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人無自信不成功(2 / 3)

自信心就像能力的催化劑一樣,它可以將人的一切潛能全部調動起來,將各部分的功能推進到最佳狀態。在許多成功者的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超凡的自信心所起到的巨大作用。這些事業取得成功的人,在自信心的驅使下,敢於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並在失敗的時候看到希望,最終獲得成功。

縱觀古今中外曆史上眾多的成功者,你會發現,許多人開始時甚至比你起步的條件更糟,但他們都取得了成功。原因是他們自信心十足,有強烈的成功願望。

林肯認為:“一個人決定實現某種幸福,他就一定會得到這種幸福。”也就是說:成功的條件隻需要有一個,你就注定有成功的希望,它就是:你希望成功,並始終相信自己會成功,永遠都不停止努力!

塞繆爾·斯邁爾斯發現許多人在一些細微的地方總是費盡心思,但卻沒有遠大的目標。這種目光短淺的人,在生活中遠不如有雄才大誌者有競爭力。

當我們考慮成功的時候,不會以大學學位、家庭背景及其他情況為標準,我們是以思想的遠大與渺小為準繩,我們思想的尺寸將決定成功的大小。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怎樣才能使我們的思想趨向遠大。

你是否問過自己:“我最大的弱點是什麼?”也許,人類最大的弱點便是自我貶值——自己瞧不起自己。自我貶值的表現有很多種。比如說:某人在報紙上看到一個招聘廣告,那正是他朝思暮想的位置。但是,他想:“我不夠格幹這事,為什麼要去自尋煩惱?”或者想與喜歡的姑娘約會,但不敢打電話給她,因為他覺得自己配不上她。自古以來,哲學家們給我們一個極重要的忠告:認識你自己!但是大部分人僅僅把這一勸告譯成是了解消極的自我。他們過多地看到自己的錯誤、短處和無能。

知道自己的不足是一件好事,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如果我們僅僅知道我們消極的一麵,情況就很糟了。這就會使我們覺得,我們的生活價值不大。

下麵是幾個幫助衡量你真正價值的辦法:

①了解你5個主要的長處。請幾個客觀的朋友來幫助尋找優點,他們將給予你真實的看法(最常見的優點多與教育、經驗、技術、長相、和諧的家庭生活、態度、性格和主動性等有關)。

②在每個優點之下,寫下3個人的名字,而這3個都是你認識的,已取得較大成功的人;但在這幾個方麵,他們卻不如你做得好。

當你結束這一練習時,你會發現你至少在某個方麵超越了許多成功者。

你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你比你想象中的自我要偉大得多。為此,讓你的思想跟上真正的你,不要再瞧不起你自己!

③把自己當做世界上非常重要的人。認清你自己的重要性。你應該明白,當你認為自己是世界上重要的人時,那並不代表自大。

對於“看重自己”這句話,你不該將其解釋成自我崇拜、那是全神貫注於自己而將別人排除的自我迷戀。你隻需順著可能發展的方向,耐心地做你自己的工作,使自己成長,並且接受你的成長,因為你是重要的。然後你應該出去見見世麵,將你的成就和別人一起分享,而使世界充滿溫馨。每天這樣的磨煉,會使你看重自己真實的一麵;當有所需時,產生呼之即來的創造力。

當你每天不斷地嚐努力、再度激發你誠摯的熱情、加強你的自信、進而接納你自己使你與自己更接近時,你得到了什麼?你得到的是:看重自己。

自信能夠帶來奇跡

記住:即使你不能或無法做的事情,也無論如何都去幹,這能使一個人去完成近乎不可能的事情。充滿自信,放下思想包袱,冷靜思索,再難的難題都有可能攻克。

即使你不能或無法做的事情,也無論如何都去幹。這常常能使一個人去完成近乎不可能的事情。例如,有一個人新進入一家公司作銷售,他沒有銷售經驗,甚至對銷售業一無所知,好在對於他一無所知的事實他自己並不知道,而且他受到了一些人的鼓勵。結果他做得非常出色,以至於在銷售方麵負責了整個公司的業務。不知道自己不能做的這個事實而做了,並取得了成功,也許這可以說是為什麼有的人成為了傑出的銷售家,而有的人成績次之、再次之的緣由。

亨利·福特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他在40歲時,生意才獲得成功。他沒有受過多少正規的教育。在建立了他的事業王國之後,他的目光轉向了製造八缸引擎。他把設計人員召集到一起說:“先生們,我需要你們造一個八缸引擎。”這些聰明的、受過良好教育的工程師們深諳數學、物理、工程學,他們知道什麼是可做的,什麼是行不通的。他們以一種寬容的態度看著福特,好似在說:“讓我們遷就一下這位老人吧,怎麼說他都是我們的老板。”

