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逆境之中顯英雄(1 / 3)

一個不懂得什麼時候該失去什麼的人,是可悲的,一個不知道失去也可以有更大收獲的人是失敗的。

積極的信念使人成功

拿破侖·希爾說:“每種逆境都含有等量的成功的種子。”人類對於生活中的遭遇會很主觀地賦予某種意義,積極的信念可使人越過障礙繼續往前邁進,而消極的信念很可能就此毀掉整個人生。

我們很多人都有這種切身感受:當自己春風得意之時,便會感覺生活處處充滿陽光;而一旦遇到困難,或身處逆境時,就覺得生活一片陰暗,甚至有一種世界末日即將來臨的感覺。因此,個人主觀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事業。

《時代周刊》上登過一篇文章,談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個士官在瓜答卡納島戰役中被炮彈碎片刮傷了喉嚨,輸了七筒血。他寫了張紙條問醫師:“我會活下去嗎?”醫師回答說:“會的。”他又問:“我仍可以講話嗎?”他再次得到了肯定的答複。於是這個士兵在紙上寫道:“他媽的,那我還有什麼好擔心的?”

是啊!你為什麼不停止憂慮,對自己說:“他媽的,我還有什麼好擔心的?”也許你就會發現,你所麵臨的逆境其實微不足道,根本不值得你為此憂心忡忡。

拿破侖·希爾說:“每種逆境都含有等量的成功的種子。”試想,生活中是否曾經有些事情似乎有巨大的困難,但它們卻鼓舞著你取得了成功和幸福;倘若沒有這些東西,你可能反而不會取得這種成功和幸福。這種情況難道不是事實嗎?

在逆境中,經過種種苦難的考驗,在徘徊中看到的希望,能夠激勵你取得成功。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在逆境中也要追求希望,因為牛頓的定律不能解答他的一切問題,所以他不斷地探究自然,終於提出了相對論。根據這種理論,人們找到了擊破原子的方法,懂得了質量與能量相互轉換的關係,並成功地征服了空間,解決了許多令人費解的問題。如果愛因斯坦沒有這種堅信每朵烏雲背後都必有陽光的信念,是無法取得這些成就的。

當然,我們並非都是愛因斯坦,我們的奮鬥結果不一定能改變客觀世界,但它卻能改變我們的內心世界,使人們能沿著我們的心靈之路前進。

看一看體育發展史上的事件,我們更能明白這一點。

很多年前,人們一直以為在四分鍾內跑完一英裏是件不可能的事。但在1954年,羅傑·班納斯特就敢於說“不”,他看到了逆境中的希望,打破了這個障礙。他能創造這項佳績,除了得益於體能上的苦練,還歸功於精神上的突破。在此之前,他曾在腦海中多次模仿了四分鍾跑完一英裏的情景,長久以來便形成極為強烈的信念,因而對神經係統有如下了一道絕對命令,必須完成這項任務。他果然做到了大家都認為不可能的事。

堅持成功的信念,人就能夠發揮巨大的潛能。當然,信念也可能是破壞力,那就要看你從哪個角度去認識。人類對於生活中的遭遇會很主觀地賦予某種意義,積極的信念可使人越過障礙繼續向前邁進,而消極的信念很可能就此毀掉整個人生。

1986年美國職業籃球聯賽開始時,洛杉磯湖人隊麵臨重大的挑戰。在前一年湖人隊本有很好的機會,開始所有的球員都處於巔峰狀態,可是決賽時卻出乎人們意料地輸給了波士頓的凱爾特人隊,致使主教練帕特·萊利和所有球員都極為沮喪。

帕特為了讓球員自己有信心登上冠軍寶座,便告訴大家隻要每人能在球技上進步百分之一,那麼這個賽季便會有出人意料的好成績。百分之一的成績看起來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如果球隊的每一個球員都進步百分之一,那麼這個由12個人組成的球隊便能比以前進步百分之十二。隻要能進步百分之一以上,他們便足以贏得冠軍。結果大部分的球員進步了不止百分之一,有的甚至進步了百分之五以上,結果,這一年是湖人隊奪冠最容易的一年。

