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好口才帶來好人生(3 / 3)

這個觀眾自感沒趣,便灰溜溜地走開了。

自搭台階巧下台

自嘲能夠很好地表現出一個人豁達的心胸、樂觀的性格和幽默的素質,從而使你在人際交往中占據主動。

社交中,當你陷入尷尬境地時,借助“自嘲”往往能使你從中體麵地脫身。在一次盛大招待宴會上,服務生在倒酒時,不慎將酒灑到了旁邊一位賓客那光亮的禿頭上。服務生嚇得不知所措,而這位賓客卻大度而灑脫地微笑著說:“老弟,你以為這種治療方法會有效嗎?”使全場人聞聲大笑,尷尬場麵即刻打破了。借助“自嘲”,這位賓客既展示了自己的大度胸懷,又維護了自我尊嚴,消除了挫折感。

歐洲一位女士體重很重,但她學識淵博,精通外語,理想是成為一名外交官。她事先得知,主考官將會問每一個人的婚姻計劃。如果你說想結婚,他們便拒絕你;如果你說不想結婚,他們也會懷疑你是否有心理障礙。這個玩笑式的難題弄得不少人左右為難,不知所措。輪到她的時候,主考官問道:“請問小姐,你想結婚嗎?”

“嗯,目前,我暫時沒有計劃。”她一本正經地回答,“我身高六英尺,體重三百磅,能配得上我的小夥子似乎還不多。”

聽了這話,在場所有的人都笑了起來,這位女士順利地闖過了這道難關,最終被錄取了。她能勇敢地麵對自己肥胖的事實,巧妙地給自己找了一個台階,用自嘲走出了尷尬的逆境。自嘲中不乏調侃,自貶中又含有自尊,以退為進,掌握主動。這不但需要有勇氣,更要有辯才。

還有位教師由於身材較矮,當他與新生初次見麵時,就招致他們竊竊發笑。但這位老師並不生氣:“我知道你們在笑什麼,但你們恐怕不知道,我踮起腳比拿破侖還高兩厘米呢。拿破侖幹出了驚天動地的事業,我也想在教學方麵有所作為。在今後我們相處的三年裏,我想改進一些教學方法,大家要作好心理準備……”這位老師駕馭課堂的藝術讓人佩服,開頭幾句便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一起,一下控製了散亂的場麵,然後以拿破侖作比,語出驚人,接著娓娓而談。這位教師三年後教出的學生畢業成績居全縣第一,他的成功是從第一節課開始的。

這兩個小故事中的主人翁在遇到逆境時,都巧妙地給自己找了個台階下,這便是自嘲藝術的巧妙運用。

由於他們深知自身都有缺點和缺陷,越掩飾越引人注目。諱莫如深的結果隻會加劇別人的好奇和議論,更可能使你與周圍的人產生隔閡,倒不如痛痛快快來一個自動“曝光”,反而更好。畢竟嘲笑自己和被別人嘲笑效果完全不同。

自嘲能夠很好地表現出一個人豁達的心胸、樂觀的性格和幽默的素質,從而使你在人際交往中占據主動。我們常說“自嘲”,顧名思義就是自己嘲諷自己,它也是一個人豁達、樂觀心境的表現。它能製造寬鬆和諧的交談氣氛,能使自己活得輕鬆灑脫,使人感受到你的可愛和富有人情味,從而改變對你的看法。在現實生活中,適時適度的“自嘲”往往會收到妙趣橫生、意味深長的效果。

沒有人不喜歡被人讚美,沒有人喜歡被人嘲諷。然而,“自嘲”卻能體現一種瀟灑的風度和人生的智慧。

抗戰勝利後,張大千要從上海返回四川老家,行前好友為他設宴餞行,並特邀梅蘭芳等人作陪。宴會開始,大家請張大千坐首座。張大千風趣地說:“梅先生是君子,應坐首座;我是小人,應陪末座。”梅蘭芳和眾人聽了都不解其意。於是張大千解釋說:“不是有句話講‘君子動口,小人動手嗎?梅先生唱戲是動口,我作畫是動手,我理該請梅先生坐首座。”滿堂來賓聽後都不禁為之大笑,並請兩個人並排坐了首座。張大千自稱為“小人”,好似自貶,實則“醉翁之意不在酒”,它表現了張大千的豁達胸懷和謙虛美德,營造了寬鬆和諧的交談氛圍。

可見,適時適度的“自嘲”,不失為人的一種良好修養,也是一種充滿魅力的交際技巧,有時能更有效地維護自尊,建立起新的心理平衡。

自嘲不僅隻針對自己,也可以含沙射影,挖苦對方。表麵上是戲謔自己,實際上卻把矛頭指向他人。這種自嘲攻擊力大,使對方無言以對,因為他沒把柄。當然,除了自嘲之外,善意的謊言也能為自己搭一個結實的台階!

