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相當多的實驗室證據說明有早期益處的基因引起衰老。群體生物學家蘇卡(Robert Sokal)養育了一批家蠅(一種最普通的廚房害蟲)選育其在生命周期中繁殖得最早的。40代之後,被選出的家蠅確實能夠在早期產生更多的後代,但它們又同時老得快,死得也快。有可能是被選基因在生命的早期有益而對晚期不利。生物學家羅斯和查理斯韋斯(Micheal Rose&Brain Charlesworth)從另一角度做實驗,培育在生命周期中繁殖得晚的果蠅。這種果蠅不僅在生命後期繁殖較多,而且也活得長,但是後代總數較少。這個實驗的結果,符合預期的人工選擇剔除了有早期利益但需要付出後期代價的基因。
有越來越多的證據提示這類基因是野生動物衰老的原因。多年來,老年醫學家接受康富特的錯誤結論認為野生動物不發生衰老。他們對預期結果的觀察中存在的一個典型錯誤,就是這些研究野生動物群體的科學家甚至沒有想到較老的動物的死亡率與較年輕的動物的死亡率之間存在年齡差,他們假定死亡率在整個一生中保持一個不變的常數。現在,老年醫學家開始去分析各種觀察數據,對許多生物物種而言,衰老所減少的生殖成功率,比其它各種選擇力加起來還要強。雖然這並不證明多向性基因在衰老中所起的作用,但是它肯定對自然選擇隻是簡單地沒有機會剔除衰老基因的學說是一個挑戰。
當野生動物中衰老的證據支持我們的利益更替學說(tradeoffthory)時,它又受到壽命可以延長的證據的挑戰。大鼠的食物受到嚴重限製時,它們的壽命可以延長30%或更多。這似乎難以理解,因為簡單的食物中熱量限製而帶來的壽命延長是與我們假定有許多基因共同作用而產生衰老的觀點是不一致的。那麼為什麼小鼠和大鼠吃得少些就能活得久些?
第一種可能是與它們在正常情況下相比在實驗室是吃得太多了,以至過早衰老,也許它們的身體並不需要太豐富的食物,所以饑餓實驗不是延長了壽命而隻是減少了過多食物的不良副作用。這似乎不對。大小鼠在實驗室各取所需,盡其需要進食時並不比它們的野生同類體重高些,而實驗室裏營養不良的大鼠比野生鼠之所以活得久些是因為它們受到保護,免受捕食者和中毒之害。
哈佛的生物學家奧斯特(SlevenAiustad)評價了上百項關於限製飼料延長壽命的研究,發現隻有少數研究提到一個決定性的關鍵問題:食物不足的大鼠可以活得久些,但是沒有後代。事實上,它們不交配!它們停頓在生殖發育的前期,等待充分的食物供應。這對解釋食物限製導致的長壽仍然具有重大意義,但是對一個進化論學者而言,延長了壽命而失去了繁殖的成功,並沒有什麼裨益,幾乎與早死同樣地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