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說你“像小孩子一樣”,你一定會感到生氣,因為這種說法通常是貶義的。但實際上,如果真的能夠回到童年,這將會對我們大有好處,這並不意味著要我們放棄作為一個成年人的責任和丟掉成人的優點,而是讓我們暫時放棄一下成人的角色,重新回憶起你小時候對整個世界上的人和事的好奇心和本能的欣賞,以愉快的心情去生活。
一個人的童心,主要表現為無憂慮,忘得快;易滿足,常歡笑;愛交友,無冤家;無畏懼,睡得好;天真無邪,活潑好玩;好奇多問,異想天開等。童心,就是樂觀豁達,笑對人生。
要使自己恢複一點可貴的童心,你可做一下童心喚醒訓練。所謂童心喚醒訓練,就是鼓勵人們努力去回顧自己童年時曾有過的美好理想,喚醒自己那些已經淡化或泯滅了的童年的追求,以兒童的心態重新審視許多問題,從而放鬆心情,重新煥發對生活的熱情。
這一訓練包括以下一些內容:
1.回想一下自己童年時都有哪些夢想,把這些夢想一一寫在一張紙上,好好地重溫一遍。
你不妨將小時候最想做的事都列出來,先把那些目前不可能馬上實現的夢想放在一邊,再開始計劃做單子上的一件最實際的事(當然不要好高騖遠),這樣你就會一步一步實現你童年時的許多理想,而且其中不少會給你帶來相當大的成就感。
2.回想一下自己童年時期某段快樂、成功、驕傲的時光,從而找回自信,重新確立起生活的追求。
某單位的車間主任劉某每每遇到挫折而感到灰心喪氣時,總愛回憶小時候和幾個小夥伴提前到校打掃操場的情景:“有的拿掃帚,有的拿簸箕,我們幾個幹得十分認真,每一片落葉,每一根草,都掃得幹幹淨淨。這時,火紅的太陽已經升起來了。我們幾個看著掃得幹幹淨淨的清潔區域,心裏的高興勁兒就甭提了。就這樣,我是班裏得紅星最多的一個,班主任不止一次地表揚了我。每當走進教室時,我都會有一種自豪感,因為我是做得最好的一個。”
3.到小時候的幼兒園、小學等地看看,或到附近的幼兒園、小學看看,感受一下小孩天真活潑的情景。
趙某每當感到煩悶無聊時,總愛到附近的幼兒園走走,“有一天,當我感到有些無聊時,我來到了幼兒園的護欄外,看見裏麵有幾個小孩在玩遊戲。他們從地上拾來樹葉,裏麵包上一小堆土,就是‘包餃子’,可樹葉的彈性太大,包完的‘餃子’一鬆手,一下子就露了“餡”,可孩子們並不氣餒,又找來些繩子把這些‘餃子’捆起來,這樣,‘餃子’就變成了‘粽子’,看著他們玩得那麼認真,那麼投入,我的無聊情緒一下子就變得無影無蹤了。”
4.重溫一下自己小時候的日記、看過的書籍、照過的相片。
某公司職員楊女士這樣描述她看兒時照片的感受:“那一張張兒時的照片,叩開了我記憶的大門。刹那間,我走入了時光的隧道。那是我嗎?笑若春花,自信大方,那單純、快樂、燦爛的笑容如一條清澈的小溪,一種溫暖、親切的感覺悄悄潛入心中,沉寂已久的心靈重新燃起了少年時的熱情與狂想,夢想的種子又在心底悄悄地萌芽。”
5.拜訪一下自己小時候的老師、同學和朋友,談談以前共度的時光以及相互的友情。