瑞克和他的朋友在一家餐館裏吃飯。他們一邊吃一邊議論著這家餐館的奇特的經營方式。

瑞克說:“聽說這裏的服務員服務挺有應變能力的,對來者是有求必應,從不拒絕顧客們的要求。假如你想要一顆星星,他們也會照你的吩咐去拿。不過一會兒回來後,會對你說實在不好意思,星星剛剛賣完了。”

朋友聽後感覺很好奇,但似乎不大相信。於是,瑞克叫來一位服務員說:“請給我來兩份恐龍肉。”

“你喜歡什麼樣的恐龍肉?”服務員麵帶微笑地問道。

“煮得透一點兒。”

服務員記下了菜名就走了。

不一會兒,服務員回來了,說:“先生,真抱歉!”

“怎麼,賣完了?”瑞克故意顯示出一副失望的表情。

“先生,實不相瞞,店裏還有一點不新鮮的恐龍肉,怕您吃壞肚子,所以不能賣給您。”

朋友聽後,佩服地衝服務員笑了。

用恰當的語言縮短彼此的距離

對一般初次見麵的人來說,交際雙方都希望一開始就給對方一個良好的印象,盡快消除生疏感,縮短相互間的感情距離,建立融洽的關係。而怎樣才能做到,這就需要你運用恰當的語言。

一天,三個女孩逛完商場出來坐在路邊的飲料亭裏休息。這時候,一個與她們年齡相仿的女孩走了過來。她一走過來就微笑著說:“你們好,我叫黃書敏。我也剛從商場出來,逛得太累了,我可以和你們坐在一起嗎?”說著並指了指這三個女孩身邊的空位。

三個女孩一看旁邊空著位置,就點頭同意了。黃書敏坐下後,望著其中一位女孩說:“你是安徽人吧?”那位女孩笑了笑,說道:“難道我口音太重?你聽出來了。嗬嗬。是的,我老家是安徽的。”

黃書敏聽著笑了起來,說:“原來是老鄉啊。我也是安徽的。嗬嗬。怎麼稱呼你呀?”

“叫我婷婷吧。”

“婷婷?太巧了,我有一個好朋友就叫婷婷,哎,沒有想到在這裏還能遇到老鄉。真是太高興了,我請你們喝飲料吧。”說著便去拿飲料,並問三個女孩要喝什麼樣的飲料。

三個女孩見黃書敏如此熱情,都不忍拒絕,於是接受了邀請,同時也請黃書敏用了隨身帶的零食。幾個人談了一會兒,由於黃書敏十分健談,她們很快就相互留下了手機號碼。分手的時候還說以後常短信聯係。

就這樣,彼此都聊自己的家鄉、童年,並沒有問及職業和生活。偶爾會發發短信聯係聯係,傾吐傾吐煩悶,分享高興,就像是多年不見的朋友終於重逢。

有一次,婷婷發短信給黃書敏,無意中說起自己的朋友要買化妝品。正好黃書敏回信息告訴她:“我就是化妝品推銷員,如果你信任我,我可以幫忙。”

接下來,很自然地,婷婷的所有朋友包括婷婷自己,都成為了黃書敏的客戶。

對一般初次見麵的人來說,交際雙方都希望一開始就給對方一個良好的印象,盡快消除生疏感,縮短相互間的感情距離,建立融洽的關係。那麼,怎樣通過交談才能較好地做到這一點呢?

