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好口才帶來好人生(2 / 3)

“過了一會兒,我所拜訪的那位經理問我:‘哦,你來找我一定有什麼其他事,對嗎?’於是,我就把我的事情告訴了他。令我吃驚的是,他不但爽快地答應了我的請求,還十分大方地給了我更多的資助。我本來隻請他出資讚助一名童子軍去歐洲,可是他慷慨地資助了5名童子軍和我本人,給我開了一張1000美元的支票,並建議我們在歐洲玩上7個星期。然後,他又給我寫了封介紹信,把我引薦給他在歐洲那些分公司的經理,吩咐他們到時候幫助我們。當我們抵達歐洲時,他又親自去了歐洲,在巴黎親切地接待了我們,帶領我們遊覽了這座美麗的城市。從此以後,他就對我們童子軍事業非常熱心,經常為家庭貧困的童子軍提供工作的機會。”

傑爾夫先生又說:“但是我也很清楚,如果我當時沒有找到他感興趣的話題,讓他高興起來,那麼這件事不僅不會辦得這麼順利,我想恐怕連1/10的機會都沒有。”

這種方法在商業活動中是不是也同樣有效呢?現在讓我們來舉個例子,看看紐約一家高級麵包公司——杜弗諾公司的經理杜弗諾先生是怎樣做的吧:

杜弗諾先生一直想把自己的麵包推銷給紐約某家大飯店。連續四年,杜弗諾先生幾乎每個星期都要去拜訪這家飯店的經理,並且經常參加由這位經理舉辦的各種社交聚會。為了促成這筆生意,杜弗諾先生甚至在這家飯店租了一個長期房間,住在那裏,希望能做成這筆業務。然而,盡管杜弗諾先生千方百計地用盡了各種方法,還是沒能讓他如願以償。

“後來,”杜弗諾先生說,“我研究了有關人際交往的知識,決定改變策略。我決定要找到這個人的興趣所在,尋找他最關心、最感興趣的事情。

“我發現他是美國飯店業協會的會員。由於他對這項事業抱有如此濃厚的興趣和熱情,使他被推舉為這個組織的主席還兼任國際旅店業聯合會的會長。每次隻要開會或舉行什麼活動,他不管有多忙,都會毫不猶豫地趕來參加。

“於是,當我再次去拜訪他的時候,我開始和他談論有關飯店業協會的事情。你猜他的反應如何?結果簡直令人吃驚!他花了半小時和我談論飯店業協會的事情,整個談話過程中,他都精神飽滿,充滿著熱情,我確信這個協會是他的最大興趣之所在,可以說他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在這上麵。就在我離開他的辦公室之前,他勸說我加入這個協會。

“在整個這次會談中,我沒有對他提有關麵包的半個字。然而過了沒幾天,我就接到他的飯店主管人員的電話,讓我把麵包的貨樣和報價單送過去。‘我真不知道你對這老先生用了什麼魔法,’這位主管人員在電話中對我說,‘他可是真的被你打動了!’

“試想一下,我和這位經理打了四年交道,一心想把麵包賣給他,可是一直沒有成功。如果不是我設法找到了他所感興趣的事,了解到他喜歡談論的問題,恐怕我現在還在和他死磨硬泡,卻一無所獲呢!”

忠言不必逆耳

我們始終歡迎那些肯了解我們而又同情我們的人,他們對我們所作的批評,除了清楚明白之外,又充滿溫暖。

有時候,你對家人、對朋友覺得有許多話不得不說,可是一說,反而傷害了感情,反而弄糟了事情。於是你就引用一句中國古話替自己解釋,說什麼“良藥苦口,忠言逆耳”。

其實,有時候良藥未必苦口,忠言也未必逆耳,良藥之所以苦口,是醫學不發達的緣故,忠言之所以逆耳,是說話者對口才養成未加以研究的緣故。而這個不研究口才的人,又是因為他不了解對方的緣故。

我們都有這種經驗,我們並不是不願聽人批評,也不是不能接受批評。有時,我們還真希望有人來指點指點,因此我們看書,我們請教別人。我們做了事情,說了話,寫了文章,自己不放心,不敢下判斷,這時候我們何嚐不希望有人出來告訴我們哪點好、哪點壞。有的時候,我們會遇見一些人,因為他們能夠誠實地、大膽地指出我們的許多錯誤,就因為這樣,我們更加敬佩他們,對他們感激涕零。