李某大學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後,每當迷惘、心灰意冷的時候,他就會想起自己的老師,一想到老師,就能得到慰藉和一絲甘甜。所以他每年都要抽空去看看兒時的老師,他認為“因為校園雖是一片並不開闊的芳草地,那些畢生耕耘的園丁也隻是大千世界的匆匆過客,卻總該是一個人美好的開端和精神依托,那時可能是單純的,但永遠是純真的,也許每個人都會將那一段記憶埋藏於心底,永遠溫暖著美好的未來和漫長的人生旅途。所以我要勸那些走出校園的人們,別忘了去看看自己的老師。”
6.看看童話、卡通片,玩玩兒童喜愛的遊戲,重溫兒時夢。
用閱讀童話故事來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雖然童話是為兒童而寫的,但它的內容單純、質樸、生動,活潑且理想化。當人們閱讀童話時,往往會被作品中的童心和美好的理想所感染,喚醒童年時那沉睡的記憶。同時作品中描寫的富有人性的花鳥蟲魚和各種動物,還有天真可愛的小精靈、白雪公主、灰姑娘……都能在人們心中引起強烈的美感。這樣人們便超越了自己的處境進入到另一個世界,心理上的壓力得到緩解,從而達到了一種心理上的平衡,精神也變得振作、愉快和積極了。當然,有的人在重新回到現實中的時候,會感到仍然存在有礙心理平衡的事物。但此時,已經能用一種新姿態來對待它了。
上述這些訓練活動將有助於你在自己身上重新找到已經失去的童年感覺,能讓你最有效地勝任你的工作,圓滿地將你所遇到的問題處理好。如果你能重新獲得這種兒童身上的可貴品質,你就能永遠保持青春的活力!
如何降低心理疲勞?
你對自己的工作感到厭煩嗎?那你為何不跟自己玩一個“假裝”的遊戲,試著讓你喜歡它,那麼你會從中收獲意想不到的成就。
煩悶是產生疲勞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我們就以一位叫艾莉絲的打字員小姐為例來說吧。有一天晚上,艾莉絲下班回家時,覺得筋疲力盡,一副疲倦不堪的樣子。她也確實感到非常疲勞,頭痛,背也痛,疲倦得連飯都不想吃就要上床睡覺。在她母親再三要求下,她才坐在飯桌前。這時,電話鈴響了,是她男朋友打來的,他請她出去跳舞。她的眼睛頓時有了精神。她飛快地衝上樓,穿上那件天藍色的洋裝,一直跳舞跳到半夜3點鍾。最後當她回到家時,卻一點也不感到疲倦,甚至她還興奮得睡不著覺呢!
在8個小時以前,艾莉絲的外表和動作,看起來都筋疲力盡的時候,她是否真的那麼疲勞呢?的確如此,她之所以覺得疲勞是因為她覺得工作使她很心煩,甚至對她的生活都覺得很煩。世界上有不計其數像艾莉絲這樣的人,也許你就是其中之一。
一個人由於心理因素的影響,通常比肉體勞動更容易覺得疲勞,這已經是一個眾人皆知的事實了。幾年以前,約瑟夫·巴馬克博士在《心理學學報》上有一篇報告,談到他的一些實驗,證明了煩悶會使人產生疲勞。巴馬克博士讓一大群學生作了一連串的實驗,他知道這些實驗都是他們沒有什麼興趣作的。其結果呢?所有的學生都覺得很疲倦、打瞌睡、頭痛、眼睛疲勞、很容易發脾氣,甚至還有幾個人覺得胃很不舒服。所有這些是否都是“想象來的”呢?不是的,這些學生都作過新陳代謝的實驗,由實驗的結果知道,一個人感覺煩悶的時候,他身體的血壓和氧化作用實際上真的會降低。而一旦這個人覺得他的工作有趣的時候,他的整個新陳代謝作用馬上就會加速。