他們非常耐心地向福特解釋說八缸引擎從經濟方麵考慮是多麼不合適,並解釋了為什麼不合適。福特對此並不聽取,隻是一味強調:“先生們,我必須擁有八缸引擎——請你們造一個。”

工程師們心不在焉地幹了一段時間後向福特彙報:“我們越來越覺得造八缸引擎是不可能的事了。”然而,福特先生可不是輕易被說服的人,他堅持說:“先生們,我必須有一個八缸引擎——讓我們加快速度去做吧。”於是,工程師們再次行動了。這次,他們比以前工作努力一些了。時間花多了,也投入了更多的資金。但他們對福特的彙報與上次一樣:“八缸引擎的製造完全不可能。”

然而,在福特這位用裝配線、每天5美元薪水、T型與A型改良了工業的人的字典裏,根本不存在“不可能”這樣的字眼。亨利·福特炯炯有神地注視大家說:“先生們,你們不了解,我必須有八缸引擎,你們要為我做一個,現在就做吧。”

最終他們製造出了八缸引擎。

有一個準備參加奧林匹克競賽的同學每天的家庭作業是兩道數學題,老師要求第二天早上交給他。

有一天,這個學生回家後,發現教師今天給了他三道題,而且最後一道似乎有些難度。從前每天兩道題,他都很順利地完成了,從未出現過任何差錯。學生想,早該增加點分量了。

他很輕鬆地完成了前麵的兩道題,可是,第三道題好像不是那麼容易。但是他誌在必得,便滿懷信心地進入到解題的思路中……

天亮時分,他終於把這道題做完了。但他還是感到一些內疚和自責,認為辜負了老師的期望——這道題竟然做了一夜。

誰知,當他把這三道已解的題一並交給老師時,老師驚呆了。原來,最後那道竟是一道在數學界流傳百年而無人能解的難題。老師把它抄在紙上,也隻是出於好奇心。

結果,這個學生卻在不明實情的情況下,意外地把它給解決了。

這個學生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就在於他的自信,在於他的不知情,因此他沒有心理障礙和思想包袱,他認為隻有把這道題解決了,才算正常。在這種良好的心理狀態下,他可以冷靜而充滿信心地去進行思考,結果取得了始料不及的成功。生活中,其實我們所麵臨的很多問題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麼難,隻是因為我們從心理上給它設置了障礙,才使其變得“高不可攀”。

大膽提出自己的假設

當你遇到某個難題時,不妨開拓自己的思維,大膽提出某種假設,或許難題會在這種假設之下迎刃而解。

1945年的一個星期一的早晨,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在墨西哥州的沙漠裏爆炸。40秒鍾後,爆炸的震波到達基地的帳篷,科學家們都站在那裏思索著。美籍意大利物理學家恩裏科·費米最先發出歡呼聲。

在爆炸之前,費米就從筆記本上撕下一張紙,再撕成碎片。當他感到第一陣震波時,便把碎片舉過頭頂,然後鬆開手。碎紙片紛紛揚揚地落在他身後大約2.5碼(約2.2米)處。經過一陣心算,費米宣布,這顆原子彈的能量大概相當於1萬噸TNT炸藥。複雜的儀器經過幾個星期對震波的速度和壓力的分析之後,證實了費米即時的計算準確無誤。

1938年,費米榮獲諾貝爾獎;4年之後,他領導建成世界上第一個原子核反應堆,宣告了核時代的到來。自費米去世至今,沒有哪一位物理學家能像他一樣集實驗家和傑出的理論家於一身。

費米擅長把困難的問題分解成可以處理的小問題,這種才能我們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例如你想不查找資料就能說出地球的周長,大家知道紐約與洛杉磯之間的距離大約是3000英裏(約5000公裏),兩地的時差是3個小時,也就是l天的八分之一。地球自轉一圈是l天,因此它的周長肯定是3000英裏的8倍,也就是24000英裏(約40000公裏)。這個答案與真正的數字24902.45英裏相近,誤差不到4%。

