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人無自信不成功(1 / 3)

你可以不相信天,不相信地,不相信偉人或名流,但是,你不可以不相信自己。天無法改變你,地無法改變你,偉人或名流也無法改變你,但是,你自己卻可以改變自己。

信念是成功的保障

人生最大的破產就是失掉自信。當一個人沒有自信心時,任何事情都不會成功,正如沒有脊椎骨的人是永遠站不起來的。

成功是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但是真正取得成功的卻是少數人。於是有人抱怨自己生不逢時,有人哀歎自己運氣不佳,也有人覺得自己生來就不如別人,於是隨波逐流,甘於過平庸的生活。

成功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素質呢?一個人之所以會成功,是因為他的思想與眾不同。成功是一種結果,並不是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他的想法。要讓想法產生結果,就要通過具體行動。成功與失敗最重要的差異,就在於行動的方式。要改變行動的方式就要改變思維的模式。每當我們決定要做一件事時,是憑借自己的觀念在作決定。

一個人的行為跟他的觀念有絕對的關係。假如你覺得身體很重要,你會設立一些健康的目標,會開始做一些有益健康的事情;假如你覺得財富很重要,你會想辦法賺更多的錢,去積極地行動讓自己致富;假如你覺得朋友最重要,在你麵臨抉擇時,通常你會選擇朋友而舍棄其他。所以要真正改變一個人的行動,就必須改變他的價值觀,改變他的信念。

我們深受一些消極觀念的影響,如“我不夠好”、“我不太聰明”、“我運氣不好”、“別人都不喜歡我”、“這輩子我完了”等等。許多痛苦、恐懼、煎熬都是受了這些自我設限的消極觀念的殘害。試想一個人如果認為自己很笨,麵對難題,他會以“反正我學不會”為借口而搪塞過去。他不會覺得自己該對“學不會”負責,因為他認為“學不會”的原因不是個人不努力的結果,而是他無法控製的遺傳因素。

相反,如果一個人自認為聰明能幹,他是不會容忍逃避困難的。因為這樣會損害他的自我形象,是對自我的否定。在生存競爭中最後贏得勝利的人,一舉一動中總是充滿了必勝的信念,他的非凡氣度一定會使人自然對他產生特殊的尊敬。人人都可以看到他生機勃勃、精力充沛的樣子。而那些被擊倒在地、陷入困境的人,卻總是一副死氣沉沉的樣子;他們看起來缺乏自信與決斷力,無論是行為舉止、談吐態度,他們都容易給人一種懦弱無能的印象。

日本的小澤征爾是世界著名的音樂指揮家。意大利的米蘭斯拉歌劇院和美國大都會歌劇院等許多著名歌劇院,都曾多次邀他加盟執棒。一次,他去歐洲參加音樂指揮家大賽,在決賽中,他被安排在最後一位。小澤征爾拿到評委交給的樂譜後,稍作準備,便全神貫注地指揮起來。突然他發現樂曲中出現了一點不和諧之音。開始他以為是演奏出了問題,就讓樂隊停下來重新演奏,但仍覺得不和諧之音。至此,他認為樂譜確實有問題。可是在場的作曲家和評委會的權威人士都鄭重聲明:這是他的錯覺,樂譜不會有問題。

麵對幾百名國際音樂界的權威人士,他難免對自己的判斷產生了猶豫,甚至動搖。但是,經過再三考慮,他堅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於是,他斬釘截鐵地大聲說:“不!一定是樂譜錯了!”他的聲音剛落,評委席上的那些評委們立即站立起來,向他報以熱烈的掌聲。

原來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的一個圈套,以此來試探指揮家們在發現錯誤而權威人士又不承認的情況下,是否能夠堅持自己正確的判斷,因為隻有具備這種素質的人,才真正稱得上是世界一流的音樂家。

試看世界上一切事業的失敗,大多數並不是由於智商、資曆、經濟等等的原因,而是因為缺乏自信。

人生最大的破產就是失掉自信。當一個人沒有自信心時,任何事情都不會成功,正如沒有脊椎骨的人是永遠站不起來的。換句話說,處於信心庇護下的人能從束縛、妨礙、擔憂和焦慮中解放出來。他有行動的自由,他的能力也能得以自由發揮,而這兩種自由對取得巨大的成就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們說,對於成就大業來說,信念是必不可少的。

高木是一名剛入行的推銷員,推銷的是複印機。當時日本正處於二戰後百廢待興的時期,由於複印機價格特別昂貴,所以絕大部分機關和公司都很少購買。因此盡管高木每天都跑四十家單位去推銷複印機,但常常是他連大多數機構的大門都沒能進去;即使勉強進去了,也見不著管事的人。

盡管如此,高木仍然沒有放棄。他堅信自己一定會取得成功。一天,他想辦法來到一位主管的家中登門拜訪。不料這位主管冷淡地告訴他:“我已經下班了。這裏不是辦公室,一概不談公務。你請回吧!”