當我們做一些有興趣而且令人興奮的事情時,很少會感到疲倦。例如,我最近在加拿大路易斯湖畔度假,釣了好幾天的鮭魚。當時我要穿過長得比我還高的樹叢,要跨過很多橫躺在地上的樹枝,要爬過許多倒在地上的老樹,可是就是這樣辛苦了長達8小時之後,我卻絲毫不覺得疲倦。為什麼呢?因為我非常快樂,興趣盎然,而且覺得自己很有成績,因為我釣到了6條很大的鮭魚。可是如果我認為釣魚是一件很煩悶的事情的話,那麼你想我會有何感受呢?我一定會因為在海拔7000英尺(約2100多米)高的山上來來回回地奔波而筋疲力盡的。
就算是像登山這類非常消耗體力的活動,恐怕也不如煩悶那樣容易使你感到疲勞。明尼蘇達州那不勒斯農工儲蓄銀行總裁S.H.金曼先生曾告訴過我一件事,正好可以說明這一事實:
在1943年的7月,加拿大政府要求加拿大阿爾卑斯登山俱樂部協助威爾斯軍團作登山訓練,金曼先生就是被選來訓練這些士兵的教練之一。他告訴我,他和其他的教練——那些人大約為42~59歲不等——帶著那些年輕的士兵,長途跋涉經過很多的冰河和雪地,再用繩索和一些登山設備爬上40英尺高的懸崖。他們在加拿大洛磯山的小月河山穀裏爬上米高峰、副總統峰和很多其他沒有名字的山峰,經過15個小時的登山活動之後,那些身體健壯的年輕人全都筋疲力盡了。
他們感到疲勞,是不是因為他們軍事訓練時,肌肉沒有訓練得很結實呢?任何一個接受過嚴格軍事訓練的人都一定會對這種荒謬的觀點嗤之以鼻。事實上,他們之所以會這樣筋疲力盡,因為他們對登山感到厭煩。他們中很多人疲倦得不等到吃過晚飯就睡著了。可是那些教練們——那些年歲比士兵要大得多的人——是否疲倦呢?不錯,他們也感覺到了疲倦,但他們不會筋疲力盡。那些教練們吃過晚飯後,還坐在那裏聊了幾個鍾點,談他們這一天的事情。他們之所以不會疲倦到精疲力竭的地步,是因為他們對這件事情感興趣。
哥倫比亞大學的愛德華·戴克博士曾主持過關於疲勞的實驗,他通過采用那些年輕人經常借以保持興趣的方法,使他們維持清醒的愉悅時間長達一星期之久。在經過多次調查之後,戴克博士表示“心情煩悶是致使工作能量降低的惟一真正原因”。
如果你是一個腦力勞動者,使你感覺疲勞的原因很少是因為你的工作超量,相反是由於你的工作量不夠。例如,你還記不記得上星期天,你不斷地受人打擾,一封信也沒有回,跟人家約好的事情一件也沒有做,這裏那裏都是等待解決的問題,那一天所有的事情都不對頭,你一件事情也沒有做成,可是回到家時卻已經筋疲力盡,而且頭痛欲裂。
第二天,辦公室裏的所有的事情都進行得相當順利。你所完成的工作是頭一天的40倍,可是當你回到家裏的時候,卻神采奕奕。你一定有過這種經曆吧?我也有過。
我們可以從這一點上學到什麼呢?那就是我們的疲勞通常不是由於工作所引起的,而是由於憂慮、緊張和不快。
有一位打字小姐在俄克拉何馬州托沙城的一個石油公司工作。她每月有幾天都得做一件你所能想象到的最沒意思的工作:填寫一份已經印好的有關石油銷售的報表,在上麵填上各種統計數字。這件工作實在沒有什麼意思,她為了提高工作情緒,就想出了一個解決辦法,把它變成一件非常有趣的工作。她是怎麼做的呢?
