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生,會經曆許許多多的事情,有時候你會哭,有時候你會笑;有時候一帆風順,有時候坎坷曲折。關鍵的是,當你吉星高照時,你有怎樣的作為,當你福禍難卜時,你是怎樣的態度。無論是逆境還是順境,你都應該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學會自己珍愛自己,相信自己。
自信是自身的一種信念,是對自己的一種肯定。這將使他人尊重並信任你,如果你自己都不信任自己,又怎麼能指望別人信任你呢?信心是從經驗中獲得的。隨著不斷取得成功,你的自信會增加,你每天都以自信態度開始,在做每一件事前,告訴自己這一次會成功。同時,也不要為自己製定不切實際的目標,否則會增加自己的壓力。這樣,信心將隨著你每一次目標的實現而增長。而隨著信心增長,更高目標的設置,你會發現自信意味著什麼。
一個生長在孤兒院中的男孩,悲觀地問院長:“像我這樣沒有人要的孩子,活著究竟有什麼意思呢?”
院長微笑著對他說:“孩子,你想的不對,誰說沒有人要你呢?”
有一天,院長親手交給男孩一個舊瓷瓶,說道:“明天早上,你拿著這個舊瓷瓶到市場去賣,但不是真賣。記住,無論別人出多少錢,絕對不能賣。”
男孩迷惑不解地接下了這個舊瓷瓶。第二天,他忐忑不安地蹲在市場的一個角落裏叫賣舊瓷瓶。出人意料地,竟然有很多人要向他買那個舊瓷瓶,而且一個比一個出價高。男孩遵照院長的話,沒有賣掉它。回去後,他興奮地把這些情況報告給院長,院長笑笑,要他明天拿著這個舊瓷瓶到黃金市場去叫賣,但仍不能賣。在黃金市場,竟然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價錢要買那個舊瓷瓶,男孩拒絕了。
最後,院長叫男孩把舊瓷瓶拿到珠寶市場上去展示。結果,舊瓷瓶的身價又比昨天漲了十幾倍。由於男孩怎麼都不賣,這個舊瓷瓶被人們傳揚成“稀世珍寶”。參觀者紛至遝來。
男孩興衝衝地捧著舊瓷瓶回到孤兒院,他眉開眼笑地將發生的一切情況稟報給院長。院長親切地望著男孩說道:
“生命的價值就像這個舊瓷瓶一樣,在不同的環境下就會有不同的意義。一個很不起眼兒的舊瓷瓶,由於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價值,被說成稀世珍寶。你不就像這個舊瓷瓶一樣嗎?隻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義、有價值。”
這個故事揭示了這樣的人生哲理:你可以不相信天,不相信地,不相信偉人或名流,但是,你不可以不相信自己。
隻有依靠自己,相信自己,挖掘自己,發揮自己,你才能主宰自己。
一切勝利皆存於心
自信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我們從過去的經驗中累積而學會的,它是我們生活中行動的指針,指出我們人生的方向,決定我們人生的品質。
在遇到挫折時,如果你認為自己被打倒了,那麼你就真的倒下了。如果你認為自己屹立不倒,那你就會永遠屹立著。如果你想贏,但又認為自己沒有能力,那你一定不會贏。如果你認為自己會失敗,那你就必敗無疑。一個女人如果自慚形穢,羞於見人,那她就不會成為一個氣質高雅、端莊大方的美人。同樣,如果一個男人覺得不聰明,那就成不了聰明的人。因此,一個人隻有擁有自信,他才能成為他希望成為的那種人。在日常生活中強者不一定是勝利者。但是,勝利者卻都是有信心的人。
在一望無垠的茫茫沙漠上,一支探險隊在那裏負重跋涉。猶如毒舌的陽光猛烈地照在人們身上,漫天的風沙在狂舞著。口渴如焚的探險隊員們早已經把身上所帶的水喝光了。
這時候,探險隊的隊長從腰間拿出一個小壺,說:“這裏還有一壺水。但穿越沙漠前,誰也不許喝。”隻有一壺水,那水壺從探險隊員們手裏依次傳遞開來,沉甸甸的。一種充滿生機的幸福和喜悅在每個隊員瀕臨絕望的臉上彌漫開來。
隊員們憑著那壺水帶給他們的精神和信心,一步步掙脫了死亡線,最終頑強地穿越了茫茫沙漠。他們喜極而泣的時候,突然想到了那壺給了他們精神和信念支撐的水。
擰開壺蓋,流出的,卻是滿滿的一壺沙子……