費米在芝加哥大學的課堂上提出了這樣一個古怪的問題:芝加哥市有多少位鋼琴調音師?得出答案的一種方法是:芝加哥有300萬人口,如果每個家庭平均有4口人,三分之一的家庭有鋼琴,那麼該市共有25萬架鋼琴。每架鋼琴過5年必須調一次音,每年就有5萬架鋼琴需要調音。如果每位調音師每天能調4架鋼琴,每年工作250天,一年裏總共給1000架鋼琴調音。那麼,芝加哥市應該有50位調音師。這個答案恐怕不一定準確。實際上可能低到隻有25位調音師,也可能高到有100位。然而,用電話號碼簿加以驗證,結果發現,調音師的人數正好是那麼多。

費米的意圖是想說明,我們可以提出假設,然後估算出相當近似的答案。它的原理是,在任何一組計算裏,錯誤往往會相互抵消。例如,有人會假設不是每3個,而是每6個家庭有一架鋼琴,他同樣也可能假設每架鋼琴每兩年半而不是5年必須調一次音。由於錯誤的估計往往相互補償,因此其計算結果將與正確的數字相接近。

原子彈和調音師的問題很不同,但兩個問題的解答方法是相同的,而且可以運用於更現實的問題之中,不論這些問題是關於烹飪、汽車修理還是人際關係的。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常常向書籍或其他人求教,有獨立意誌的人則在人人具備的常識和事實裏探究,作出合理的假設,自己得出相近的答案。

獨立思考或發現總會得到報償,這就是費米處理日常問題方法的價值所在。如果去查找資料或者讓別人來發現,你就被剝奪了伴隨著創造而來的樂趣和自豪,也被剝奪了增強自信心的經驗。因此,按照費米那樣去解決個人的難題,有可能變成你的習慣,使你的生活豐富充實。

有一位非常有商業頭腦的女士,一天來到了一家少有人光顧的海洋館。這家海洋館是一家公司剛剛以跳樓價收購來的,由於當地人嫌50元一張的門票太貴,就很少來光顧,現在幾乎瀕臨關門境地!為此,這家公司的老板急得四處找人出點子。

這位女士來到公司後,對老板說:“我有一個點子可以讓海洋館起死回生。”

老板迫不及待地等待著下文:“你說。”

“在海洋館門前貼上這樣一句話:兒童到海洋館參觀一律免費。”

當這位女士說出這句話後,一些人開始反對,認為海洋館主要就是針對兒童開設的,要是對兒童免費,海洋館還開不開了?就連老板也提出了懷疑。但是這位女士還是大膽地說出了自己的設想。她認為,假設全城的兒童都來海洋館參觀,那麼兒童的旁邊一定是他們的父母或是爺爺奶奶,或是老師。實際上,兒童起到的隻是一個帶動作用,隻要兒童來了,家長們也會跟著來,現在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兒童與家長的比例一般為1︰2,也就是說,在到海洋館參觀的人中,成人的數量要遠比兒童多得多!

果然,三個月後,海洋館就扭虧為盈了!當然,這位女士也實現了自己的價值,得到了應該得到的回報。

自信,便攻無不克

在曆史上能夠成就大事業的人,永遠是那些自信的人、敢於想人之所不敢想的人、為人之所不敢為的人,永遠是那些不怕孤獨的人、勇敢而有創造力的人。

這個世界上,普通的人之所以平凡,是因為他們沒有發覺到自己沉睡著的“神聖潛能”並把它喚醒,從而失去了人人是英雄豪傑的自信力,而甘於平凡。在曆史上能夠成就大事業的人,永遠是那些自信的人、敢於想人之所不敢想的人、為人之所不敢為的人,永遠是那些不怕孤獨的人、勇敢而有創造力的人。至於那些沉迷於卑微信念、不敢抬頭要求優越的人,自然是要老死床上,飲恨離世。

印度有一個流傳千年的故事:

有位富翁膝下隻有一個女兒,已到了成婚的年齡。一天,富翁昭告天下,聲稱要公開選婿,中選者可以得到他所有的財產並可成為他的女婿。昭告一出,立即引起了轟動,誰不想成為富翁的女婿並繼承他的財產呢?很快,就有幾百名應征者聚集到富翁別墅的遊泳池邊。

富翁宣布:“誰先從這邊遊到對麵,誰就有資格成為我的女婿,並繼承我的全部財產。”富翁的話剛說完,應征者皆認為這是很簡單的事,因而紛紛擠在遊泳池邊準備跳下。但是,當用人把遊泳池上的帆布打開,池中卻有十幾條張著大嘴的鱷魚虎視眈眈地遊著。人們都大驚失色!如果跳下去,就是拿自己的性命當做賭注,性命一旦沒了,還談什麼做別人的女婿、繼承財產呢?因此誰也不敢跳下遊泳池。

