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在痛苦和不快的時候,向人傾訴、轉移思路未必不是一個好方法。
怎樣堅持自己的要求?
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如果要堅持自己的要求,應該采取一種恰當合理的方式,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難免會因為某些事情去要求別人。一個要求提出,結果有兩種:答應或是拒絕。對方答應,我方表示感謝,整個交往過程即宣告結束;如果對方拒絕,我方就麵臨雙重選擇:要麼放棄要求,要麼堅持要求。如果放棄要求,那就沒有必要再就具體的某件事繼續打交道了。現在我們所要討論的是,如果要堅持要求,應該如何采取一種恰當合理的方式,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我們認為,在堅持自己的要求時,有以下原則應該去堅持。
首先,要有高度的自信心。
自信是堅持自己要求的心理基礎與前提。自信,就是既相信自己的要求合理合情合法、又相信對方一定會對自己提出的要求加以考慮。
德國古典哲學家費希特年輕時曾到哥尼斯堡就哲學問題向康德求教。可是他的要求遭到了拒絕。當時,費希特大學剛畢業,而康德已是聞名全歐洲的哲學教授。雖然費希特遭到了康德的拒絕,但他並沒有失望。為了得到名師指點,他發奮工作一個多月,寫了一篇論文,寄給康德,並附上一封短信,堅持自己希望向他求教的要求。信中寫道:
我到哥尼斯堡來,為的是更近地認識一位為整個歐洲所尊敬的人,然而全歐洲隻有少數人會像我這樣敬愛您。我已經向您作了自我介紹,後來我明白了,希望認識您這樣一位人物而不出示任何證書,這是很無禮的。我應該有一封介紹信。但是,我隻承認我自己為自己寫的介紹信。我此刻就把它附上。
康德讀了這封信後,甚為感動,這次他改變了態度,熱情地接待了費希特。是什麼讓大名鼎鼎的康德轉變態度接見了費希特這個毫無名氣的小青年呢?那就是費希特的自信。提出要求遭到拒絕後仍不氣餒,再次重申要求,這是自信的舉動;“我隻承認我自己為自己寫的介紹信”,更是出口不凡,語意精新。
其次,不要衝著對方的拒絕說話。
人們在堅持要求時,常會出現這樣的錯誤:
(1)攻擊、批評對方的拒絕行為,如“我與你這麼要好,這麼點小小的要求都不能答應?”“你這個人怎能這樣?”這種說法更是直接攻擊了對方的拒絕,並由此批評了對方的人品。
(2)威脅、恫嚇對方必須答應自己的要求,如:“如果今天你不答應我的要求,我們的關係就完了。”“不行,這項任務一定要完成,不然就扣發獎金!”這種說法企圖通過壓製的手段來讓對方接受要求。
(3)質問對方拒絕的原因,如:一個勁兒地問別人:“為什麼你不同意呢?”“我的要求不是很合理嗎?為什麼不答應呢?”“你完全可以答應我,為什麼不呢?”這種說法給人的印象似乎是對方的拒絕沒有道理。
(4)抱怨自己提錯了要求,如說:“唉,這都是我自找的,我就知道你不會答應我的。”“哼,我這個人你看不上眼啊!”“唉,算我瞎了眼,求了你這麼個人。”這種說法看起來是自責,實際上是抱怨對方。
上述四種做法有個共同特點,都認定對方拒絕自己的要求是無理無權的,並對對方展開人身攻擊。這種做法的後果就是直接造成雙方的對抗態勢,不但不能使對方接受要求,反而會把關係搞僵。避開對方拒絕的鋒芒是堅持要求的一個要領。如媽媽要求孩子上學帶傘,孩子說不會下雨,拒絕媽媽的要求,媽媽如要堅持要求,就不應說“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或“你不帶我就揍你”,而應說:“帶傘當然要麻煩些,但萬一下雨呢,天氣預報已說有雨。”這種說法就比較好。
