且短促的冬季,將會變成寒冷而漫長的冬季。

地軌傾斜又稱黃赤交角,是地球上產生四季的原因。地軌傾斜度的變化,會導致回歸線和極圈的緯度發生變化,從而改變地球上的季節。地軌傾斜使回歸線在緯度22.1°~24.4°之間變化,使極圈在67.9°~65.76°之間變化。變動的時間周期41000年。地軌傾斜度增大時,回歸線緯度升高,極圈緯度降低,高緯度的年太陽輻射總量增加,冬寒夏熱、氣溫年較差增大,低緯度的年太陽輻射總量減少。地軌傾斜度減少時,高緯度冬暖夏涼,氣溫年較差減少,夏季溫度低更有利於冰川發展。

三、曆史時代的氣候變化

從第四紀更新世晚期,距今約1.1萬年前後開始,地球從第四紀冰期中的最近一次亞冰期,進入到現代的亞間冰期,人們也稱之為冰後期。這一段時間大體上相當於人類進入到有文字記載的曆史時代。關於這時期的氣候,挪威的冰川學家曾做出近10000年來的雪線升降圖,說明雪線升降幅度並不小,表明冰後期以來,氣候有明顯的變化。我國有悠久的曆史記載,竺可楨將這些記載加以整理分析,發現我國在5000多年來的氣候有4次溫暖期和4次寒冷期交替出現。

近5000年來,雖然是寒冷期與溫暖期交替出現,但是總的趨勢是由溫暖向寒冷變化,寒冷期一次比一次長,一次比一次冷。在第二次寒期,隻有淮河在公元225年有封凍。而在第四個寒冷期的1670年,長江都幾乎封凍了。

有趣的事情是:挪威冰川學家用雪線高度表示氣溫升降,竺可楨用的是曆史文獻記載資料,結果卻十分一致,說明冰後期以來的氣候變化具有全球的普遍性,絕對不是一種巧合。

四、近代的氣候變化

從1850年農業機械化開始以來,近100多年來的氣候變化,我們稱之為近代氣候變化。近百年來氣候變化的基本趨勢是:1961年以後的世界氣候與20世紀前半期相比有顯著不同,而與19世紀後半期相類似。從19世紀末期開始到20世紀40年代,是世界性氣候增暖時期,增暖的趨勢在20世紀40年代達到頂峰,以後溫度下降,20世紀60年代後變冷更加明顯,這次變化很可能是近10000年來的一次氣候振動。

這種振動可以從大氣環流變化中得到解釋。根據英國氣候學家拉姆巴的說法,從1895年開始,世界環流突然由經向環流占優勢的時期,轉變為緯向環流占優勢的時期。從此,緯向環流不斷加強。到1940年前後達到最盛時期;隨後,緯向環流又逐漸減弱,經向環流又逐漸加強,到1961年前後,緯向環流顯著減退,重新恢複成為經向環流占優勢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