1.通過親戚、老鄉關係來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由於親戚老鄉這類較為親密的關係會給人一種溫馨的感覺,使交際雙方易於建立信任感。特別是突然得知麵前的陌生人與自己有某種關係,更有一種驚喜的感覺。故而,如果得知與對方有這類關係,寒暄之後,不妨直接講出,這樣很容易快速拉近兩人的距離,使人一見如故。現在許多大學裏麵,都存在一些老鄉會、聯誼會等組織,這些老鄉會、聯誼會就是通過老鄉關係把同一地方的學生召集在一起,組織起來。同時,也通過老鄉會來相互幫助、聯絡感情、加強交流。

從人的心理上來講,每個人的潛意識中都有一種“排他性”,對自己的或跟自己有關的事物往往不自覺表現出更多的興趣和熱情;跟自己無關的則有一定的排斥性。因而在交談中這類關係的點出就使對方意識到兩人其實很“近”。這樣,無論對方位在你上或你下,都能較好地形成坦誠相談的氣氛,打通初次見麵由於生疏造成的心理上的“設防”。

毛澤東同誌就常用這種“拉關係”的技巧。建國後接見民主人士時,凡是與他有點親戚關係的,以及通過師生、故友的關係有些瓜葛的,往往是剛一見麵,沒出兩三句話,他就爽直地和盤托出其間絲絲縷縷的關係,在“我們是一家子”的爽朗笑聲中,親熱了許多,使被接見者備感親切。

2.以感謝方式來加強感情。一個學生在跟一個高年級學生接觸時的頭一句話就是:“開學時就是你幫我安置床鋪的。”“是嗎?”那個同學驚喜地說。接著兩人的話題就此打開了。那個高年級同學的確幫過許多新來的同學,不過開學初人多事雜,他也記不得了。而這個學生則恰到好處地點出了這點,給對方很大的驚喜,也使兩人的關係近了一層。

一般說來,每個人都對自己無意識中給別人很大的幫助感到高興。見麵時若能不失時機地點出,無疑能引起對方的極大興趣。因此,初次見到曾幫過自己的人時,不妨當麵講出,一方麵向對方表示了謝意,另外無形中也加深了兩人的感情。

3.從對方的外貌談起。每個人都比較在乎自己的相貌,恰當地從外貌談起就是一種很不錯的交際方式。有個善於交際的朋友在認識一個不善言談的新朋友時,很巧妙地把話題引向這個新朋友的相貌上。“你太像我的一個表兄了,剛才差點把你當作他,你們倆都高個頭,白淨臉,有一種沉穩之氣……穿的衣服也太像了,深藍色的西服……我差點分不出你們倆了。”“真的?”這個新朋友眼裏閃著驚喜的光芒。當然,他們的話匣子都打開了。

我們不得不佩服這個朋友談話的靈活性。他把對方與自己的表兄並提,無形中就拉近了兩人之間的距離,接著在敘說兩人相貌時,又巧妙地給對方以很大的讚揚,因而使這個不善言談的新朋友也為之動心,願意與其傾心交談。

4.剖析對方的名字來引起對方的興趣。名字不僅是一種代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個人的象征。初次見麵時能說出對方的名字已經不錯了,如果能夠再對對方的名字進行恰當剖析,就會產生更佳的效果。譬如一個叫“建領”的朋友,你可以諧音地稱道:“高屋建瓴,順江而下,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可謂意境深遠呀!”對一位叫“細生”的朋友,可隨口吟出“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或者用一種算命者的口吻剖析其姓名,引出大富大貴、前途無量之類祝福的話,也未嚐不可。

總之,適當地圍繞對方的姓名來稱道對方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一開始就讓對方說“是”

在談話的開始,說一些對方認同的事情,這就能讓他忽略分歧,願意接受你的意見。

當你希望別人同意你時,不要一開始就與他爭論,要以雙方所同意的觀點作為開始。也許,你們的目標都是相同的,不一樣的隻是方法的運用。

有一次,大推銷員金克拉因違反交通規則被罰款30美元。他拿著罰款單去交罰款,當他把錢交給那位處理罰款通知單的小姐手中時,頓時產生一個念頭:如果我能巧妙地抓住這個機會與她搭上話,也許能夠把自己損失的錢撈回來;即使買賣不成,對自己也沒有什麼損失。

於是,他對小姐很有禮貌地說:“我可以向你打聽兩件事嗎?”

小姐笑嗬嗬地說:“請說吧!”

金克拉問道:“想必你大概還是單身一人吧?我想你大概也有些積蓄了吧?”

小姐不解地點點頭,說:“嗯,是啊!

金克拉神秘地說:“有一件東西非常好,你以後一定用得上。如果你看了喜歡它的話,會願意每天省下2.5美元把它買下嗎?”