這次失敗並沒有打倒高木,他決定下次再去拜訪。不過,這一次依然沒有成功,這位主管的口氣更加堅定,他說:“如果你還不走,那我就要報警了!”

由於一切收入都來自成交以後的利潤分成,一連幾個月下來,高木連一台複印機也沒有賣出去。沒有生意做成,他自然身無分文,出差在外時住不起旅館,隻好在火車站候車室裏過夜。但他仍然沒有放棄這份職業,他不止一萬次告訴自己:成功屬於你。

他每天都會給公司打電話,詢問是否有客戶來訂購複印機,但每次都會得到值班員有氣無力的答複:“沒有人來電話。”直到有一天,值班員變了口氣,告訴高木,有家銀行公司有意購買,必須盡快聯係一下他們。

出人意料的是,這家銀行公司竟一次性購買了總價30萬英鎊的10台複印機,按照40%利潤計算,高木得到了豐厚的報酬。更重要的是,這是他工作中取得的第一次成功,為他以後的工作起到了無可比擬的鼓舞作用。從此,高木的銷售業績不斷攀升,連他自己都難以置信。憑著那股不倒的信念和驚人的毅力,半年後,高木已經成為公司最優秀的銷售員了。後來,高木又成為了日本最優秀的推銷員之一。

當然,積極的信念不是高傲自大和自以為是的自負,而是在正確的理論指導和實踐經驗基礎上的信念。自信是抵製錯誤導向和堅守正確決斷的必備素質。隻有自己不動搖,才能幫助動搖者。隻有相信自己,才能獲得勝利。

做事前先說服自己

大富翁巴菲特之所以能夠取得非凡的成功,在於他對事情獨立、理智的思考,他相信自己的判斷。他在每次投資之前總要先說服自己。

在創造財富史中,投資家華倫·巴菲特與眾不同。他白手起家,在40年內積聚了150億美元的財富,是全美屈指可數的大富豪。他致富之路並不是在華爾街從事翻雲覆雨式的投機活動,而是依靠老式的長期投資。他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主要在於堅毅、理性和自律的性格。巴菲特說,投資成功並不需要過人的智商。

巴菲特是證券經紀人之子,從小就生財有道。一名友人說,巴菲特5歲就在奧馬哈老家前人行道上擺攤子向路過的人賣口香糖。後來又從清靜的自家門前移到行人較多的朋友家前麵,售賣檸檬水。朋友說,他想的不隻是賺零花錢,而是要致富。他在念小學時,就宣布要在35歲之前成為富翁。

他曾在當地高爾夫球場上搜集可以賣二手的高爾夫球;朋友記得與他一起到奧馬哈賽馬場,在地上尋找人家無意中隨手丟掉的中獎票根;他在祖父的雜貨店批購汽水,夏夜裏挨家逐戶地推銷。青少年時他送報紙,每天早上送近500份,每月收入175美元(在當時,許多全職工作的成人也不過賺這麼多),然後原封不動地把每個月的薪水存起來。他經常埋首苦讀《賺取1000美元方法1000種》,這是他最愛的書。

他迷的是股票,正如別的孩子迷飛機模型一樣。他把股價製成圖表,觀察漲落趨勢。他11歲首次買股票,買了3股每股38美元的“城市服務”優先股,升到40美元時脫手,扣除手續費後,淨賺5美元——這是他在股市的首次收獲。

他14歲時,用1200美元積蓄買了內布拉斯加州16萬平方米農地,然後把它租給一名佃農。21歲時,巴菲特從各項投資中攢了9800美元;他日後賺進的每一塊錢,幾乎都源自這筆資金。

不久,巴菲特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華頓學院就讀兩年,後來又轉到內布拉斯加大學,均成績優異。他一麵攻讀商科和金融,一麵工作不懈。後來他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商學研究院,得到著名教授本傑明·葛瑞翰的啟迪,對投資之道就此開竅。葛瑞翰首開風氣之先,以規律作為選擇股票的依據,不玩投機把戲。

葛瑞翰認為,若仔細研究公司發表的數據,分析它的收益、資產、成長率,就可以發現該公司市場股價之外的實際價值。訣竅是:在股價低於公司實際價值甚多時買進,並估計股價必會在市場裏調整到應有價格。用巴菲特自己的話說:“別人小心謹慎的時候,你要貪;別人貪的時候,你要謹慎。”