由此看來,無論遭遇到多大的挫折,我們始終都應該相信:風雨過後,總會有陽光。

身處逆境不要逃避

在不可避免的壓力中逃避是不行的,你必須正視它,才能戰勝它。我們要有戰勝逆境的決心。其實逆境並非是不可逾越的障礙,每一個困難都是一次挑戰,每次挑戰又都是一次機遇,戰勝困難就等於抓住了機遇。

事業受挫、工作被辭、家庭危機、環境壓力、城市生活缺乏歸屬感——在每一個年齡段、每一個層次上的人,都難免會遭遇逆境。然而,就在我們的世界裏,有很多人雖然身處惡劣的環境當中,卻仍神采奕奕地活著,他們受挫一次,反而將其視為一種新的力量的源泉,而非一種失敗,從而把內心最強大的潛能激發出來,取得更大的成就。因此說,在逆境麵前,那些一受打擊便一蹶不振的人隻能一輩子做個失敗者;那些相信“此路不通彼路通”的樂觀進取者,才有能力走出逆境,取得成功。

在逆境麵前,我們不能逃避。逃避雖可使心理緊張得到暫時的緩解,但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王先生在一家廣告公司擔任行銷部主管。他結婚已有20年,膝下有一個很可愛的女兒。王先生的身體狀況挺好,隻是工作非常繁忙,壓力大了點。他每年夏天都會到鄉間度假,因此格外羨慕那種與世無爭的田野生活——尤其是當他快被老板逼瘋的時候。

於是,他認真地跟他的老婆商量,能否改變目前這種緊張的生活狀態。在得到妻子的支持之後,他真的放棄了眼前那份高薪工作,回到了東北老家當起了農夫。他租下一塊人跡罕至的花圃,準備從頭開始學起,反正有的是錢。

頭幾個月,他這個新科花農還做得有模有樣。但是好景不長,才經曆了第一個寒冬後就發覺,這裏實在是一個令人難以忍受的地方:荒涼的景象,猶如到了西伯利亞;而他的老婆根本不可能和這裏的鄉下人打成一片,小孩每天也得換好幾趟車才能到學校。在這種偏僻的鄉村,也不可能有什麼電影院、KTV之類可供娛樂的地方。有的隻是睡覺,因為他每天都累得要死。

在苦撐了一年之後,他們實在有些堅持不住了,乖乖地搬回城裏。他自稱“老了10歲”,改行不但沒發財,連老本也砸進去了。更可笑的是,他當了二十幾年的上班族都沒事,在鄉下窩了一年後反而累出一身病來,這真是他始料未及之事。

躲開逆境的現實,放棄原來追求的目標,逃到一個自認為安全愜意的地方,那是一種逃避現實的行為,長此以往,隻能使人更害怕挫折和困難。而挺直脊梁,直麵逆境,才能激發內心巨大的潛能,並最終取得成功。

橫跨曼哈頓和布魯克林河之間的布魯克林大橋是個地道的工程奇跡。1883年,富有創造精神的工程師約翰·羅布林雄心勃勃地意欲著手設計這座雄偉的大橋,然而橋梁專家們卻勸他趁早放棄這個天方夜譚般的計劃。羅布林的兒子,華盛頓·羅布林,一個很有前途的工程師,他確信大橋是可以建成的。父子倆構思著建橋的方案,琢磨著如何克服種種困難和障礙。他們設法說服銀行家投資該項目,之後他們懷著不可遏止的激情組織工程隊,開始建造他們夢想的大橋。

然而大橋開工僅幾個月,施工現場就發生了一起極為嚴重的災難性事故,約翰·羅布林在事故中不幸身亡,華盛頓·羅布林雖然保住了性命,卻身受重傷,無法講話也不能走路了。誰都以為這項工程會因此而泡湯,因為隻有羅布林父子才知道如何把這座大橋建成。雖然華盛頓·羅布林喪失了活動和說話的能力,但他的思維還同以往一樣敏銳。