這就是信心產生的威力。它讓我們明白了人生的意義和方向。擁有信心,即使處在逆境中也會鬥誌昂揚。
自信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我們從過去的經驗中累積而學會的,它是我們生活中行動的指針,指出我們人生的方向,決定我們人生的品質。
1951年,世界著名遊泳選手弗洛倫絲·查德威克成功地隻身橫渡英吉利海峽,創下了一項非同凡響的紀錄。1953年,她決定再次向人類極限發起挑戰,創造一個新的紀錄——她要從卡德林那島遊向加利福尼亞。
查德威克真的進行了這次遊程,當她遊近加利福尼亞海岸時,她的嘴唇凍得發紫,全身一陣陣顫抖。她已經在水裏泡了16個小時,前麵霧氣蒙蒙,看不見海灘,而且也難以辨認伴隨她的小艇。她感到自己已經筋疲力盡了,更使她灰心的是在茫茫大海中看不到海岸,她失去了繼續向前的信念,她感到再也難以支持下去了,於是向小艇上的人請求:“把我抱上來吧,我不行了。”
“隻有一英裏了,目標就在眼前,放棄就意味著失敗。”
濃霧使查德威克看不到海岸,更遮住了她內心中的強烈信念,她以為別人是在騙她。她再次請求小艇上的人把她拉上來。於是,查德威克被同伴拉上了小艇。此時距海岸還不到1英裏的“遊”程。
事後,查德威克認識到,其實,導致她功敗垂成的不是大霧而是她內心的疑惑。是她自己讓大霧擋住了視線,迷惑了心靈,先是對自己失去了信心,然後才被大霧俘虜了。
兩個月後,查德威克再次從卡德林那島遊向加利福尼亞。濃霧還是籠罩在她的周圍,海水還是冰冷刺骨,同樣還是望不見海岸。但這次她堅持了下來,她知道陸地就在她心中,這次她終於取得了成功。
查德威克在兩次自我能力的挑戰中,自信使得她戰勝了自己內心的害怕和失望。最終她征服了海峽也戰勝了自己。自信在人的精神世界裏是挑大梁的支柱,沒有它,一個人的精神大廈極有可能會坍塌下來。
丘吉爾就是這樣一個擁有強烈信心的政治家,他的一生,曆經五起五落,可謂是逆境重重,但最後他成功地突破了一個個逆境。在失敗麵前,他從不氣餒,從不消沉,從哪裏跌倒,再從哪裏站起來,靠著他“永不言敗”的精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成為戰時領袖。他曾在一篇最著名的演講中說:“我們不能消沉,不能失敗,要堅持到底。”
美國前總統尼克鬆在他的《領導者》一書中這樣評價丘吉爾:他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他認為丘吉爾“在追求自己決心要得到的某種東西時,從不知道什麼叫‘不好’,丘吉爾在其整個生涯中總是敢作敢為,他有時也有點魯莽,但從來不怕失敗”。
因此,隻要擁有自信,再加上勤奮努力,你就能夠成為你希望成為的那種人,丘吉爾如此,你同樣也是如此。
“一無所知”也能成功
許多人一生平庸,不是缺少機會、缺少知識,而是缺少自信。木原信敏從“一無所知”起步都能成功,我們現在就行動吧!
木原信敏1947年3月技校畢業,到索尼公司來報到時這家公司非常寒酸,他想:“這算什麼企業?”心裏涼了半截。再一看,公司的產品更加可笑:一些工人在兩張厚紙間夾上鎳線,再糊好,外麵蒙上漆布,就算做成了一件“電熱毯”。當時雖然產品的銷路還說得過去,但安全上卻不敢恭維,經常出現把用戶褲子烤焦、被子燒糊的情況。總之,公司是在“過一天算一天”地勉強維持著。
好在當時的社長井深大不甘於此,不久便決定開發新產品,打開新局麵。在木原來了半年之時,由於他是技校生,略懂技術,社長就讓木原負責開發錄音機磁帶。他們弄來了一台鋼絲錄音機,拆開研究。
當時正值日本戰敗,物資嚴重匱乏,找不到錄音用的0.1毫米粗的不鏽鋼絲。而且他們還發現,鋼絲錄音機的鋼絲一旦斷裂就會給修理帶來極大的困難,對磁頭的磨損又大,噪音也很厲害,錄音效果不好。木原想:“如果在紙帶上塗上磁粉,不知能否代替錄音鋼絲。”
於是,木原找來幾本製造磁鐵的書讀了起來。本多光太郎的書中寫道:“把草酸二鐵加熱,使其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蒸發,就能得到針狀的氧化鐵;把氧化鐵搗實,就可製成棒狀磁鐵……”木原琢磨:“要是把氧化鐵粉末塗在紙帶上,不知行不行?”他們說幹就幹,把買來的草酸二鐵放在平底鍋裏燒,漸漸地這種黃色粉末變成了茶色,再變成黑色,最後又變成了鮮紅色的鱗狀物。當時正值夏末,天氣炎熱,他們個個幹得大汗淋漓也不知曉。最後再粉碎一下,終於得到了細細的氧化鐵粉末。
