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情況總是在最沒有防備的時候發生,在大多數人都無所適從的時候,那個挺身而出,化險為夷的關鍵人物必然能贏得老板歡心。要做到其實並不困難,隻需處處留心、時時在意。職場是個時時處處充滿競爭的地方,誰不願意獲得老板重用,升職加薪出國都第一個想到你呢?做老板永遠的“救生圈”,你離目標就越來越近。
老板有說錯話的時候,因為老板畢竟也是人。至於,當老板說錯話的時候,你該怎麼辦,當然沒有一個一成不變的處理模式。至於怎麼應對才好,要看老板的脾氣秉性、說錯話的場合,說的錯話可能造成的影響等諸方麵的因素來決定你該采取的方法,當然,在考慮應對方法的時候,你在公司裏的地位及與老板的關係也是你應該考慮的因素。
如果老板說錯了話,不管在什麼場合,這些錯話並不影響你的利益以及你所負責的工作,你都可以采取裝聾作啞的方法,既裝作沒聽見或沒聽明白。這是一種揣著明白裝糊塗的辦法,它可以讓你避免一些是非,也避免讓老板處於尷尬和困窘的地位。
當然,你也可以采取聽見了,但感到一頭霧水那樣不明究竟的困頓,做出這樣的表情與疑問來,要求老板作更清楚的說明與解釋,這其實是在提醒老板通過你沒弄明白的事進行說明解釋,給自己說錯的話做出糾正的一個機會。這也可以說是給老板架一個梯子或提一個醒的辦法。
最不應該做的事當然是當眾讓老板丟麵子或事後對同事談論老板的錯誤,用嘲弄的口吻讓流言四散傳播,並用貶損老板的話來證明自己的聰明和警悟。這種傳言總會反饋到老板那裏,從而對你的聲譽和前途造成危害。
身處高位的人,外在很注意公眾形象,內在被尊重的需求很強烈。所以,作為一個下屬,不論在公共場合或者私底下,你不但要在老板尷尬的時候風光地給他挽回麵子,還要給足老板麵子。比如寫個報告、文案,做好後可以給老板審閱,讓他作些無傷大雅的修改:在大家討論工作問題時,不要和老板發生激烈的爭執,有話可以私底下好好說;老板在場,別人表揚你的工作不要忘了附帶一句,謝謝老板的支持:平時多讚揚老板,從他的穿著打扮、言談舉止到為人處世、工作能力都可以成為你表揚的內容。
替老板擦亮眼睛。老板是真糊塗,還是裝糊塗,恐怕隻有他自己最清楚,但自己付出的努力沒有回報,對每一個認真工作的人都不能說是無足輕重的傷害。要想辦法讓老板認真審視你的價值,最直接的辦法莫過於給他挽回麵子。
因此,即使上司做錯了,你也要尊重他,而不是攻擊和責難。如果有的“黑鍋”你背不起,甚至有可能影響到你的前程,必須找上司說清楚的時候,比如提出自己的建議和創新,對上司的失誤提出迂回的變更方案等,上司就會比較容易接受了。
在許多情況下,適當替老板補補台,吃點表麵上的小虧,更有利於你在職路上的順利前行。
有時候,上司會把某些本來與你無關的失誤推到你身上時,你也必須學會“忍”,並且不能在臉上顯露出絲毫不滿。在待人處世中,尤其是在工作交往中,很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某件事情明明是上級領導耽誤了或處理不當,可在追究責任時,上麵卻指責你沒有及時彙報、或彙報不準確,你應該怎麼辦?其實,在不影響大局的情況下,不妨替上司把黑鍋背起來。
在某單位中就曾出現這樣一件事:
部裏下達了一個關於質量檢查的通知後,要求各省、地區的有關部門屆時提供必要的材料,準備彙報,並安排必要的下廠檢查。某市輕工局收到這份通知後,照例是先經過局辦公室主任的手,再送交有關局長處理。這位局辦公室主任看到此事比較急,當日便把通知送往主管的某局長辦公室。當時,這位局長正在接電話,看見主任進來後,隻是用眼睛示意一下,讓他放在桌上即可。於是,主任照辦了。然而,就在檢查小組即將到來的前一天,部裏來電話告知到達日期,請安排住宿時,這位主管局長才記起此事。他氣衝衝地把辦公室主任叫來,一頓嗬斥,批評他耽誤了事。在這種情況下,這位主任深知自己並沒有耽誤事,真正耽誤事情的正是這位主管局長自己,可他並沒有反駁,而是老老實買地接受批評。事過之後,他又立即到局長辦公室裏找出那份通知,連夜加班加點、打電話、催數字,很快地把所需要的材料準備齊全。這樣,局長也愈發看重這位忍辱負重的好主任了。