她每天跟她自己競賽。她點出每天早上所填的報表數量,然後盡量在下午去打破自己的紀錄;然後再計算每一天所做成的總數,再想辦法在第二天去打破前一天的紀錄。結果怎樣呢?她比同一部門其他的打字小姐都快了很多,一下子就把很多很沒意思的報表填完了。這樣做對她有什麼好處呢?得到讚美了嗎?沒有……得到感激了嗎?沒有……得到升遷了嗎?沒有……加薪水了嗎?沒有……可是這樣做卻有助於防止她因為煩悶而帶來的疲勞,使她能保持很高的興致,因為她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一件沒有意思的工作變得有意思,她就能節省下更多的體力和精神,使她在休息的時候也能獲得更多的快樂。
有名的無線電新聞分析家H.V.卡滕伯恩可以把毫無意思的工作變得富有趣味。他22歲那年,在一艘橫渡大西洋的運牲口的船上工作,為船上的牲口喂水喂食。後來他騎著腳踏車周遊了英國,接著到了巴黎。那個時候他身無分文,又沒有飯吃,隻好把身上的照相機當了5美元,在巴黎出版的《紐約先驅報》上登了一個求職廣告,得到了一份推銷立體觀測鏡的差事。用這種觀測鏡去看兩張完全一樣的照片時,就會產生一個奇跡:觀測鏡的兩個鏡頭把兩張照片疊合成一張立體照片,可以看出前後的距離,並產生相當真實的立體感。
卡滕伯恩剛開始挨家挨戶地在巴黎推銷這種觀測鏡——而他又不會說法語。可是頭一年他就賺到了5000美元的傭金,而且使他自己成為那一年法國收入最高的推銷員。卡滕伯恩告訴我說,這次經曆對他獲得成功能力的提升而言,比他在哈佛大學念一年書還要多,至於對他自信心的影響呢?他告訴我,經過那次經曆以後,他甚至覺得自己可把《美國國會記錄》賣給法國的家庭主婦。
這次成功的經驗,使他對法國人的生活有了相當深刻的了解,致使他後來在廣播新聞分析工作中,尤其是談到歐洲事件的時候,顯得特別有價值。
他既然不懂法語,又怎麼能成為一個推銷專家呢?原來是這樣的,他先請老板用很純正的法語把他該說的那些話寫下後,他再背下來。當他去按響門鈴之後,就會有一個家庭主婦來開門,於是卡滕伯恩開始背那一套推銷用語。他的美國口音讓人聽起來非常滑稽,然後他再把那些照片拿給家庭主婦們看。要是對方提出問題,他就會聳聳肩膀向對方說“我是美國人……我是美國人!”然後把帽子脫下來,用手指著貼在他帽子裏麵的那張用法文寫成的講稿;一般情況下,家庭主婦會大笑起來,他也立即跟著一起大笑,然後再讓對方看更多的照片。
卡滕伯恩自己曾很坦白地表示這份工作實在很不容易做。他之所以能撐下來,完全是靠一點信念——就是他決心使這份工作變得有意思。他每天早上出門之前,都要對著鏡子,對自己說:“卡滕伯恩,如果你要吃飯,就一定要幹好這件事。既然你非做不可,為什麼不做得痛快一點呢?為什麼不在每一次按響門鈴的時候就假想你自己是一個演員、你正站在舞台上、台下有許多觀眾都在看著你呢?因為你現在做的事情,也像在舞台上演戲一樣滑稽,所以為什麼不幹得開心一些、幹得熱心一點呢?”
他這些自我鼓勵的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使他把以前既恨又怕的工作變成了他喜歡做的事情,而且使他從中賺了很多錢。
卡滕伯恩先生給一些急於成功的美國年輕人的忠告是:“每天早上和你自己打一個賭。我們常常覺得需要做一些運動,好讓我們從那種半睡半醒的狀態中清醒過來;可是我們更需要的是一些精神和思想上的運動,使我們每天早上能夠真正地活動起來,因此每天早上要記得給你自己打打氣。”
每天早上給你自己打打氣!是不是一件很傻、很膚淺、很孩子氣的事?不是,正好相反,這從心理學上來說非常重要。“我們的生活,就是由我們的思想造成的,”這句話今天仍然像馬爾克斯·奧勒1800年前在他那本《沉思錄》的書中所寫時一樣的真實:“我們的生活,就是由我們的思想造成的。”
每小時都對你自己說一遍,你就可以指引自己去想很多讓你勇敢而快樂的東西,並且可以由此獲得力量和平靜。對自己談許多值得感激的事情,你就可以在腦子裏充滿積極向上的思想。
隻要你的想法正確,就可以使任何工作變得不那麼討厭。你的老板希望你對自己的工作感興趣,他才能賺更多的錢;可是我們姑且不管老板需要什麼,你應該想想,如果你對自己的工作感興趣的話,能夠對你有什麼好處?常常提醒你自己,這樣可以使你從生活中得到加倍的快樂,因為在你每天清醒的時間裏,有一半以上時間要花在你的工作上。如果你在自己的工作上得不到快樂,那麼你在別的地方也不可能找到快樂。
要不停地提醒你自己,對自己的工作感興趣,就能使你不再憂慮,而且最後還有可能會給你帶來升遷和加薪的機會。就算事情沒有以上說的好結果,那麼至少也可以降低你的疲勞程度,讓你能夠充分享受閑暇的時間。
如何抓住靈感?