再者,要有靈活多變的策略。
在“提出要求——對方拒絕要求——再堅持要求”的結構中,堅持要求是“要求”的延續,但不應該是“要求”的簡單重複。
我們看到許多孩子向爸爸媽媽提出要求“我要出去玩”遭到拒絕後,孩子隻是一個勁兒地叫:“我要嘛,我要嘛。”這種“重複式”的堅持要求在成人那裏也時常可見。這種方式不但無效,而且令人心煩。而堅持要求的恰當行為則應是變換要求的方式、角度、口氣……這樣常能取得好效果。我們來看看這位房地產經紀人是怎樣要求客戶以合適的價格買下房子的。
瑪麗在30分鍾之內賣出了價值55萬美元的房子,這在當時引起了很大轟動。
位於美國最南部的佛羅裏達州海濱,是瑪麗的公司所在地。每年冬天,許多北方人都來這裏度假。
1993年12月13日,瑪麗和公司的幾個業務員正在一處新轉到她名下的房屋裏參觀。進進出出,他們看見有一對夫婦也在參觀房子。這時,房主對瑪麗說:“你去和他們聊聊吧。起初我還以為他們是你們公司的人呢,因為你們進來的時候,他們也跟著進來了,後來我才知道他們不是。”
於是瑪麗走到那一對夫婦麵前,露出微笑,伸出手說:“嗨,我是瑪麗·柯蒂奇。”
“我是鄧恩,這是我太太瑞麗莎。我們在海邊散步,看見有房子參觀,就進來看看。不知道我們是否冒昧了?”男人說。
“非常歡迎你們參觀。”瑪麗說,“我是這所房子的經紀人。”
“噢,我們把車停在門口。我們是從兩弗吉尼亞過來度假的,過一會兒我們就要回家了。”
“沒關係,你們一樣可以參觀。”瑪麗說著,順手把一份資料遞給了鄧恩。
瑞麗莎看著大海,陶醉地說:“這兒真美!這兒真好!”
鄧恩說:“可是我們必須回去,回到冰天雪地裏去。這真是一件令人難受的事情。”
交談了幾分鍾後,鄧恩掏出自己的名片遞給瑪麗:“這是我的名片。我會給你打電話的。”
瑪麗正要掏出自己的名片給鄧恩時,忽然停下來說:“我有一個好主意,我們為什麼不到我的辦公室談談呢?非常近,隻要幾分鍾就能到。你們出門往右,過第一個紅綠燈,左轉……”
瑪麗不等他們回答,就徑直走到自己的車前,並對那一對夫婦喊:“辦公室見!”
車上坐了瑪麗的兩名同事,瑪麗給他們講了剛才的事情。沒有人相信他們會在辦公室看見那對夫婦。等他們到達辦公室前,發現停車場上有一輛轎車,車上裝滿了行李,車牌顯示這輛車來自西弗吉尼亞!
在辦公室,鄧恩開始了他們的談話。
“這間房子上市多久了?”
“在別的經紀人名下6個月,今天剛剛轉到我的名下。房主現在降價求售。我想應該很快就會成交。”瑪麗回答後看了看瑞麗莎,然後盯著鄧恩重複了一句:“很快就會成交。”
這時候,瑞麗莎說:“我們喜歡海邊的房子。這樣,我們可以經常來海邊散步。”
“因此,你們早就想要一個在海邊的家了!”
“嗯,鄧恩是股票經紀人,他的工作非常辛苦。我希望他能夠多休息,這也是我每年都來佛羅裏達的原因。”
“如果你們在這裏有一所自己的房子,就更會經常來這裏,並且還會更舒服一些。這樣一來,不但對你們的身體有利,你們的生活質量也會大大提高。”
“我完全同意。”
聽完這些話,鄧恩沉默了,顯然他在思考。瑪麗等著鄧恩開口。
“房主是否堅持他的要價?”
“這所房子很快就會賣掉的。”
“你怎麼這麼肯定?”
“因為這所房子能眺望海景。並且,它還剛剛降價了。”
“可市場上的房子很多。”
“是很多。我想你也看了很多。我相信你也注意到了,這所房子擁有車庫,在這裏擁有車庫的房子可並不多見。你隻要把車開進車庫,就等於回到了家。你隻要登上樓梯,就可以喝上熱騰騰的咖啡。況且,這所房子離幾家很好的餐館很近,走路隻要幾分鍾就到。”
鄧恩考慮了一會兒,拿鉛筆在紙上寫了一個數字,遞給瑪麗:“這是我願意支付的價錢,一分都不能多了。付款的問題不用擔心,我可以付現金。如果房主願意接受,我將會很高興!”
