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處於胚胎期的翻車魚與其他魚種並無二致,它的怪模樣是在成長過程中逐漸變成的。翻車魚的體型較大,最大的翻車魚體長可達3~5米,體重為1.5~3.5噸。
有趣的是,體型巨大的翻車魚卻長著櫻桃般的小嘴,這種巨大的反差使它看起來有些滑稽可笑。不過,翻車魚的這張小嘴卻能幫助它們攝入足以養活自己巨大身軀的食物。翻車魚是雜食性動物,既食魚類和海藻,也攝食軟體動物和浮遊甲殼類。
翻車魚多棲息在熱帶、亞熱帶海洋。它的遊動速度很快,但遊泳能力卻不強,僅僅依賴兩片特長的背鰭和臀鰭的擺動來控製方向,一般是在海洋中緩慢前進或隨波逐流。
當天氣好時,翻車魚會在海麵上曬太陽,此時,它會將背鰭露出水麵作風帆,隨風向漂浮;當天氣不好時,翻車魚便會側身平浮於水翻車魚麵,依靠背鰭和臀鰭劃水遊動。
性情溫順的翻車魚經常會受到虎鯨或海獅的襲擊。海獅經常會襲擊在夏季隨著溫暖的洋流進入食物充足的墨西哥蒙特雷灣的大量年幼的翻車魚。海獅常常會撕咬翻車魚的背鰭和胸鰭,如果撕不開翻車魚又厚又硬的皮,海獅便會把失去活動能力的翻車魚拋向水麵,待宰羔羊般的翻車魚隻能淪為海獅的美餐。
翻車魚是魚類中的產卵冠軍,一隻翻車魚一次能產卵3億粒之多。
但是,由於翻車魚所產的卵是容易被別的魚類吞食的浮性卵,所以盡管翻車魚產的卵很多,但能真正存活下來的數量卻很少。因而,目前世界上的翻車魚的數量相當稀少,要想捕到翻車魚是一件很難的事。
為什麼動物產卵有多有少?一隻翻車魚產出3億粒卵,如果都孵化成魚,豈不會充塞海洋、泛濫成災嗎?這確實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原來,一種動物產卵的多少並非由其“意願”決定。在生物進化的曆史長河中,隻有那些能夠在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中保持後代有一定成活率的物類,才能不被大自然淘汰,從而繁衍至今。它們有的像翻車魚一樣會產很多卵,但它們產卵後就會任卵在自然條件下孵化成長。如此眾多的卵或幼小的動物沒有保護地散布在大自然中。經過一場暴風驟雨,一陣洶湧的波濤或者是酷暑嚴寒的襲擊之後,它們中的一部分便會成為大自然的犧牲品,還有的則成了那些肉食性魚、蛙、鳥、獸、蜥蜴的美味佳肴,最後能夠成年的寥寥無幾。所以,雖然翻車魚產卵多達3億粒,可是存活下來的幾率隻有百萬分之一,這就不難理解它們為什麼永遠也不會充塞海洋了。
可怕的吸血鬼:
魚,其實是一種很醜陋的
魚,但是別瞧不起這個“醜陋的家夥”,它可是敢於向大型的食肉動物挑戰,比如鯊魚這樣凶猛的動物,都會成為它口中的食物。所以,你要是見到魚,也要躲得遠遠的,說不定,它會向我們發起攻擊呢!
魚的長相不大討人喜歡,
翻車魚是魚類中的產卵冠軍整天都是一副齜牙咧嘴的怪模樣,兩隻眼睛也總是朝天上看著,根本沒把注意力放在前方。最奇怪的就是它的身體粗壯,而尾巴卻短小得可憐,根本不像魚。它的皮膚凹凸不平,身上的刺到處都是,是魚類中典型的“刺蝟”,全身異常粗糙。
真有些三分像魚,七分像鬼!難怪有人把它叫做“海鬼魚”。
魚最大的特點就是它那張
猶如身體寬的血盆大口,並且在嘴巴邊上還長著一排尖端向內的利齒,口內有黑白斑紋,讓人看了真是毛骨悚然。
魚平時很懶,不大喜歡走
動,那麼它是怎麼捕食獵物的呢?