1951年大學畢業後,巴菲特對《史坦德—普爾股市指南》愛不釋手,尋找葛瑞翰所謂的“雪茄煙頭”股,也就是幾乎不用花錢就能買到、但還有一些賺錢能力的股票。他效力於葛瑞翰在紐約的投資公司,至1956年,個人財產已從9800美元增至14萬美元,是回奧馬哈自己創業的時候了。

1956年,巴菲特和妻子蘇茜在他祖父的雜貨店附近租了一幢房子,召集了7名近親好友為小股東,以105 100美元創業,成立了巴菲特聯合企業公司。1962年,他已擁有多家不同的企業,總資產將近720萬美元,其中100萬美元屬於巴菲特夫婦。兩年後,他管理的公司總值2 200萬美元,他個人的資產淨值近400萬美元。

巴菲特的研究狂熱,使他在投資人中顯得卓爾不群。他閱讀枯燥的企業書籍,就像小孩看漫畫一樣起勁兒。看報紙的金融版,他每一行都不放過。朋友對他的股市知識心悅誠服,認為沒有人比得上他;向他請教他總是謙和而言簡意賅地說,不要一窩蜂跟著別人搶購,要根據事實。別人不會告訴你哪些股穩賺不賠,一切要靠自己。

巴菲特能獨立思考,又能專心致誌於事業,這使他如虎添翼。在奧馬哈,每到黃昏,他會去商店買份刊有股市收盤價格的當地晚報。回到家,又閱讀一大摞公司年報。他曾對朋友說,有些人熱衷於研究棒球資料或馬經,而他的嗜好則是更多地賺錢。

巴菲特從來不信理財顧問所說的話,他說:“假設手上有100萬美元,如果盡信內線消息,一年之內就能破產。”考慮哪種股票值得投資時,巴菲特得先說服自己。他很早就認識到相信自己的判斷最為重要。現實生活中,我們應像巴菲特那樣,做事前先說服自己,相信自己的判斷,成功的機會就會大大增加。

小張職大畢業後來到廣州發展,興高采烈地抱著自行準備好的簡曆去參加各大人才交流會。整個會場裏幾乎到處都有擁擠的人群,唯獨海爾公司的展台前冷冷清清。

他好奇地走上前去。當他看到海爾公司招聘啟事上的內容後大吃一驚:招聘40名業務代表,並且指明要名校的畢業生,還得有3年以上從業經驗。他想:條件這麼苛刻,難怪沒人敢貿然應聘。

海爾公司的招聘條件著實讓小張嚇了一跳,他考慮著到底應不應該去試一試。小張作了這樣的考慮:雖然自己沒一條符合條件,可海爾公司業務代表的工作十分符合自己的求職理想。應該嚐試一下,相信一定會成功。就算真的不行,也隻當是人生中的一次曆練,對自己隻有好處,沒有壞處。

說服了自己後,他走到應聘席前坐下。一位中年主管對他上下打量了一番,指著那招聘啟事麵無表情地問:“啟事上的要求,你都看完了嗎?”他點了點頭說:“我都看過了,但是很遺憾,我既沒有從事過相關工作,也不是名校的畢業生,隻有職業大學的大專文憑。”

“就你這樣,也敢來應聘啊?”那位主管看了他一會兒,冷笑了一下說。

他微笑著說:“因為我喜歡這份工作,所以才敢來應聘,而且我相信自己有能力把這份工作做好。”接著,他又補充道:“真要具備啟事上所有的條件的求職者,肯定不會應聘業務代表,至少也是公司的主管。”

說完,他把自己的簡曆遞到主管的手裏。那位主管並沒有回絕,高興地收下了。轉天,他接到了錄用通知。據說,那些苛刻的條件隻不過是公司故意設置的障礙而已,其實他和主管交談之後,就已經通過了公司的兩項測試,那就是:分析問題的能力,勇於挑戰條款的信心和勇氣。

成功屬於自信的人

自信心就像能力的催化劑一樣,它可以將人的一切潛能都調動起來,將各部分的功能推進到最佳狀態。

一位麵臨畢業的學生向老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現代工商業社會,是標準的學曆社會,一個人往往會因為自己所讀的大學不怎麼樣,而整個將來也就這樣被決定了。因為,先入為主的觀念,已深植在一般人的腦海之中。這實在是一件無可奈何的事,常令人感到忿忿不平。老師您的看法如何呢?”