首先,木原和他的助手們將飯粒搗爛,與氧化鐵粉末拌在一起,塗在紙帶上,用錄音機一試,因噪音太大而失敗。後來,他們又將清漆和氧化鐵粉末拌在一起,用噴槍噴在紙帶上,上機後發現終於能錄上一點小聲音了。可是,聲音小會不會是噴得不勻呢?假如用刷子,“改噴為刷”,這一次發現效果全然改觀了。
在多次試驗中,木原還覺得,氧化鐵粉末越細越好,他們又向帕皮黎奧化妝品廠取經,製成了“超細磁粉”,從根本上解決了問題。這樣,他們終於製成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錄音機磁帶。當他們聚在一起,聽到了自己錄上的“今天天氣晴朗”這句話時,不由得激動萬分,樂不可支。
當晚,木原一夜未眠,又徹夜研究起製造錄音機的設計圖來。從第二天起,他們又意氣風發地投入到錄音機的製作上。用了一個星期,完成了一號樣機的製作,到了4個月後的1950年1月,全部國產化的G型樣機又告成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每日畫報》3月15日評論:“此品將在日本大量投產,被譽為‘會說話的紙帶’之磁帶錄音機,可望成為‘會說話的雜誌和報紙’那樣,成為人們必不可少的用具。”
磁帶錄音機商品化後,他們又開始琢磨,既然聲音能用磁帶錄下來重放,那麼圖像肯定也能錄下來重放,幹脆接著搞錄像機吧!於是大家都幹勁兒十足,躍躍欲試,這是1953年的事情。
木原首先是進行“固定式磁頭錄像機”的研製,到當年的10月,已完成了黑白錄像機的樣機,在當時,他們又完成了旋轉磁頭(即磁鼓)的設計可用於彩色錄像。可是當他們向能產省(類同我國的工業部)申請貸款時,卻被當做“不切實際的想法”而遭到拒絕,這使得索尼公司不得不把精力投向晶體管收音機研製,放棄了原先的打算,遺憾的是,到4年以後美國的安貝克斯公司卻搶先一步開發出彩色錄像機,消息傳來,井深大社長十分惋惜,立即下達指令:“重新開發彩色錄像機。”現在看來,當時索尼公司沒有將“旋轉磁頭”申請專利,是一大失策。
美國開發的彩色錄像機采用的是2厘米寬的磁帶。機內設4個磁頭,機器又大又笨。木原首先是對照美國樣機線路圖進行再設計,但是在關鍵部位,卻出現了詳情不明的情況,例如磁頭和電動機的部分,所以不得不將這些部件,逐個解體,逐件仿製。
由於時間緊,他們感到巨大的壓力,但大家通過一番奮鬥,還是在當年12月造出了國產第1號樣機,並且在成本上也“勝人一籌”,美國安貝克斯的產品售價為3000萬日元,而日本的產品價格僅為它的1/4。
美國的彩色錄像機,是個內裝20個電子管的龐然大物,很不適用,索尼公司對它進行了“晶體管化”的研究,至1960年1月,晶體管彩色錄像機就已推上了三越百貨公司的櫃台。
索尼公司在對美國產品的改進中,還進行了一係列的再創造。譬如:美國錄像機中記錄信號用的輸出電子管用了4個之多,是一種用固定電流來記載信號的方式,在這種方式下,功率多半被阻抗吞食,所以要用很高的頻率來保證電流的固定值,元件多,體積就大,而木原為了不使阻抗吞食功率,讓電流直接從晶體管流向磁頭,電流強度用均衡器進行調節,改成這種方式後,使彩色錄像機變得小而輕了,成本也大為降低。
此外,美國錄像機的磁頭在旋轉時,不僅電極易磨損,還會因此造成噪音。而磁頭一旦受損,就相當於損失了幾萬日元的配件,很不合算。為此木原開發了非接觸式的無電極旋轉馬達,采用後,磁頭變得更為耐用,噪音問題也得到了徹底解決。
就這樣,索尼製出了勝人一籌的輕、薄、小、物美價廉的彩色錄像機,並返銷美國,大獲其利。
許多人一生平庸,不是缺少機會、缺少知識,而是缺少自信。他們總是這樣想:“我懂什麼?我能行嗎?”總認為自己“不行”也許就永遠不行。木原信敏隻是一名技校畢業生,踏上發明道路之始,對錄音帶確實“一無所知”。但木原信敏靠著挑戰未知的勇氣,終於步入了發明王國。
木原信敏從“一無所知”起步都能成功,我們現在就行動吧!