可是為什麼有些批評我們不喜歡,我們聽了難受、氣憤,我們感覺到自尊和自信都大受打擊,我們覺得受到了委屈、誣蔑以及侮辱。我們自己覺得我們並非不歡迎批評、不接受批評的人,對這點,我們有許多證據。然而同時,我們又被人指責,說我們不歡迎批評,不接受批評,對於這點,別人也有許多證據。

當我們年紀漸漸地大了一點,經驗漸漸地多了一點,看事情更清楚了一點,我們就知道,說我們喜歡別人批評、能夠接受別人批評是對的,說我們不喜歡別人批評、不接受別人批評,也是對的。

我們試著分析與比較,什麼人,在什麼情形下批評我們,甚至很嚴厲地批評我們,我們會點頭、會接受,並且立刻接受,還十分感激他們給我們改進的機會;而什麼人,在什麼情形之下,縱使隻碰了我們一根汗毛,我們也會立刻反擊。

經過了分析和比較之後,發現兩者之間有某種程度上的不同。

這某種程度上的不同,是別人對我們了解的程度到底是否深入。

我們始終歡迎那些肯了解我們而又同情我們的人,他們對我們所作的批評,除了清楚明白之外,又充滿溫暖。

大體上,別人在這一點上,也和我們一樣。

苦口的良藥和不苦口的良藥放在一起,每一個人都會選擇不苦口的良藥。

逆耳的忠言和悅耳的忠言,比較起來,悅耳的忠言,也永遠占上風。

近來醫學發達,大概苦口的良藥漸漸被淘汰了。有些仍然是苦口的,在苦口的良藥的外麵,大約也有一層“糖衣”。

而我們的逆耳的忠言外麵,一樣也需要一層“糖衣”,這“糖衣”,就是同情和了解,溫暖和熱忱。

其實,用糖衣來比喻同情和了解,似乎有些不恰當,因為糖衣雖然是甜的,但糖衣裏仍有苦味,把藥放在口中多嚼一會兒,糖衣被口水溶化了之後,那苦得讓你想把它吐出來的仍是良藥。

而對人的同情與了解和忠言的關係,絕不同於糖衣和苦藥的關係。糖衣與苦藥的關係以表裏的形式存在,而同情與了解和忠言的關係,卻是彼此交融在一起,而且同情與了解是忠言的核心。

我們的忠言,也就是我們的好口才,始於對人的同情與了解,而又終於對人的同情與了解。我們的忠言,能被人聽進耳朵,記在心裏,咀嚼得越用力,研究得越深入,別人就越覺得我們對他非常了解,越覺得我們非常同情他。

所以要批評別人而又讓別人樂於接受,關鍵就在於我們要了解別人並對別人表示深深的同情。這應該成為一種品德,而不應該被當做一種技巧。

當然,批評是一種藝術,它也具有一定的技巧。批評別人而要讓他心服口服,也要運用一些技巧。

——請教式批評

這就是用請教的口氣包含批評的意思,給個梯子別讓人下不了台。

有個人正在一個養魚池裏釣魚,他手拿著釣竿。這時,魚池的主人走了過來。那人心裏一緊:糟了,這下不但要挨罵,恐怕還要被扔掉釣竿了!誰知,魚池主人走近後,指了指池中“禁止釣魚”的牌子,不僅沒有教訓他,反而很客氣地說:“先生,你在這試鉤,豈不太浪費了?”

那人被魚池主人這種請教型的批評弄得麵紅耳赤,連忙道歉,收起釣竿走了。魚池主人把批評變成了請教,既達到目的,又維護了對方的自尊,使對方口服心服,又製止了他不道德的行為。

——暗示型批評

這就是不正麵提出批評,而把批評的意思暗示在談話之中,讓被批評者自己去理解、接受。

暗示,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的一種特殊方式,暗示者出於公正的目的,采取隱藏、含蓄的方法,巧妙地向對方發出某種暗號,並以此來影響對方的心理,使他改變自己的行為。

某公司總經理的助理歐貝和他的女友莎拉決定要旅行結婚,到風光如畫的瑞士度蜜月。他正為計劃作準備的時候,公司的總經理問他:“你們已經決定要旅行結婚了嗎?”

歐貝說:“決定了。”

總經理又問:“真心祝福你們,什麼時候出發呀?”

歐貝高興地說:“就這幾天吧!”

總經理無奈地說:“唉!公司正要與一個客戶談判並簽訂一份重要的合約,你是唯一的談判人選,你走了誰能代替你呀?”