為什麼他明明知道這件事不是他的責任,而又悶著頭承擔這個罪名,背這個“黑鍋”呢?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這位主任知道,必要的時候必須為上司背黑鍋。這樣,盡管眼下自己會受到一點損失,挨幾句批評,但到頭來,自己仍然會有相當大的好處,事實上證明他的做法和想法是正確的。
老板也需要一個這樣的得力助手,不但能解決問題還能為自己、公司挽回麵子。老板什麼都可以丟,就是不能丟麵子。大會小會上,如果涉及表功,一定要把老板放在前麵,“因為在老板的領導下”,“正是有了領導的重視”,“因為領導親自過問”等,這樣的話決不能不說,也不能少說。中國人有一個傳統美德,即功是讓出來的。你越是爭,老板越是貪;你越是讓,老板越是要示以大度:事情是大家做出來,功勞是集體的。反正這種氣氛已經形成,何不表現出應有的肚量呢。如果一旦讓老板發現你是個好名之輩,他會隨時提防你,什麼時候沒準篡了自己的位,這種人不能重用,搞不好找個機會開掉。其實僅僅是因為幾句沒說到的話惹出來的禍。
老板有著常人沒有的毅力、韌性、思維等,同時也有著常人一般的喜、怒、哀、樂,隻因你身不在其位無法感觸罷了。表麵上看,老板與員工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但實質上是價值交換的關係,老板與員工的利益不是對立的,而是各自的思維層次與角度不同而導致對立麵的形成,員工們總是喜歡那些能提供超價值的老板,老板們也總是喜歡那些能給自己提供超價值的員工。做老板永遠的“救生圈”,你為他提供了超值工作,他也從心裏開始親近你。
發現並且要點明老板的錯誤,這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危險的。切記你的目的不是要證明自己比老板高明,讓老板感覺你在看他的笑話,而是先準備好台階,再讓老板四平八穩地走下來,顧全老板的尊嚴,他會對你另眼相看。
懂得顧全上司的麵子是幫助了上司,也是幫助了自己,因為它會給你帶來位子或者票子。它是一種做人的智慧,也是一種為人的修養。
難得糊塗才是真聰明
俗話說:“聰明反被聰明誤。”一個人精明了,的確能占得不少便宜,但如果為人處事表現得太過精明,別人也必定會加以防範,因此,真正精明的人往往是糊塗之人。
鄭板橋的“難得糊塗”至今讓許多人奉為圭臬,當成座右銘。無論是什麼事情,隻要你能拿得起放得下,就算得是悟透了人生。而那些看似聰明的人拿得起放不下,即使身枯力竭仍在拚命。這絕不能算得上是聰明,或者直接說,他們愚蠢得離譜。最正確的做法恰恰是難得糊塗。凡事較真的人,往往會輸得比較慘。
特別是身處職場上的人,千萬不要因為做出了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對名利錙銖必爭。在這個時候,最聰明也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裝糊塗了,把功勞在不知不覺中讓給上司,這樣的糊塗才是真聰明。
聰明是一件好事,因為聰明的人明白如何少犯錯誤,但是聰明也未必盡是好事,尤其是自認聰明、聰明過頭的人,將會給自己招致不必要的麻煩,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在適當的時候,裝傻不僅是真正的聰明,也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真正的人生大智慧。
劉邦在滅楚之後,論功行賞,蕭何當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但他非常謹慎。在他官拜宰相的消息傳出後,不少人都登門向他道賀,唯有一個叫召平的人提醒蕭何:你的災禍可能會從此發生!現在皇上離開京城,率兵打仗去了,封你為宰相,掌握護兵,一方麵是為了討好你,另一方麵也是為了防備你。如果你現在辭退封賞,獻出自己的財產作軍費,皇上一定會很高興,這也會減少皇上心中的疑慮。蕭何仔細一想,覺得他的話有道理,於是,便按召平的建議去做,把自己的子弟送到軍中隨劉邦作戰,又把自家的資財捐給前方做軍費,於是得到了高祖的歡心。