激情造就成功
創新需要激情,偉大的激情能使人們的創新思維從有限擴展到無限。
有一個記者,從業許多年了,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精力和熱忱的工作激情!有人不解地問他:“你怎麼總是如此精神飽滿、充滿激情呢?”
記者回答說:“我每天都作了大量的運動,因此身體非常健康,精神狀態也很好。隻要精神狀態好了,對工作自然就充滿激情。”
“那你的意思是說,運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
“應該說,如果身體缺乏運動,精神狀態就會受到影響,思維就不夠活躍,工作也就沒有多大的激情。其實,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激情,創新也需要激情。”
學會創新思維、開展創新實踐,需要有巨大的創新激情。創新的激情是推動創新實踐的動力源泉。揭示宇宙奧秘、發現科學真理、掌握創新規律、創造美好生活,激情永遠是激勵和鼓舞人們開拓進取、探索創新的不竭動力。
物理學家告訴人們,光速約為每秒30萬千米,正常情況下,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但是,光線會不會彎曲?宇宙的年齡有多大?正是由探索和揭示宇宙奧秘的偉大激情所驅動,科學家們對此進行了不懈的探索。
愛因斯坦是20世紀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在1936年曾經預言,一個天體發出的電磁波在到達地球前,如果遇到另一個質量很大的天體時,會因後者的巨大引力而發生彎曲,形成一個光環,後來人們將其稱為愛因斯坦環。為了探索和揭示愛因斯坦環的神奇奧秘,人們一直在努力。約半個世紀之後,1988年,美國科學家終於在海斯塔克天文台對獅子座射電源MGll3l+0456的天線陣的觀測中,發現了第一個愛因斯坦環,第一次向人們證實了愛因斯坦的預言。
這一激動人心的發現大大鼓舞了人們繼續探索的信心。1991年1月,美國國家射電天文台發現了第二個愛因斯坦環,並且發現,其電磁波源是一個距地球28億光年的明亮的藍色類星體,它與地球之間有一個星係,其質量約為太陽的3000億倍。這一發現使人們觀察宇宙的視野大大拓寬。緊接著,在同年7月,澳大利亞天文學家戴維·瓊斯領導的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發現了第三個愛因斯坦環,也是最亮的一個環。發現和研究愛因斯坦環對於了解宇宙,特別是計算宇宙的大小和年齡具有重要意義。愛因斯坦環的證實,使人們對宇宙的認識進入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如果說,愛因斯坦環當初隻是一個預言,需要用觀察實驗加以證實的話,那麼,激勵人們生生不息、創新不止的動力,正是“愛因斯坦環”這一偉大的預言。因為這一預言極大地拓寬了人們探索宇宙的思維視野,拓展了人們創新思維的廣闊空間,開辟了人們創新思維的新領域。要學會創新思維、取得創新成就,除了有夢想和敢於質疑外,還要有執著的創新進取精神。
創新需要激情,而偉大的激情能使人們的創新思維從有限擴展到無限。
例如,一個數學猜想,就激勵著無數人銳意進取、執著創新。18世紀由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提出了“哥德巴赫猜想”。他在研究數學時發現,許多大於6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素數之和。如,8可以寫成3和5之和,100可以寫成3和97之和等等。於是哥德巴赫作出這樣一個命題設想:任何一個大偶數都可以分解成兩個素數之和。但是,哥德巴赫對自己提出的這一觀點能否成立,無法作出精確的數學證明。
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在給彼得堡科學院院士、著名數學家歐拉的信中提出了這一個大膽的命題設想,並希望得到他的證明。然而,歐拉也不能對這一命題加以證明。於是,這個數學難題便被人們稱為“哥德巴赫猜想”,並被簡化為“1+1”:一個偶數=一個素數+另一個素數。
二百多年來,許多數學家都對此進行了勇敢的探索。在向“哥德巴赫猜想”衝刺的接力賽中,我國數學家陳景潤率先成功地證明了“1+2”,這一證明距離“哥德巴赫猜想”的最終目標隻有一步之遙。
為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一代又一代數學家和數學愛好者滿懷激情地去探索,表現出了非凡的創新進取精神,這是一種激勵人們探索數學奧秘的創新精神,是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寶貴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