瑪麗一看,僅比房主的要價少1萬美元。
堅持要求時,言語一定要有技巧,同時要善於把握對方的心理。當然,優秀的言行並不去反駁對方的拒絕,但他們總是接過對方的拒絕話語,加以“軟性”處理,化解對方的拒絕。
例如舞會上,一位小夥子走到一位姑娘麵前,邀請她跳舞,姑娘羞澀地說:“我不會跳。”這話好像是拒絕。小夥子怎麼辦呢?放棄要求,悻悻而去,那樣自己會非常尷尬;批評姑娘不禮貌,那更是失禮行為。這個小夥子說道:“沒關係,我也不會,讓我們一起學吧。”說著,兩人就一同下了舞池。這話就非常合理,一方麵他承認了對方的拒絕是一個理由,這就尊重了對方;同時又“淡化”了這個理由,“不會跳沒關係”,從而堅持了要求。
再如,一個警察調查案情找到被調查人,他正和一個女人在一起。警察提出要求:“我想和你單獨談談。”這顯然是在要求這個女人回避,但被調查人加以拒絕:“她是我的妻子,沒關係的。”對此,警察沒有反駁這句話,也沒指責這個人,而是接過對方的話語,承認對方認為的夫妻之間無秘密的觀點,但仍然堅持和被調查人單獨談話的要求;他說:“如果你願意,過會兒你可以告訴她。”這種堅持要求的方式是很好的。
怎樣化解壓力?
人生誰也不能時時如意,事事如意,如能在這坎坷的道路上鍛煉自己的情誌,養成快樂的習慣,就能經受住更大的挫折,化解更多的壓力,正視與迎接未來。
有一個美麗的女孩,她本是眾多同齡人羨慕的對象:是某知名大學的高才生,擁有富裕的家庭,擁有美麗的外表,擁有出眾的才藝。但是,這樣一個令人羨慕的女孩,卻在即將畢業之際,選擇從六樓跳下來。幸虧被及時送往醫院,才撿回一條命來。當被問及為何選擇這條路時,她說:“覺得壓力太大。我現在很後悔。”
原來,女孩的父母一直對女孩要求很嚴格,她不僅要努力學習學校的課程,保持每學期優秀的成績,還要刻苦學習各種才藝,同時還要學習經商,為將來接手爸爸的事業作準備。眼看即將畢業,自己就要跟著爸爸在商戰中打拚,女孩越發猶豫,長這麼大,她沒有談過一次戀愛,沒有一個好朋友,沒有一個可以陪她散心、說話的友人。加上這學期考試成績不理想,她一時糊塗,從六樓上跳了下去。
其實,由於壓力而選擇自殺的人還有很多。但是壓力真的有如此大的魔力竟然能要挾到寶貴的生命嗎?答案是否定的。壓力多由心生,隻要我們學會如何緩解或化解自己的壓力,一切就都雲淡風清了。
由於現代社會高速發展,市場經濟競爭異常激烈,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容易產生來自心理的壓力,而這種壓力如果越過了自己承受的限度就會對身心造成很大的傷害。因此,我們需要學會如何緩解或化解自己的壓力。這裏綜合了許多專家的建議給尊敬的讀者作一個總結。
1.理清你當前麵對的問題與壓力。
當你承受壓力時,你越是逼迫自己拚命幹,你就越不會成功,因為拚命隻會增加壓力,同時也降低效率。努力想辦法不拚命也會起反作用,不但不能減輕壓力,反而會使壓力增加。因此第一步也是最困難的一步,就是放下工作,思考問題。當壓力很大時,你需要有一段放鬆的時間。
無論你感到壓力有多大,也必須拿出點時間來清點一下情況。花這點時間是值得的,因為它能幫助你正確地觀察形勢,作出下一步的打算。如有可能,你就短時間休息一下,按照前述的方法對你的壓力進行一次評估。考慮一下你生活的四個方麵:工作,娛樂,健康和人際關係(包括家庭和朋友)。這四個方麵對你是同等重要嗎?有沒有哪個方麵比其他方麵更重要一些?