在對話中雙方都有理由:歐貝與女友旅行結婚已經決定,無可非議;總經理有一個重要合約要簽訂,唯一的談判人選不能離開。公司總經理無法批評助手歐貝,但在強調歐貝的談判地位時就暗中含有批評之意,當然也含有期望。聰明的歐貝不會不了解,而結果不說也知道。

——安慰型批評

這就是一麵指出對方的錯誤,另一麵又對他表示肯定的批評,讓犯錯者得到真正的安慰。

年輕的莫泊桑向著名作家布耶和福樓拜請教詩歌創作。兩位大師一邊聽莫泊桑朗讀詩作,一邊喝香檳酒。布耶在聽完後,說:“你這首詩,句子中的意象過多,雖然不易理解,像吃一塊牛蹄筋一樣,不過我讀過更壞的詩。這首詩就像這杯香檳酒,勉強還能喝下。”這個批評雖嚴厲,但仍留有餘地,給了對方一些安慰。

把批評的語言用安慰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就是批評語言的訣竅。

——模糊式批評

這就是用模糊的言詞替代直截了當的批評。它雖沒有指名,但實際是道了姓。

某公司職員工作一度十分鬆懈,公司經理便召開職員大會進行“整頓”。他說:“最近這段時間,本公司職員工作態度大多數是好的,但也有少數人表現不佳,有的遲到,有的早退,有的上班聊天……”

這裏所使用的“大多數”、“也有”、“有的”,都是模糊的語言。用這種語言,既顧及了職員的麵子,又指出了存在的問題,是不指名的指名批評,效果自然比直接點名批評要好。

——旁敲側擊

“旁敲側擊”的本意是比喻人們在指責別人時,不從正麵直接說明,而是從側麵刺激。在日常生活中,它往往成為一些修養差、格調不高的人拿來泄憤的武器。其實,“旁敲側擊”作為一種間接表達方式,在與人交往中並非毫無正麵意義。如果我們從交際的角度出發,它同樣可以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

當發現苗頭不對,由於某種原因又不便正麵指出時,便可通過“對事不對人”或“對團體而不對個人”的方式提出警告。這樣就可以既點出問題,讓對方心生警惕,又維護了對方的麵子,給他們改正的機會。

某機關的工作狀況太糟糕,竟有人上班時間打撲克牌、聊閑話,而部門主管也不管。在一次會議上,局長嚴肅地批評了這種現象,說:“有些部門上班時間關起門來打撲克牌,不做正事。這種工作現象,必須糾正……”雖然沒有具體點到人,可是在場的幾位科長哪坐得住,回去後當然立刻開會進行“整頓”。

——巧用幽默

一般說來,在批評時,被批評者的心理常處於緊張的狀態,特別是主管批評下屬、長輩批評晚輩時更為明顯。他們或焦慮、恐懼,或對立、抗拒,或沮喪、泄氣等,這些不正常的心理狀態成為雙方建立感情的阻礙,大大降低了批評的本意。如果巧用幽默的語言,批評者含笑地講道理,被批評者在笑聲中微微臉紅,內心深處接收到的是觸動而非刺激,心情愉快接受指教,不是很好嗎?

三國時代,有一年幹旱少雨,雖為天府之國的蜀地,也是糧食告急。於是劉備下令禁止民間百姓私自釀酒。當時,有個官吏在民家搜到釀酒的器具,便認定他們不顧禁令私自釀酒了,準備問罪。有一天,簡雍和劉備出遊,看見一對男女走在路上,簡雍見狀,對劉備說:“主公你看,他們定是準備通奸,為什麼不拘押起來呢?”

劉備笑道:“胡說,你怎麼知道他們會如此?”

簡雍回答:“他們一男一女如此親密,證據確鑿,與那釀酒人的情況一樣,所以我才這麼說。”

劉備聽了大笑,就釋放了因有釀酒器具而被捕的人。

簡雍就是以幽默的方式向劉備進言的。

巧用幽默式的批評,往往以半開玩笑半認真的方式表現,先打破僵局,再轉入實質問題;即使對方一時還接受不了,也不傷和氣,更不至於讓對方難堪、丟臉。因此,出於善意的幽默批評不同於尖刻的諷刺、嘲弄;這是由批評者的出發點及態度決定的。幽默批評應該做到不低級庸俗,語言形象、生動,深入淺出。

