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對電鰻了解程度的提高,人們發現,電鰻不僅利用放電來尋找食物和對付敵人,還可以將灰鰩電鰻它用於水中通信導航。當雄電鰻接近雌電鰻時,電流的強度會發生變化,這是它們在打招呼。
那麼,人們是怎樣發現這種魚會發電的呢?有關電鰻發電還有一個十分離奇的故事。據說,在南美大陸的茫茫叢林中,有一片地區十分富饒而美麗,那裏的樹木上到處都掛滿了黃澄澄的黃金。為了找到這個天然寶庫,由西班牙人迪希卡率領的一支探險隊,沿亞馬孫河逆流而上,來到一大片沼澤地邊緣。
那時正值旱季,沼澤甚至都即將枯竭,隻有遠處的幾個小水塘在中午的陽光下閃爍著星星點點的波光。
很快,探險隊就來到水塘邊。
這時,探險隊雇用的印第安人神色異常,眼神中充滿了深深的絕望,不願意從淺水塘裏走過去。迪希卡命令一名西班牙士兵做個樣子給印第安人看。於是,這名士兵毫無顧忌地向水中走去。但是,沒走幾步,他就像被人重重擊了一拳一樣,慘叫一聲跌倒在地。他的兩個夥伴連忙衝上前去救他,也同樣被看不見的敵人打倒在地,躺在泥水之中。
經過漫長的等待,見水中毫無動靜,士兵們才小心翼翼地走到水裏,把3個傷兵抬了出來。可是,這時他們3人的腳都已經毫無知覺了。後來人們才知道,那個不明的襲擊者原來就是淡水電鰻。
不過,事物往往是利弊參半的,人們也可以從生物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對包括電鰻在內的發電動物的研究,對人類也有重要的作用。比如世界上最早、最簡單的電池——
伏打電池,就是19世紀初意大利物理學家伏打,根據電鰩和電鰻的電器官設計出來的。還有,如果我們能成功地模仿電魚的電器官在海水中發電,那麼船舶和潛水艇的動力問題便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一些科學家計劃模仿電魚的發電機理,創造新的通信儀器。這一切也都是仿生學給我們的啟示。在這方麵,電鰻和象鼻魚(一種生活在非洲中部河湖中的電魚)可以提供寶貴的啟示。
五彩繽紛:石斑魚
石斑魚體呈橢圓形,側扁而粗壯。它的頭大,吻短而鈍圓。它的伏打電池根據電鰻的電器官設計出來口大,上、下兩頜側齒尖細,可向內倒伏。它的身體表麵覆蓋有細小的櫛鱗。它的背鰭強大,尾鰭呈截形、圓形或凹形。它的體色可隨環境變化而變化。成魚體長通常為20~30厘米。
石斑魚廣泛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熱帶、亞熱帶海域,約有100餘種。分布在中國海區的約有36種,以南海最多,約35種,東海10餘種,黃海僅1種。
石斑魚為近海暖水性底棲魚類,一般生活在水深40~50米的海域。
多棲息在沿岸島嶼附近的岩礁地帶、海底洞穴及珊瑚礁水域。一般不結成大群,活動範圍較小,不作長距離洄遊,但棲息的水層會隨水溫的變化而升降。春夏兩季棲息於近岸水域水深10~30米處,盛夏季節也會在水深2~3米處出現;秋冬兩季當水溫下降時,會向較深的水域移動。石斑魚白天上遊,夜間下沉。
不同種類的石斑魚,生長速度也不一樣。但從總體上看,它們的生長速度很快。外部環境的溫度、鹽度及餌料對石斑魚的生長都有顯著的影響。此外,石斑魚的生長還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其生長時間與體長或體重的關係近似“S”形曲線,即在魚苗和幼魚期生長較慢,隨後為快速生長階段,以後又緩慢生長。因此,在人工養殖中,要充分利用快速生長階段,強化養殖,然後適時捕撈上市,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石斑魚屬雌雄同體,雌性先成熟型的魚類。在石斑魚的性腺發育過程中,卵巢會先發育成熟,即先出現雌性魚,繼之成為精、卵巢並存的雌雄同體魚,最後才演變為雄魚。