2.頭腦中要有一個目標。
安排好你的時間表做一張每日“待做”工作表。
(1)以每10件事中隻有兩件是真值得做的方式來考核這張表。把精力專注在那些最重要最優先處理的事情上。不要讓一些瑣事絆住了你,不管它們看起來有多好,都不要去理會它們。
(2)考慮一下,什麼時刻是你一天中最具“生產力”的黃金時間,並且把這時間保留給最重要的計劃來用。別把這樣的黃金時刻浪費在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
(3)把每天都得做的例行公事留到非黃金時刻、精力較差的時間來進行。
(4)盡量試著每天都在相同的時段裏去做相同的事。這樣可以減少猶豫不決,保存精力。我們可以養成習慣,每天都在同一特定時段裏做打電話、計劃飲食、讀報紙、上課或是開會的事情。
(5)每天至少要預留出一小時的彈性時間,用以應付突發狀況或是緊急的事件。
(6)要規劃出一段能讓自己放鬆而不需要處理任何事情的休閑空檔。
(7)好好想想你在等待事物上所花的時間。像是你用在等公車、等看病、陪孩子上音樂課,甚至長途開車以及搭車去上班等等時間。別把它們看成沒用的時間,反而該把它們當成“找回來”的時間。你可以利用這種時間來做那些因為沒空做而一直被耽擱下來的事。比方說,利用聽錄音帶來學某種語言;讀一本小說;寫封信給一位老朋友。
(8)你是不是發現有時候竟陷入了做白日夢的光景?
不必急著將自己叫醒!幹脆就完完全全沉浸在其中。好好地坐在一張椅子上,讓自己呆坐上15到20分鍾。不要看書,也不要翻報紙、織毛衣,或是看電視。就隻是呆坐著,無所事事,讓自己隨意地去享受這段完全靜止的時間。這樣過個15~20分鍾之後,你就能蓄勢待發,再重新投入工作之中了。
(9)別把時間浪費在擔心失敗上。就算是做錯了事,也不要讓自己沉溺在後悔、自責之中。
(10)解決問題的四個原則。
分析弄清問題,尋求多種解決辦法。有些看起來很荒唐的辦法也不要輕易否定;不要把時間花在解決不了的問題上,轉移注意力;不要企圖一下子解決很多問題,一次隻對付一個問題,能夠辦理的事情馬上就辦;致力於改變自己,而不是改變別人。
3.轉變態度,減輕負擔。
壓力既來自外部,也來自內部。就我們每個人而言,壓力取決於我們觀察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說,我們的態度。我們的態度很多都源於童年時代。其中當然有一些是從權威形象那裏學來的,特別是從父母或長輩以及老師那裏;其餘則是從我們自身的生活經曆衍生而來的,例如:童年時代與一個競爭性很強的哥哥或姐姐一同長大。這樣的早期經曆很可能決定著我們在人生的發展當中具有較強的追求歡樂或好勝的欲望。這些不同的欲望和本能要求,對我們產生不同的壓力。相信生活的成功是以事業成功為衡量標準的人必然對失業的壓力感受最強烈。而自小就相信應該將主要精力奉獻給孩子的婦女,必然對家庭與事業矛盾所產生的壓力感受最深。這些態度就其本身而言並無所謂對錯,但它們卻能產生或多或少的不良影響。任何類型的不良態度都會給你帶來困難,增加你的心理負擔,而良好的態度能夠為你減輕壓力。因此有必要對你的態度作一次檢驗,看看能不能換一種比較能減少壓力的態度。
下麵我們再列舉一些容易引起壓力的態度:我必須把這件事完成;我不應該求人幫助;這件事非常重要,我必須幹好;別人應付壓力的能力都比我強;我一點辦法都沒有;我快要累垮了;我不能讓別人看出我的心情。
下麵介紹的是一些較好的替代態度:我並不是超人,而是個普通的人,我在允許的時間內盡量去做就好。人人都需要他人的幫助,我也很樂於幫助他人。這件事再過一段時間就不算回事了。當我臨死時,我不希望說:“我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辦公室了。”我隻能盡力而為。每個人都會受到壓力的影響,並不是隻有我一個人。試試看,先從比較小的問題開始做起。我需要休息,那就休息一下吧。找人談談自己的心情,對我一點損失都沒有。隻要改變看問題的角度,是不是已經感到輕鬆多了。