“嗯,我願意。”小姐又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那件東西就放在我的汽車的後備箱裏。那可是件非常漂亮的東西,而且是很難買到的。你不但現在需要,將來的生活中也會經常使用。為了讓你盡快看看那件東西,我能否耽誤你5分鍾的時間?”

“嗯,我想看看。”小姐再次作出了肯定。

“那麼,請稍等一下。”

金克拉連忙跑到汽車裏,將一套鍋的樣品拿出來。然後又進行了示範演示,問小姐:“請問你是否需要訂貨?”

小姐的態度有些猶豫,剛好旁邊有一位比她大10歲左右的已婚婦女,小姐便問她:“請問如果您是我,您會怎麼做?”

沒等那位婦女回答,金克拉插嘴道:“如果您站在這位小姐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您將怎麼做?其實,您是已經結過婚的人了,結婚以後您所負擔的費用會隨著家庭人口的增加而增加,我想這些您是完全明白的。請您想想,如果您在結婚之前,能遇到得到一套漂亮的鍋的機會,您會怎麼辦?”

那位婦女毫不猶豫地說:“如果是我的話,我會毫不猶豫地將它買下來。”

金克拉轉過頭問那位小姐:“這應該也是你想要做的吧?”

小姐微笑著回答說:“嗯,是啊。”

於是,金克拉成功地得到了一份訂貨合同。簽完合同,他又問那位已婚婦女說:“雖然10年前您沒有遇到這樣的機會,可是總不能讓您和家人以後也不使用這樣的鍋吧?”

“嗯,那倒是。”已婚婦女回答道。

金克拉說:“估計您也想買套鍋吧?”

已婚婦女說:“是啊。”

就這樣,金克拉又輕鬆地攻下了另一位客戶。他之所以在短短的幾分鍾時間內,能得到兩份訂單,關鍵在於他能巧妙地讓對方一開始就說“是”。

奧韋司基教授在他的《影響人的舉動》一書中說:“當一個人開始‘否定’時,就形成了一道心理防線,他就要固執下去,來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即使他意識到自己的‘不’並不正確,他也不會放棄自尊,而是繼續固執下去。因此在開始談話時,最重要的是先說一些對方認同的事情。

“會說話的人,一開始就會說一些讓對方認同的話,這樣對方就會對自己不再那麼抵觸。如同打壁球,順著球的方向打,它更容易前進;要使它彈回來,就必須花更大的力氣。

“這是一種心理狀態。當一個人說‘不’的時候,他所表達的並不隻是這一個詞。他的整個身心都處於抵觸中,並形成一種緊張感去抗拒吸收別人的觀點。反之,當一個人說‘是’的時候,整個身心便處於歡迎和開放的狀態,就越容易接納我們的意見。所以當我們讓對方說‘是’的時候,就能最終讓其容易地接受我們的意見。

“這種讓對方說‘是’的辦法是一種非常簡單的技巧。但它被很多人忽視了!人們往往在一開始用否定的姿態,似乎能使自己顯得更重要。激進的人和保守的人碰到一起,總是很快會使對方憤怒起來,這一點兒好處都沒有。難道隻想得到一種發泄嗎?如果他想得到一個滿意的結果的話,這樣做就太蠢了。

“無論你麵對任何人,如果對方在一開始說‘不’的話,你就要有足夠的聰明和耐心,來轉變這種態度。”

紐約市格林威治儲蓄銀行的職員詹姆斯·艾伯森曾因這種讓對方說“是”的技巧,留住了一位顧客。

“那個人要在我們銀行開一個賬戶,”艾伯森先生說:“我給他一些例行手續的表格,他毫不猶豫地回答表格上的一些問題,但有些他卻堅決不填。

“如果我不懂這個技巧,我一定會告訴他,如果沒有那些個人信息的話,我們不會給他開賬戶。我過去就是那麼做的,那樣做當然痛快,這就是告訴他我們在這裏說了算,銀行的規定是不能變的。但那不是我們的目的,一個來開賬戶的人希望被尊重。

“那天上午我決定不談論銀行的規定,而要用一種辦法。我決定使用讓對方說‘是’的技巧。因此,我對他說,他拒絕填的那些信息,並不是非填不可。

“我說:‘可是,假設在你去世的時候,銀行是否有責任把這筆錢轉到你的繼承親友那裏呢?’