在黥布叛變的時候,高祖又親自帶兵去討伐,讓蕭何留在後方。蕭何全力安撫百姓,鞏固民心。有人見他勤勤懇懇,便非常擔心,勸他說:相國小心遭殺身之禍啊!自從你入關十多年來,收攬民心,人們打心眼裏敬重你,陛下知道你眾望所歸,所以常常派人注意你的動向,唯恐你背叛他。你如果想保全家人的性命,從今天開始就要破壞自己的形象,把聲望壓下來,才能讓陛下放心。蕭何細一思量,覺得他的話說得對,便沒收百姓土地,擾民、亂民,使百姓對他怨聲載道,蕭何的威信下降了,可是劉邦卻對他放了心。
伴君如伴虎,蕭何正是用了裝糊塗的招術才得以保全性命。如果是其他居功自傲的人,則早就人頭落地了。
裝糊塗人,做聰明事,是一種做人的高深境界,在適當時候裝糊塗可以使別人認為自己厚道老實,可以使自己落得清靜,孰不知這就是“大智若愚”的精明表現。
裝傻相對於天資聰穎、天生麗質來說,更像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天賦和本能。人們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知道用適時地裝傻,適度地糊塗來趨利避害,來明哲保身。隻不過,人們對於裝傻修煉的級別和程度有所差異,所以才造成了有人大智若愚、難得糊塗,有人大愚若智、弄巧成拙。
裝傻,可以說適用於任何場合。具體點說,人際交往中的裝傻可以適時地為人遮羞,避免尷尬,也可以給人給己找台階下,留後路走;待人接物中的裝傻可以適時地掩蓋你的棱角和鋒芒,可以讓你更加平易近人,也可以更好地與人交流和溝通;個人發展中的裝傻既可以有效地保護自我,又能充分地發揮自己的睿智和才華,養成謙虛禮讓的觀念和美德。
而在職場中,裝傻更是與人相處的重要成分。比如說,你的同事或上司不小心在你麵前出糗,比如說錯話、摔跟頭、露怯或者是犯傻,你要佯裝作不知道,沒看見、沒聽清楚或者幹脆沒聽到,以便從容不迫、避實就虛,快速地轉移話題,迅速地移開視線,保留同事或上司的虛榮心和避免隨之而來的尷尬場麵。
俗話說:天妒聰明,其實人更是如此。老子說:“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意思是最有智慧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人,雖然有才華學識,但平時像個呆子,不自作聰明;雖然能言善辯,但好像不會講話一樣。無論是初涉世事,還是位居高官,無論是做大事,還是一般人際關係,鋒芒不可畢露。有了才華固然很好,但在適當的時機運用才華而不被或少被人妒忌,避免功高蓋主,就算有更高的才華,這種才華對國家、對人對己才有真正的用處。
老子曾經告誡世人:“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這句話的大意是,一個人不自我表現,反而顯得與眾不同;一個不自以為是的人,會超出眾人;一個不自誇的人,會贏得成功;一個不自負的人,會不斷進步。相反的,老子告誡世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足者不彰,自伐者載功,自誇者無長。”而如果一個人鋒芒畢露,一定會遭到別人的嫉恨和非議,甚至引來殺身之禍。
中國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張“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所謂的“守愚”,實際上就是培養自己超凡的智慧與美德。孔子的弟子顏回會“守愚”,所以深得其師的喜愛。他表麵上唯唯諾諾,迷迷糊糊,其實他在用心功,所以課後他總能把先生的教導清楚而有條理地講出來,可見若愚並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給人的印象又是:虛懷若穀,寬厚敦和,不露鋒芒,甚至有點木訥。其實在“若愚”的背後,隱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聰明。大智若愚,真是一種智慧人生!