老師答道:“如果你真的相信是這樣的話,你很可能就會變成那樣。你如果認為自己隻不過是一個三流大學的畢業生,你很可能就會一輩子過著三流的生活。相反地,如果你心中認為:我雖然隻是一個三流大學畢業的學生,可是我才不甘願成為一個三流的人,更不願意一輩子過著三流的生活。果真這樣想,並向著這個目標不懈地去努力,你就一定能過上一流的生活了。”

這位學生歪著腦袋,顯然是對老師話中的意思有些不以為然,於是,老師接著說:

“社會並不是如想象中的那麼簡單。不見得一流大學的第一名畢業生,就一定有光明璀璨的前途在等待著他。在人生的旅途上,也絕不會有特快車可將你盡早送達目的地;同樣反過來說,也不會有特慢車存在。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常有名牌大學畢業的人,一輩子庸庸碌碌,過著平淡的生活;也有的人雖然是小學畢業,卻也能做一個成功的經營者,每天過著充實而富有活力的生活。這些例子,不都是我們有目共睹的事實嗎?”

可是,這位學生還不是非常心悅誠服,他說:

“我常常聽到人家都這麼勸我、勉勵我。可是,我覺得這些都是十分例外的例子。像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他不是大學畢業,可是仍然當了首相,甚至還被稱為庶民宰相。可是,在你說話的口氣中,不是也暗示著,大部分的首相,還是一流大學畢業的;大部分工廠的經營者,也還是一流大學畢業的。不是嗎?”

老師點點頭說:“對,你說的很有道理,問題也就在這裏。的確,在我們的社會上,名牌大學畢業的學生的確都很活躍,也很吃香,原因在哪裏?差別又在哪裏呢?在參加大學考試時,往往隻是一分之差的成績,便被分配到二流學校的人很多,然而這並不能證明他們與一流大學學生之間能力的差別就會很大。有一位成功的企業家曾經說過:普通大學畢業的人,是很好管理的人。言下之意,仿佛對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大有敬而遠之之意。老實說,關鍵就在於此。一流大學的畢業生很早就在無意中研究過思考的方法,他們大都擁有‘天真’的想法,也就是認為‘自己是一流大學畢業的,所以將來一定會有光輝的前途’。正因為有這種意識的存在,可以使自己成為真正活躍、有能力的人。”

學生又問:“什麼是思考方法?”

“就是相信自己必定會成功。也就是說即使是沒有學曆的人,隻要學會了這種思考的方法,也可以得到同樣的結果。一流大學畢業的人,在社會上如此活躍,可以證明這種思想是正確的。”這種“思考方法”,實際上就是一種自信心。自信心對一個人一生的發展起著無法估量的作用,無論在智力上還是體力上,或是做事的各種能力上,自信心都占據著基石性的支持地位。一個人如果缺乏自信,就會缺乏探索事物的主動性、積極性,其能力自然會受到約束。一位教育專家曾作了一個實驗,將學習成績較差的班級的學生當做學習優秀班的學生來對待,而將一個成績優秀的班級當做問題班來教。一段時間下來,情況發生了變化:原來成績距離相差甚遠的兩個班級,在實驗結束後的總結測驗中,平均成績竟然相差無幾。原因就是老師們不明真相,用對待好學生的態度來對待差班的學生,使學生們的自信心得到鼓勵,因而學習積極性大有提高,而原來的優秀班學生受到老師懷疑態度的影響,信心受挫,致使學習態度轉變,影響了學習成績。

心理學中還有這樣一個著名的實驗:一個女孩長相很醜,因此對自己缺乏自信心,不愛打扮自己,整天邋邋遢遢的,做事也不求上進。心理學家為了改變她,讓大家每天都對醜女孩說“你真漂亮”、“你真能幹”、“今天表現不錯”等讚揚性的話語。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人們驚奇地發現,女孩果然漂亮了許多。其實,她的長相並沒有變,而是精神狀態發生了改觀。她不再邋遢了,變得愛打扮、做事積極、勇於表現自己了。怎麼會發生這麼大的變化?其根源正在於自信心。因為女孩對自己有了自信,所以使大家覺得她比以前漂亮了許多。

相信你自己!相信你的能力!如果對你自己的力量沒有最起碼的、適度的信心,你是根本不可能獲得成功或快樂的。有恰當的自信心,你才會成功。有自卑感和有心理缺陷,會對希望的實現形成障礙,但是,自信卻能引導人實現自我和獲得成功。

然而,在現實當中,許多人對自己“信心不足”。一位作家指出,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人營養不良,差別隻是程度不同。同樣,世界上也有三分之二的人信心不足,也隻是有著程度的不同。營養不良,使人的身體無法正常發育;信心不足,則使人無法發揮自己的潛能。正是由於這種生活態度非常重要,因此,一個人想要發揮自己內在的潛力,獲得成功,首先必須充分地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