靈感雖然行蹤難覓,但並不是可遇而不可求。隻要你不畏勞苦地學習和積累,孜孜不倦地思考和探求,靈感就會來叩響你的心扉,成功就會屬於你。
心理學家經多年探尋成功人士的精神世界,發現了兩種本質的力量:一種是在嚴酷而縝密的邏輯思維引導下艱苦工作;另一種是在突發、熱烈的靈感激勵下立即行動。當可能改變命運的靈感在世俗生活中噴發時,絕大多數人習慣於將它窒息,之後又回到原來的生活軌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照常做什麼。我們並沒有意識到,內在的衝動是人類潛意識通向客觀世界的直達快車。
威廉詹姆斯說:靈感的每一次閃爍和啟示,都讓它像氣體一樣溜掉而毫無蹤跡,這比喪失機遇還要糟,因為它在無形中將激情噴發的正常渠道阻斷了。如此一來,人類將無法聚起一股堅定而快速應變的力量以對付生活的突變。
加爾文庫列茲始終給時政評論員留下難以解開的謎團。此人很少拋頭露麵,他的聰明才智不見經傳。但在他這一生當中,他不斷訓練自己,依靠“靈感”,他對刹那的衝動毫不恐懼,而隨後的幸運和成功,恰好來自於靈感所激發的獨特行為方式。當初他在一家律師事務所工作時,有一天他在電話中被告知,一位重要客戶、鄉村政界名人就在這座城裏,靈感突然啟發他,他一定要想辦法見到此人,並促使他成為立法議員。這位平素靦腆的年輕人毫不猶豫地繞過法定的會談程序,離開辦公室直奔這位鄉村首腦那裏,結果他大獲成功。從此,這內在的衝動一步步地將他推向了政壇,最終成為了一個耀眼的明星。
這清楚地表明:一個人憑靈感從事,未必就是輕狂。相反,怯懦的靈魂總是瞻前顧後,畏首畏尾,唯恐靈感將他引向謬誤,然而,要知道,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不管我們采取何種方式,我們注定要犯錯誤。曆史上,某些最嚴重的錯誤多半來自那些謹小慎微的決定而不是一時衝動。假如服從靈感而犯了5l%的錯誤,以任何標準來衡量,都不算太多。
以周密的謀略來掩飾自己的“不行動”,甚至比由衷的一時衝動還要荒謬。首先,它使人變得日益麻木。不久前,一位婦女請教心理學專家,說她丈夫背叛了她。在她看來那不過是常見的家庭不和,很容易協調解決。那婦女說她衷心希望能與丈夫談談,而專家也讚成她的這種做法。不料她沒有去做,本來很容易修補的家庭裂縫就此變得不可收拾。原來,從幼年時代起,她就一次又一次地讓內在靈感與衝動胎死腹中,所以,當形勢逼她作出簡單而直接的決定時,她竟無所作為。
在采取關鍵性步驟之前,不少人體會到了猶豫彷徨的痛苦,此時內心深陷在自我辯駁與爭執中,而越是深思,我們陷得越深;靈感與紛至遝來的思緒互相僵持、抵消,直到神經焦灼得失去明斷為止。作為潛意識對環境的應急反應,靈感本可以替你排憂解難,最本質的衝動倒有可能是正確的。
有一位作家,他打算全身心投入到一部著作上,但是他無意中瞥見了一則關於“安全駕駛的十條要訣”的征文競賽啟事,它就像投向他心靈窗戶的一道光:因為他對交通與駕駛素有留心,他把手頭的著作擱下,以便轉向圖書館去作進一步的研究。他寫下了250個字,這個刹那間的靈感帶給他25000美元的獎金,而那部暫時擱置後繼續完成的著作最終隻給他帶來了600美元的收益。