社交活動中的幽默批評,畢竟不同於說相聲、講笑話,雖有幽默成分,但仍以嚴肅、認真為基調,氣氛可輕鬆、活潑一點兒,但絕不能油嘴滑舌,否則就會衝淡批評應有的嚴肅氣氛,影響批評的效果。

建議比命令受歡迎

“建議”往往比“命令”好用,用“建議”不僅不會傷害對方的自尊,而且能使他更願意改正錯誤,並接受你。

成功學專家卡耐基一次和美國著名的傳記作家伊達·塔貝爾小姐一起吃飯。他們討論起怎樣為人處世來。她說,當初她給歐文·楊寫傳記時,她采訪了一個人,那個人和楊先生一起工作了3年,並在同一個辦公室裏。那個人說,在他們一起工作的時候,他從來沒有見到過楊先生對他的同事命令過什麼,他總是用建議的態度。歐文·楊不說“做”或“不做”,也不說“要”或“不要”,楊先生總是說“你可以考慮一下……”還有“你認為……”。例如,他在看助手寫的文件時,常這樣說:

“如果這句話這樣寫,你覺得是否好一點呢?”他在口述一個文件、讓秘書記錄時,經常會問:“你覺得它怎麼樣?”他總是對他的助手用很信任的態度,放手讓他們自主地做事。他從來不批評他們,也不幹涉他們,讓他們在偶爾犯錯的過程中吸取教訓並自己改進。

這樣做,會讓人們輕鬆地改掉他們自己的錯誤,而且不會引起傷害,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並接受你,樂於和你合作。

即使是長者,如果用粗暴的態度,也會引起長久的憤怒,不管他是不是在糾正一個嚴重的錯誤。唐·斯塔瑞裏是賓夕法尼亞州威明市一所職業學校的教師。有一次,他的一個學生停錯了車,堵住了學校的車道入口。然後,當這位學生正在教室裏上課時,一位導師闖了進來,大叫著:“堵住車道的車是誰的?”那位學生回答後,那個導師更加粗暴地叫道:“去,你立刻把它開走,不然的話我要用鐵鏈子拖了。”

是的,車停錯了地方,那個學生幹了件錯事。但是,從那天起,包括那位學生在內的全班同學,都對那位導師的行為感到憤怒,並且在很多事情上,和那位導師作對。

那位導師本來用不著這麼做的。如果他禮貌一些地說:“請問,誰的車停在車道上了?”等有人回答後再說:“請把它開走,好讓別的車進出。”那麼那位學生會順從地甚至有些歉意地去把車開走,班裏的同學自然也不會生他的氣。

一張被看做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的訂貨單,有人敢接嗎?答案是有。那麼它是怎樣被完成的呢?看看下麵的故事。

邁克是南非約翰內斯堡一家小工廠的經理,有一次他收到了一張非常大的訂單,邁克覺得,按照工廠往常的生產能力,是不可能在規定的日期內完成這個訂單的。但他還是接了。

他沒有催工人們為了這張訂單趕緊幹活。他把大家叫到一起,告訴他們實際情況,並對他們說明完成這個訂單對工廠和他們本身的意義。他向工人們問了一些這樣的問題,問題如下:

“完成這張訂單,我們需要什麼辦法?”

“有人有其他的辦法嗎?”

“怎樣把我們的工作時間和工作程序合理分配?”

工人們對接這個訂單表示了肯定,並提了許多建議。他們覺得這是自己的事,因此非常積極。最終,他們如期完成了這張訂單上的任務。

反擊侮辱講技巧

當眾受到侮辱或攻擊,憤怒是不能解決問題的。由於情緒失控,頭腦更不清醒,就更難找到擺脫困境的途徑。這時需要我們保持冷靜,冷靜是一種積極的、由靜轉動的心理活動過程。

有時候,我們在交際中常會碰到一些人惡意地對自己進行諷刺挖苦,為了有力地回擊對方的挑釁,可以針鋒相對地抓住其謬誤的要害,反過來對其進行深刻的諷刺,從而打破逆境,掃清嘲諷。

有個叫湯姆的小夥子,常以愚弄他人而自得。一天早上,他坐在門口吃麵包,看見傑克遜騎著毛驢從遠處走了過來,於是就喊道:“喂,吃塊麵包吧!”