石斑魚是分批多次產卵的魚種。
在非繁殖季節,僅從外觀上很難辨別石斑魚的性別。在繁殖季節,雌魚的腹部會膨脹且泄殖孔突出,呈深紅色,這是一個重要特征。繁殖季節因種類和分布海區的不同而有差異,4~10月均有性成熟個體出現。
雌魚每次產卵一般為20~70萬粒。產出的卵呈球形,有油球,屬端黃卵,浮在水麵。受精卵在溫度達到25℃~27℃時,約經23~25小時就能孵出仔魚。剛出膜的仔魚體長為1.5~1.6毫米,3天後開始攝食,50天左右鱗片便會石斑魚生長完整,即進入幼魚期,幼魚在沿岸索餌生長。
遊泳專家:劍魚
劍魚也叫“箭魚”,上頜長而尖銳,像一支向外突出的利劍,故而得名。劍魚屬硬骨魚綱鱸目劍魚科,是一科一屬一種的大型洄遊性魚類,廣泛分布於熱帶到寒帶。由於它們常能保持比海水高的體溫,所以能遊到寒帶生活。
劍魚的生物啟示
劍魚快速遊泳的體型為飛
機設計師提供了設計藍圖。設計師仿照劍魚外形,在飛機前安裝一根長“針”,這根長“針”刺破了高速前進中產生的“音障”,超音速飛機就此問世。
超音速飛機的出現,也是仿生學的一大成功。
劍魚一般體長為3~4米,重為300~400千克。最大的劍魚體長達5米,重為850千克。劍魚的體型呈紡錘形,體表覆蓋著一層光滑的鱗片,並且能分泌潤滑體表的黏液。這種精巧流線型的體型,對劍魚能夠高速前進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劍魚的遊泳速度令人驚歎!能達到每小時110千米,相當於普通輪船速度的3~4倍,也是其他魚類無法相比的,因此它們是魚類中的“遊泳高手”。
劍魚的一生可以分為稚魚期、幼魚期、未成魚期、成魚期四個生長階段。每個階段的體型都有著不同的變化。
稚魚期劍魚的身長在10厘米以下,幼魚攝食浮遊生物及甲殼類,成魚主要吃烏賊類和鯖魚等。捕食時,它們會用上頜來攪亂其他魚群的行動,然後先用長長的上頜把小魚打得無法動彈,最後才去攝食。
劍魚的產卵區域包括赤道南北極的廣闊海域。一條劍魚產卵數約有400個。
劍魚是大洋水域上層凶猛的肉食性魚類,在中國東海南部和南海都有分布。它們常常在高速前進中攻擊鯨和鯊魚這類龐然大物,有時也遊進小型魚群中橫衝直撞。此外,它們還會攻擊船舶,導致船受損或劍魚沉沒。
據記載,有一次,一艘船從英國開往斯裏蘭卡,途中突然出現漏水情況。檢查發現,原來是船底被劍魚撞穿了一個直徑約5厘米的洞。
由於劍魚以極高遊速向船舶發起攻擊,並給船舶帶來損害,因而人們稱它們為“活魚雷”。
關於劍魚攻擊船舶有著不同的解釋。有人說劍魚之所以攻擊船舶,是因為它們將船舶誤認為鯨的緣故。
有人則認為,因為劍魚速度很快,看到船隻時來不及避讓,所以才會撞到船體上。也有人認為,劍魚的“劍”絕不是作為武器而發達起來的,而是代表著一種高度的流線型,對於破浪前進有很大的幫助,這值得人們借鑒。
名不虛傳:翻車魚
翻車魚,學名“翻車”,體高而側扁,就像被削掉了一半,全身隻有前半部,看不見魚尾。它的頭和眼睛都很小,眼位於身體的上側位,吻圓鈍。翻車魚生有背鰭,呈尖刀狀,另有較大的臀鰭與背鰭相對,在身體後端相連,形成“舵鰭”,邊緣呈曲線狀。它沒有腹鰭和尾鰭,胸鰭也較短小。它身體背側為灰褐色,腹側為銀白色,鰭多為灰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