還有一個非常精彩的例子。一位年輕的大學講師在某次畢業典禮上聽渥朱諾·威爾遜的演講。恰好這位講師剛寫完一本關於政治科學的論著,被出版商拒絕。此書傾注了他的大量心血與信念,若無法出版,必將使他對日後的教學生涯感到無望。恰在此時,威爾遜的某些話觸動了他的靈感,他頓時覺得非向這位前輩求教不可。不過,他聽說威爾遜為人冷峻,不好接近。
然而在演講結束時,他在內心靈感的驅動下穿過人群,大膽走向威爾遜,他握住威爾遜的手,飛快地說:“你的演講太好了,我剛好寫了一本書……”他用簡明扼要的幾句話陳述了他的理論。威爾遜搖頭說:“不,你錯了,讓我告訴你為什麼……”他約這位講師午餐後到教工俱樂部見。威爾遜真誠的開導讓年輕人受益菲淺,他開始著手寫一本新書,此書售出了100000冊,從此,他步入了卓越的教育生涯。
成功人士的生涯無不充滿此類標誌著命運轉機的戲劇性情節。真正的靈感是明智的,它引導我們走向成功,因為它揭示了潛意識中最本質的心靈趨向。所有的人都有一種難以抑製的自我實現的衝動。我們知道自己要做個什麼樣的人,因為靈感會暗示——哪怕它久廢而不用。靈感不是用以替代理性,而是直接指向理性之路。當然,這並非一條坦途,一開始便把自己交給隨機的衝動是很危險的。
而最有害的莫過於另一種處世哲學——這種哲學可以歸結為一句虛弱、搖擺不定的箴言:“很好,讓我們好好考慮。”那些鍾情於這種哲學的人將失去生活帶來的興奮與刹那間“曆險”的微妙感受,最終走向麻木不仁。
靈感盡管像是很玄妙的東西,然而,概而述之,大致可以有以下幾種類型:
1.原型啟示型。即通過某種事件或現象原型的啟示,激發創造性靈感。
如科研人員從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描繪的“機器島”原型得到啟示,產生了研製潛水艇的設想,並最終獲得成功。
2.無意識遐想型。即是緊張工作之餘,大腦處於無意識的寬鬆休閑情況下而產生靈感。
有人曾對821名發明家作過調查,發現在休閑場合產生靈感的比例要高於其他場合。從科學史看,在乘車、坐船、釣魚、散步,或睡夢中都可能會湧現靈感,給人提供新的設想。德國物理學家亥姆霍茲說:在對問題作了各方麵的研究以後,“巧妙的設想不費吹灰之力意外地到來,猶如靈感”。他發現這些思想的到來,不是在精神疲憊或是伏案工作的時候,而往往是在一夜酣睡之後的早上,或是當天氣晴朗緩步攀登樹木蔥蘢的小山之時。
達爾文在有了進化論的基本概念之後的一天,正在閱讀馬爾薩斯的人口論,這時,他突然想到:在生存競爭的條件下,有利的變異可能被保存下來,而不利的則被淘汰。他把這個想法記了下來,但還有一個重要問題未得到解釋,即由同一原種繁衍的機體在變異的過程中有趨異的傾向。而這個問題還是他在這樣的情況下解決的:“我能記得路上那個地方。當時我坐在馬車裏,突然想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高興極了。”
3.創造性夢幻型。即是從夢中情景獲得有益的“答案”,推動創造的進程。