他唯一能動的就是一根手指,於是他就用那根手指敲擊他妻子的手臂,通過這種密碼方式由妻子把他的設計和意圖轉達給仍在建橋的工程師們。整整13年,華盛頓·羅布林就這樣用一根手指發號施令,直到雄偉的布魯克林大橋最終落成。

由此可見,在不可避免的壓力中逃避是不行的,你必須正視它,才能戰勝它。我們要有戰勝逆境的決心。其實逆境並非是不可逾越的障礙,每一個困難都是一次挑戰,每次挑戰又都是一次機遇,戰勝困難就等於抓住了機遇。

讓失去變得更可愛

一個不懂得什麼時候該失去什麼的人,是可悲的,一個不知道失去也可以有更大收獲的人是失敗的。

人生在世,有得有失,有盈有虧。有人說得好:你得到了名人的聲譽或高貴的權力,同時就失去了做普通人的自由;你得到了巨額財產,同時就失去了眼前奮鬥的目標。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夠認真地思考一下自己的得與失,就會發現,我們所經曆的每件事都是得失並存,在得到的過程中也確實不同程度地經曆了失去。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得失的進程。一個不懂得什麼時候該失去什麼的人,是可悲的,一個不知道失去也可以有更大收獲的人是失敗的。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每個人都赤條條地來到這個世界上,最終則又兩手空空地離開。人的一生不可能永久地擁有什麼,一個人獲得生命後,先是童年,接著要經曆青年、壯年、老年。然而這一切又都在不斷地失去,在你得到什麼的同時,你其實也在失去。因此從這種角度上說人生獲得的本身就是一種失去。而我們要做的是在失去的同時有所得,不白活一回。

少女時代的瑪麗亞天真爛漫,好學上進。然而當她中學畢業後,因家境貧寒無錢去巴黎上大學,無奈隻得放棄學業,到一個貴族家裏去當家庭教師。她與這家貴族的大兒子卡西密爾相愛了,在他倆計劃結婚時,卻遭到了卡西密爾父母的強烈反對。他們深知瑪麗亞生性聰明、品德端正,但是,他們覺得一個貧賤的女教師與貴族家庭根本就不門當戶對。卡西密爾的父親大發雷霆,母親則幾乎暈了過去,最後卡西密爾屈從了父母的意誌。

失戀的痛苦折磨著瑪麗亞,她曾有過自殺殉情的念頭。不過,瑪麗亞畢竟不是一個平凡的女子,她不僅僅在乎個人的愛戀,還愛科學和自己的親人。由此,她放下情緣,刻苦自學,並幫助當地貧苦農民的孩子學習。三年後,她又與卡西密爾進行了最後一次談話,卡西密爾還是那樣優柔寡斷,在這種情況下,她終於砍斷了這根愛戀的繩索,去巴黎求學。在巴黎她不但學到了精深的化學知識,更遇到了相愛一生的伴侶。

這一次“幸運的失戀”,就是一次失去,是瑪麗亞人生中的第一次失敗經曆。然而,如果沒有這次失去,她的曆史將會是另一種寫法,世界上就會少了一位偉大的女科學家——居裏夫人。因此,在人的一生中,不論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都要繼續堅強地活下去,繼續接受生命的挑戰,這決定著我們幸福與否。

作為美國四大推銷大師之一的湯姆·霍金斯,從小父親對他的期望就很大。當他花掉了父親畢生所有的積蓄、從律師學校休學回家時,父親失望得痛哭流涕,說:“湯姆,你太令我失望了,我看你這輩子很難取得成功了。”

休學後的湯姆並不甘心就這樣失去在父親心中的地位,更不甘心就這樣兩手空空地從學校回到家,他決心一定要闖出個樣兒來!他選擇了房地產推銷這個行業,並激勵自己說:“我要用我的勤奮,贏得我想要的成功。”