傑克遜出於禮貌,從驢背上跳下來說:“謝謝您的好意。我已經吃過早飯了。”

湯姆卻說:“我沒問你呀,我問的是毛驢。”說完,很得意地一笑。

對湯姆這一無禮侮辱,傑克遜很是氣憤,卻又無法責罵這個無賴。他抓住湯姆“我和毛驢說話”的語言上的破綻,進行了有力的反擊。

他猛然轉過身,“啪,啪”照準毛驢臉上就是兩巴掌,罵道:“出門時我就問你城裏有沒有朋友,你非常堅決地說沒有,沒有朋友為什麼人家會請你吃麵包呢?”接著又對準驢屁股,打了兩鞭,說:“看你以後還敢不敢亂說?”罵完,騎上驢,揚長而去。而湯姆則張著嘴呆在了原地,滿臉的尷尬。

在這裏,傑克遜借教訓毛驢來嘲弄無賴已和毛驢建立了“朋友”關係,使湯姆有苦難說,無辮子可抓。

在人際交往中難免會碰到無理取鬧的行為。當你指責某人的錯誤行為時,他卻會反過來振振有詞、頭頭是道地與你進行辯駁,倒氣得你手腳發抖,隻會說:“豈有此理,豈有此理。”

那麼,如果有人公開揭露你的隱私,譏諷你的缺點,甚至公然對你的人格進行侮辱,這時你應該如何麵對呢?是惱羞成怒立即反擊和辯解,還是保持冷靜、不急不躁不感情用事、積極采取對策、化凶為吉轉敗為勝呢?

對此,我們需要做到三點:

一要控製情緒。以“驟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大丈夫涵養與氣量,在氣勢上鎮住對方。

二要冷靜考慮對策,從中選出最佳方案,以免做出莽撞之舉。

三是打擊點要準,反擊力要猛,一下子就讓對方啞口無言。

當眾受到侮辱或攻擊,憤怒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由於情緒失控,頭腦更不清醒,就更難找到擺脫困境的途徑。這時需要我們保持冷靜,冷靜是一種積極的、由靜轉動的心理活動過程。

冷靜,目的在於使自己能客觀地從對方的攻擊中尋出他的不符合事實、不近情理之處,分析他的目的,抓住他的弱點,然後,采取對策加以揭露,予以反擊,使自己從劣勢轉為優勢,轉危為安。

奧斯卡金像獎獲得者——好萊塢明星保羅·紐曼,早期曾拍過一部失敗影片——《銀酒杯》,他的家人也不客氣地把它評為“一部糟糕的影片”。若幹年之後,洛杉磯電視台突然決定重新在一周內連續放映該片,這顯然是有意在公眾麵前羞辱他。

紐曼對此經過冷靜思考後,來了一個先發製人。他自費在頗有影響的《洛杉磯時報》上連續一周刊登大幅廣告:“保羅·紐曼在這一周內每夜向你道歉!”此舉立即轟動全美,出奇製勝,他不僅沒有因此而出醜,反而得到絕大多數人的同情、諒解和尊重,從此聲譽大增,好評如潮,後來終於獲得奧斯卡金像獎。

紐曼的勝利取決於冷靜、誠實和勇氣。在當眾受辱之後,既不暴跳如雷,也不委靡不振,而是保持一種動態的冷靜,仔細、認真地分析他所麵臨的困境和挑戰,找出主攻矛盾,然後奮起反擊。公開坦然承認自己過去的失敗,非但絲毫無損於自己的形象,反而令對方陷入被動的境地,將其卑劣的居心暴露無遺。

反擊有很多種方法。但最重要的是誠實和勇氣,敢於當眾承認的人,人們對他隻會產生尊敬之感,如果對方仍舊抓住不放,定會受到大眾的指責,這時再反擊,會產生更大的力量。它不僅可避免受辱,而且會使對方處於狼狽的境地。

當然,反擊無理取鬧的行為,也不宜鋒芒畢露。有時,采取旁敲側擊、指桑罵槐的方式會更為有利。

有一次,俄羅斯著名馬戲醜角演員杜羅夫在觀摩演出的幕間休息時,一個傲慢的觀眾走到他的麵前,譏諷地問道:

“醜角先生,觀眾對你非常歡迎吧?”

“還好。”

“作為馬戲班中的醜角,是不是必須生來有一張愚蠢而又醜怪的臉蛋兒,就會受到觀眾的歡迎呢?”

“確實如此。”杜羅夫悠閑地回答,“如果我能生一張像先生您那樣的臉蛋兒的話,我準能拿到雙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