“他作了肯定的回答。

“我繼續說:‘如果我們知道了你最親近的親屬的名字,是不是很方便呢?如果你去世了,我們就能夠迅速而準確地實現你的願望,對嗎?’

“他又作了肯定的回答。

“這位顧客的態度改變了,因為他了解到銀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規定,不是為了別的,正是為了他自己。在離開之前,那個人又聽從我的建議開了一個信托賬戶,把他母親填為受益人,很配合地回答所有關於他母親的信息。”

采用這種技巧,會讓對方忽略爭執,而樂意去接受我們的意見。

西屋公司的推銷員約瑟夫·亞力森說:“有一個人是在我所負責的那一片裏,我們公司極想讓他成為我們的客戶,我的前任為此努力了10年,一點收獲也沒有。輪到我接任時,我也作了3年的努力,但沒拿到一張訂單。但後來我們終於賣了幾部發動機給他。我相信接下來他會開下一張幾百部發動機的訂單。

“我3個星期之後又去見他,當時我充滿信心。

“但很快我就掃興了,那位總工程師的第一句話是:‘亞力森,我不能再買你的發動機了。’

“我吃驚地問為什麼,他回答說機器的散熱性太差,摸起來燙手。憑我的經驗,我知道爭辯是沒有用的。於是我想采用讓對方說‘是’的技巧。

“我說:‘史密斯先生,你所說的我完全同意。如果機器的散熱性不好,那當然不能買,發動機的熱度不能超過全國電器製造協會製定的標準,不是嗎?’

“他作了肯定的回答,我也得到了第一個‘是的’。

“我接著說:‘依照規定,凡是合格的發動機,溫度可比室內溫度高出華氏72度。對嗎?’

“他又作了肯定的回答,但還是強調我們的機器太熱了。

“我沒有和他爭執,隻是問廠房的溫度是多少。他說大約華氏75度。我就給他計算了一下,我說:‘75度,加上72度,等於華氏147度。如果你把手放在華氏147度的物體上,會不會很燙呢?’他沒有別的選擇,他又作了肯定的回答。於是我提議,‘別把手放在上麵,不就行了嗎?’他承認我說的對。我們又聊了一段時間,然後他叫來他的秘書,又訂了價值35000美元的貨。

“在損失了很多錢、砸了很多生意後,我才終於領悟:爭辯是行不通的,從別人的角度來看待問題,讓對方說‘是’才有更多好處。”

斯諾是加州奧克蘭市卡耐基課程的主持人,他講述了他的一個故事。他成為一家商店的常客,是因為那家商店老板使他說了“是”的原因。斯諾酷愛用弓箭打獵,他花很多的錢來買弓箭及其他裝備。一次他弟弟來看他,因此他想租一支弓給他弟弟用。那家他常去的店裏的人,說他們沒有出租弓的業務,斯諾於是給另一家商店打電話,下麵就是接下來的事情:

“一位男士接了電話,語氣非常和善,他的態度和前麵那家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說很抱歉他們不出租弓了,因為他們擔不起責任。他問我以前是不是租過弓,我說:是,我幾年前租過。他又問我是不是出了25到30美元的租金,我又說是。他又問我想不想省錢,無疑我又回答是。他告訴我他那兒有一些附帶一切裝備的弓要處理,一套隻要34美元多一點,並說這正是他們不再出租的原因。他又問我,如果買他們的是不是很合算。我說是的。於是我去買了一套弓,並從他的店裏買了一些別的東西,從此以後,我就成為他的常客。”

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是個聰明的哲人,經常光著腳,在他40歲禿了頭時,娶了一個19歲的姑娘。他是曆史上最偉大的哲人之一,他引導了人類思想。2000多年以來,他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辯論家之一。

是的,他太“狡猾”了。他的方法——稱之為“蘇格拉底妙法”,就是要讓對方說“是”。他問對方的問題,是別人無法否定的。他連續得到了一個又一個的“是”。他不停地這樣問對方,直到對方不知不覺地發現自己的結論,正好與自己的原意相反。

在你自以為是地否定別人的時候,別忘了蘇格拉底,這樣你就會提出巧妙的問題,才會得到“是”這樣的回答。

我國有句古語,閃爍著東方永恒而悠久的智慧:“穿輕便的鞋子者走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