湯姆工作起來不分白天黑夜,像個“工作狂”。他每個月的拜訪量是其他推銷員的10倍之多。幾年下來,他得到了全美房地產銷售冠軍的稱號,乘上了勞斯萊斯轎車環遊世界。

當有人問他是什麼原因讓他取得成功時,湯姆說:“支持我走到今天的秘訣隻有一條:勤奮進取,堅持到底。”

在人生的旅途中,你每走一步,就必定會獲取一定的經驗。不管這一步是對還是錯。“對”有對的收獲,“錯”也有錯的教訓。因此我們若能學會在輸中求贏,往往能從失去中得到收獲。得其精髓者,則人生少有挫折,多有收獲。

黑氣球也能飛上天

來自哈佛大學的一個研究發現,一個人的成功85%取決於他在順境或逆境中都有堅定不移的自信,而隻有15%取決於智力和其他因素。

有一個人在集市上賣氣球,他的氣球五顏六色,很是漂亮。每當買的人少的時候,他就放飛一個氣球。當孩子們看見氣球升上去時,就都想買一個。這樣,賣氣球的人的生意就又會好起來。這個人一直都在重複著這個過程。

一天,他在賣氣球時,感到有人在後麵拉他的衣服,他轉過身來,隻見一個黑人小男孩在問他:“如果你鬆開一個黑色的氣球,它也會飛起來嗎?”賣氣球的人被這個男孩的專注所打動,他和藹地說:“孩子,使氣球飛起來的不是它的顏色,而是它裏麵的氣體。”

我們的生活也是如此。在生活中,是我們的內心世界在起作用,而使我們上進的內部動力就是我們的態度。

你是否想過,為什麼有些人在同樣的逆境中會比其他的人更成功更快樂?其實,這沒有什麼秘密,隻不過是這些人在思考和工作中對自己抱有堅定不移的信心而已。來自哈佛大學的一個研究發現,一個人的成功85%取決於他在順境或逆境中都有堅定不移的自信,而隻有15%取決於智力和其他因素。

羅伯特博士在哈佛大學主持了一係列有趣的實驗,實驗對象是A、B、C三組學生與三群小白鼠。

他對A組學生說:“你們很幸運。你們將和天才小白鼠在一起。這些小白鼠都非常聰明,它們會到達迷宮的終點,並且吃許多幹酪,所以要多買一些喂它們。”

他告訴B組學生說:“你們的小白鼠隻是普通的小白鼠,不太聰明。它們最後還是會到達迷宮的終點,並且吃一些幹酪,但是不要對它們期望太高,它們的能力與智力都非常普通。”

他又告訴C組學生說:“這些小白鼠是真正的笨蛋。如果它們能找到迷宮的終點,那簡直是意外。他們的表現自然很差,我想你們甚至不必買幹酪,隻要在迷宮終點畫上幹酪就行了。”

以後的6個星期,學生們都在精確的科學模式下從事實驗。天才小白鼠就像天才人物一樣地行事。它們在短期內很快就到達了迷宮的終點。你期望從一群“普通小白鼠”那裏得到什麼結果呢?它們也會到達終點,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寫下任何速度記錄。至於那些愚蠢的老鼠呢?那就更不用說了。隻有一隻最後找到了迷宮的終點,可以說是一個明顯的意外。

有趣的事情是,所謂的天才小白鼠和愚蠢小白鼠之分完全是假造出來的,它們都是從同一窩小白鼠中出來的普通小白鼠。參加實驗的學生態度不同直接導致了這些小白鼠的成績不同。簡而言之,學生們因為看到小白鼠不同才對它們抱有的信心不同,而不同的處理導致了不同的結果。

後來,這個有關小白鼠的實驗,擴展到當地的一個小學。

有人告訴一位教師:你很幸運,你將與天才兒童在一起。這些學生非常聰明。你的問題還沒說完,他們就會給你答案。然而,你要小心,他們可能聰明得想要愚弄你。他們有些人想偷懶,希望你少留作業,不要聽他們的。你隻要給他們安排學習任務和作業就行了,他們都會把作業趕出來。如果你給他們帶來信心,加上一些日常的愛護、訓練與真誠的興趣,這些小孩就能解決最困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