其實,它是等著食物自動送上門的。
在它的背鰭上有3個像長刺一樣的鰭棘,第一鰭棘的頂端有個皮瓣,就像花瓣一樣,瓣內寄生著一些發光的細菌。當它在水中的時候,它背部就像長了一個“釣魚竿”。在“釣竿”的頂端,有一個肉質的小球或者膜狀物,就是它引起小魚注意的,這是魚的誘餌,在生物學上叫做“擬餌”。有些棲息在黑暗深海中的魚還有能發光的擬餌,就像竹竿上挑著的小燈籠,時明時暗。
這樣的誘餌從不損壞,不用更換,在海水中飄來飄去,傻乎乎的小魚還以為是一隻小蟲。魚釣魚的手段非常狡詐,它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警惕,用能隨意轉動的眼睛注視著四周的動靜。在誘餌的誘惑下,有些小魚就會好奇地遊過來一探究竟,一旦發現小魚接近誘餌,它就張開大嘴將小魚吸進嘴裏,這時就算小魚發現上當了,也來不及了。
魚除了依靠自己的“釣魚竿”來捕食獵物之外,它還有另外一個生存技巧,那就是變色。除適時變色以適應環境外,魚的生存絕招還在於身上的斑點、條紋,它身上的那種顏色,儼然一副紅海藻的模樣,所以隻要它安靜地待在魚鮟鱇魚平時很懶,不大喜歡走動水底不動,它的敵人很難發現它,就是被發現,也總是被認為隻是一個紅海藻而已,從而躲過敵人的傷害。
依靠老婆的魚
和其他動物相比,魚是
最沒出息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是因為雄魚總是靠著自己的“老婆”生活。原來,魚生長在黑暗的大海深處,再加上它身體不便,行動起來非常緩慢,魚又總是喜歡“獨居”,所以在遼闊的海洋中雄魚很難找到雌魚。一旦遇到雌魚,那就終身相依相隨,直到最後死去。在追隨雌魚的時間裏,雄魚的食物也都依靠雌魚供給,而自己從不動手,可以說一直過著“飯來張口”的日子。久而久之,魚就形成了這種絕無僅有的“靠老婆為生”的生活方式。
魚的俗稱很多,在北方的
很多地方,人們稱它為“老頭魚”。
為什麼會叫老頭魚呢?當然不是魚長得像老頭,而是它每移動一步就“哼哼”一聲,發出酷似老頭咳嗽的聲音。所以,在我國北方沿海就稱它為“老頭魚”了。
不過,除了老頭魚這個稱呼,它還有一個更貼切動聽的名稱,叫琵琶魚。這是因為它身體前半部平扁,呈盤狀,向後逐漸尖細,全身猶如一把琵琶。
誘惑的陷阱:
赤尾刺
世界上有刺的毒魚類有500多種。我國也有100多種,其中海洋魚類占65%,如軟骨魚中的虎鯊、角鯊、銀鮫和,硬骨魚中的毒鮋等。凡見過赤的人都知道,在它鞭狀的長尾基部,斜豎著一根刺棘,長度可達4~30厘米。這是一根毒棘,堅硬如鐵,能像箭一樣刺穿鎧甲,若刺在樹根上,能使樹枯萎,令人害怕。若人不慎踩著赤時,它會立即舉起尾部將毒棘刺入人體。
棘的後部連著毒腺,毒腺裏的白色毒液就沿著棘的溝注入傷口,使人疼痛難熬,有的暈倒在地,數分鍾內不省人事,有的會劇烈地痙攣而死。由於棘的兩側長有鋸齒狀倒鉤,會造成較大的傷口,長達15厘米,14%的受害者必須接受手術治療,劇痛長達6~48小時,並能出現虛弱無力、惡心和不安等不良症狀。
在美國,每年約會出現1800個遭赤尾刺刺傷的事例,死亡率約為1%。
即使遇害者能夠僥幸生存下來,也像患了一場大病,很久才能下地走路。
赤的藥用價值很高
赤尾刺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其肉性味甘、鹹平,無毒,有補氣的功效。用其熬油,主治小兒疳積。尾刺的毒液是一種氨基酸和多肽類的蛋白質,其藥性鹹、寒,有小毒,對於中樞神經和心髒具有一定的效應,有清熱消炎、化結的功效。尾刺研末入藥,對治療胃癌、食道癌、肺癌、乳腺、咽喉炎、瘧疾、牙痛、魚尾刺刺傷均有一定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