美國第九屆總統威廉 亨利 哈裏遜,出生在一個小鎮上。小時候,他是一個又文靜又怕羞的孩子,鎮上的人們都把他看作是傻瓜。
為此,鎮上的人還常常喜歡捉弄他。他們經常把一枚五分的硬幣和一枚一角的硬幣,扔在他的麵前,讓他任意撿一個。哈裏遜總是撿那個五分的,於是大家都嘲笑他,說他傻得可以。
有一天,一位婦人看到他很可憐,便對他說:“威廉,難道你不知道一角的要比五分的值錢嗎?”“當然知道。”哈裏遜慢條斯理地回答,“但是,如果我撿了那個一角的,恐怕他們以後就再也沒有興趣扔錢給我了……”
大智若愚在生活當中的表現,就是不處處顯示自己的聰明,做人低調,從來不向人誇耀自己抬高自己,做人的原則是厚積薄發,寧靜致遠,注重自身的修為、層次和素質的提高。對於很多事情都持大度的態度,有著海納百川的境界,從來沒有太多的抱怨,能夠真心實在的踏實做事,對於很多事情要求不高,隻求自己能夠得到不斷的積累。很多時候大智若愚伴隨的還有大器晚成,畢竟大智若愚要求的是不斷積累自己,就像玉坯不斷積累一樣。經過多年的積累所鑄就的往往都是絕代珍品,因此,大智若愚之人往往就是真正的智者。老子曾告誡孔子說:“君子盛德,容貌若愚。”這裏的盛德是指“卓越的才能”,整句話的意思是,那些才華橫溢的人,外表上看與愚蠢笨拙的普通人毫無差別。無論是謙虛還是謹慎,可能會讓不少人覺得是消極被動的生活態度。實際上,倘若一個人能夠謙虛誠懇地待人,便會贏得別人的好感;若能謹言慎行,更會贏得人們的尊重。
我們在與人交往中,常常喜歡和單純的人打交道。與單純的人交往放鬆、自然,不用費盡心機,提高警惕;這倒不是說單純的人是傻子,是可以隨意欺騙與捉弄的,而是說他心地純淨、寧和、淡泊,他也懂得很多,想得很深,看得很透,他把心智放在更有價值和更有意義的事情上。這就是荀子所說的那種人:溫和如玉,完美純正。
所以,為學不可不精,為人不可大精,還是糊塗一點的好。人家批評你的錯誤,那是對你的友愛和幫助,你應當自我檢討一番。果真有錯誤,就要切實改正;如無錯誤,可以解釋清楚,但不要和人家爭辯,以顯示你的精明。
智和愚對人一生命運的影響極大。“聰明一世,糊塗一時”,是說聰明人有時也會辦蠢事;“大智若愚”,“難得糊塗”,是說真正聰明的人往往表麵上愚拙。這是一種智慧人生,真人不露相。而“聰明反被聰明誤”則揭示了耍小聰明者的真愚本質。天賦聰明,肯定是一件好事,問題是如何運用和表現聰明。
智慧的分類
依據智慧的內容以及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把智慧分為三類:
1.創新智慧,可以從無到有地創造或發明新的東西。如策劃、廣告、設計、軟件、動漫、影視、藝術等都屬於創新類智慧產業的範疇。
2.發現智慧,可以發現雖然本來就存在但還沒有被認知的東西。有些科學研究,如天文學、考古學、地理學等就主要屬於發現類智慧產業的範疇,新聞也屬於這一範疇。
3.規整智慧,可以運用現有的規則如法律、法規、製度、政策、方針、方法等來調整、梳理、矯正、改變已經存在的東西。如司法、會計、教育、培訓、出版等都屬於規整類智慧產業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