就在這時候,有一位年輕人被站在後麵的人推了一下,掉下遊泳池,鱷魚發現“獵物”落水,紛紛向這個年輕人遊過去,年輕人為了逃生,拚命往前遊,在這種情況下發揮出了自己潛在的能力,結果連鱷魚也沒追上他。

當他爬上遊泳池後急忙尋找剛剛推他下去的人時,旁邊有人說:“你還計較誰推你下去幹嗎?你已成為富翁的女婿,並得到所有的財產了。”那位年輕人說:“不,我要感謝剛剛推我下水的人,沒有他的一推,我還真不知道我的遊泳速度這麼快,並且能得到財產與幸福,所以我要萬分感謝他。”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其實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酣睡著非常巨大的潛能。但不幸的是,這些潛能我們自己並未深刻意識到。

人的潛在能力是一種對外界刺激極其敏銳的東西,一旦喚起之後,需要不斷的關注和培育。就像音樂、繪畫等藝術的天賦需要關注和培育一樣,否則它就會慢慢消失。

有的人在一帆風順的條件下,慷慨激昂,信心百倍,可一旦遇到逆境便委靡不振,如霜打秋葉一般。須知:自信是戰勝自卑和怯懦的利器,是對事業的最好祝福。

關於信心的威力,並沒有什麼神奇或神秘而言。信心起作用的過程是這樣的:相信“我確實能做到”的態度,產生了能力、技巧與精力這些必備條件,每當你相信“我能做到”時,自然就會想出“如何去做”的方法。

1970年,年僅23歲的伊莎貝拉大學畢業時決定在紐約搞一家代理銷售活動房屋的公司。當時很多人都告訴她不應該這樣做,說她不可能做得好。

當時她僅有3000美元的積蓄,而別人告訴她搞這樣一家公司所需的最低資本投資額是她的積蓄的150倍。

她的顧問這樣勸告她:“你看競爭多麼激烈呀!此外,你在銷售活動房屋方麵又有多少實際經驗?更不要說業務管理了。”

但是,這位年輕的姑娘對自己滿懷信心。她承認的確缺少資金,競爭非常激烈,而且她也缺乏經驗。她堅持道:“但是,我收集的資料顯示,流動房屋這個行業正在擴展,我也徹底研究了我可能遭遇的競爭。我知道我在銷售方麵可以做得比這裏任何人都好。我也預料到會犯一些錯誤,但我會很快趕上別人。”

結果,她真的做到了。她贏得了兩位投資者的信任,也使她得到了幾乎不可能的優惠。一家活動房屋製造商答應,在不需要現金的條件下,供應她一定限量的存貨。

不到兩年時間,她賣出了超過100萬美元的活動房屋。是什麼促使她走到這一天的呢?正是那堅定不移的信心。

在人生的路途中,不可能一帆風順,失敗是難免的,就看你如何去對待。就像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有的人氣餒,失去信心,而有的人卻迎難而上,相信憑著自己的實力是能夠戰勝一切的。比別人更相信自己,能讓自己的信心提升,能使自己站得高,看得遠。自信之光將會把每個人的心靈照亮,讓他在困境的黑夜中找到光明。

命運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你可以不相信天,不相信地,不相信偉人或名流,但是,你不可以不相信自己。天無法改變你,地無法改變你,偉人或名流也無法改變你,但是,你自己卻可以改變自己。

有一個女孩出生在澎湖列島,因為家境貧困,從小她就被父母送給別人領養。15歲的時候,養父將她賣到鄉下當童工。當天晚上,不甘被人掌控命運的小女孩偷偷離開了家,一人逃到了台灣,雖然隻有15歲,但是她比一般人要堅強許多,她對自己說:“命運應該掌握在自己的手裏。”

來到台灣後,女孩孤身一人,無依無靠。但是她並沒有流落街頭,而是靠打零工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之後,她又相繼做過服務員、水果販子,又開過小吃店維持生計。通過自己的努力,女孩開始逐漸擺脫窘迫的日子,同時也在艱苦的生活中磨煉出超常的意誌。她始終用這樣的話來激勵自己:“命運應該掌握在自己的手裏。”

憑著這樣的信念,女孩又到了一家直銷公司當業務員,她想通過這樣一份極富挑戰性的職業來徹底改變自己顛沛流離的命運!她最終成功了。如今,她已是一位年邁的婦人,也是一位擁有“千萬年薪”的超級業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