睡眠時,也常常會有靈感出現。格拉茨大學藥物學教授洛伊在一天夜裏醒來,想到一個極好的設想,他馬上拿過紙筆簡單地記錄下來。第二天早晨醒來他知道昨天夜裏產生了靈感,但令他驚愕不已的是:怎麼也看不清自己所寫的筆記。他在實驗室裏整整坐了一天,麵對熟悉的儀器,總是回想不起那個設想,到晚上睡覺時,仍然一無所得,但是到了夜間,他又一次從夢中醒來,還是同樣的頓悟,他高興極了,作了細致的記錄後,才回去睡覺。次日,他走進實驗室,以生物史上少有的利落、簡單、肯定的實驗方法,證明了神經搏動的化學媒介作用。
4.思想點化型。指在平日閱讀或交談中,偶然得到他人思想啟示而出現的靈感。
相傳,我國清代著名書法家鄭板橋在還沒有成名的時候,成天琢磨前輩書法大家的體勢,總想寫得與前輩大家一模一樣。一天晚上睡覺,手指先在自己身上練字,不小心手指寫到妻子身上,妻子本來睡得正香,被驚醒後,生氣地說:“我有我體,你有你體,你為何寫我體。”他從妻子的話中馬上得到啟示:應該寫自己的一體,不能一味去模仿他人。在這個思想作用下,他刻苦用功,朝夕揣摩,終於成了自成一家的一代大書法家。
還有一例,蘇聯火箭專家庫佐寥夫為解決火箭上天的推力問題,而苦惱萬分,以至於鬱鬱寡歡,食不甘味,妻子了解了其中原因後說:“此有何難呢?像吃麵包一樣,一個不夠再加一個,還不夠,繼續增加。”他一聽,頓時恍然大悟,采用三節火箭捆綁在一起進行接力的辦法,終於解決了火箭上天的推力難題。
在創造性活動中,捕捉靈感,往往是開啟成功大門的金鑰匙。靈感的產生大致在下麵幾種狀態或具備下列條件下出現。
1.興趣和知識的準備。興趣是促使人們刻苦獲取知識的動力之一。對某一領域的研究有興趣,就會自然而然地留意工作、學習和日常中與之有關聯的事物。因此說,文藝工作者和科學工作者若有廣泛的興趣,便會使自己具有豐富的知識經驗,這也是捕捉靈感的一個基本條件,正如E.I.泰勒所說:“具有豐富知識和經驗的人,比隻有一種知識和經驗的人更容易產生新的聯想和獨到的見解。”
2.愉快的精神狀態。心情愉快、輕鬆的精神狀態是捕捉靈感的有利條件。而在心情沮喪、精神委靡的情形下往往很難產生靈感。
對於文學家和科學家,適當的“業餘愛好”有利於營造一種愉快輕鬆的精神狀態,有利於創造性靈感的出現。比如,許多科學家都喜歡音樂,有些人甚至還是音樂迷。富蘭克林喜歡洋琴;愛因斯坦擅長拉小提琴;居裏夫人、達爾文、都喜歡音樂;李四光、華羅庚、錢學森、錢偉長等都對音樂有一定的研究。
3.隨時作好記錄的準備。愛因斯坦有一次和朋友一邊共進午餐,一邊討論問題,忽然獲得靈感,他一時找不到紙,就把公式寫在嶄新的桌布上。愛迪生經常攜帶筆記本,隨時把自己的新鮮想法記錄下來,不管這種想法初看起來多麼微不足道。
一次,奧地利著名作曲家約翰·施特勞斯正在餐館吃飯,忽然一段音樂靈感襲來,他由於一時找不到現成的紙,便在自己的襯衣袖子上寫了起來。靈感的催動,使他似有神助,在襯衣上寫下了一首後來舉世聞名的名曲——《藍色多瑙河》。
靈感雖然行蹤難覓,但並不是可遇而不可求。隻要你不畏勞苦地學習和積累,孜孜不倦地思考和探求,靈感就會來叩響你的心扉,成功就會屬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