4.重視你的健康,打下一個好基礎。
壓力感是一個危險的信號,警告你已經快接近你能力的極限了。壓力不僅對你的身體健康有害,而且會降低你的工作效率,影響你的人際關係。危險在於當你處於壓力之下時,你往往會忽視身體健康和人際關係。這樣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因為健康狀況下降和人際關係惡化反過來又會使你的壓力增加。因此重要的是不僅要把注意力直接放在壓力上,還要關照你的健康狀況和人際關係、膳食與鍛煉休息。
5.學會尋求幫助,改善人際關係,加強心理溝通。
廣交益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的穩定的社會支持係統。知心朋友多、能夠與人深刻討論感受的人,可以更好地麵對壓力。
6.調整心態,學習快樂,練習快樂,培養快樂。
現代心理學認為,快樂作為一種情緒,也是人的行為之一,正如彈琴與跳舞是人的行為一樣。經過練習,琴師用不著思考與決定,就可以習慣地按動琴鍵,彈出悅耳的樂曲;經過練習,人們用不著思考與決定,就可以自然地跳出動人的舞姿。同樣道理,人們經過練習,也完全可以培養出快樂的習慣。
《個性的改造——心理控製學》的作者麥克斯維爾·梅爾茲在這本書中寫道:“快樂或隨時保持人的思想愉悅的觀念,能夠在漫不經心的練習中巧妙地、係統地培養出來。”其詳細地介紹了培養快樂習慣的練習方法。首先要有意識下決心在三周內形成一個新習慣,並從改變原來某些簡單動作切實做起,如你早晨下床穿鞋原來是先穿左腳,那麼這三周決心改為先穿右腳,以這種簡單的方式來提醒自己,在這一整天都要改變原有的不良情緒反應,代之以快樂的感覺與反應;在人際交往中要友善些,盡可能從好的角度來解釋對方的行為,以作出快樂的應答;每天至少微笑三次;無論發生什麼樣的情況,要盡可能冷靜並保持理智,保持精神愉快;對自己的過失堅決改正而絕不悔恨與自憐,不讓自己的觀念給事實蒙上一層悲觀或消極的色彩。如此認真練習三周,肯定會有明顯的成效。
我國人民有寓樂於日常生活之中的習俗,樂於工作,樂於生活,樂此不疲,這也可以稱之為養成快樂習慣的方法。清代畫家高桐軒從日常生活而言,總結有“十樂”:耕耘之樂、把帚之樂、教子之樂、知足之樂、安居之樂、暢談之樂、漫步之樂、沐浴之樂、高臥之樂、曝背之樂。《中國心理衛生學》一書的作者馬有度總結了業餘文體活動的“怡情十樂”:琴瑟樂、弈棋樂、書畫樂、集郵樂、養花樂、烹調樂、釣魚樂、旅遊樂、運動樂、散步樂。這“十樂”不但能夠豐富和美化生活,更能提高人們的生活情趣,使之免受不良刺激的侵擾,或者用來盡快排解已經產生的不良情緒,保持經常的快樂。
人生誰也不能時時如意,事事如意,如能在這坎坷的道路上鍛煉自己的情誌,養成快樂的習慣,就能經受住更大的挫折,化解更多的壓力,正視與迎接未來。
怎樣擺脫憂鬱?
長期憂鬱會使人身心俱損,使人無法正常地工作、學習和生活。我們一定要想辦法避免陷入憂鬱或從已有的憂鬱狀態中解脫出來。
開創了空氣調節器製造業的卡瑞爾先生是一個很聰明的工程師,年輕時曾經遭遇到一次很大的失敗。這次失敗令他很吃驚,用他的話說,就好像有人在他頭上重重地打了一拳,胃和整個肚子都痛起來。那一段時間,他陷入了極度的憂鬱之中,夜夜都無法安睡。
憂鬱是人們常見的情緒困擾之一,是一種感到無力應付外界壓力而產生的消極情緒,常常伴有自卑、羞愧、厭惡、痛苦等情緒體驗。人在進入青春期以後,開始或多或少地意識到自己的社會義務並逐漸形成自我價值的觀念。一旦遭遇挫折或打擊,往往不能正確地去認識和對待,會產生憂慮不安,進而導致憂鬱症的發生。憂鬱就像其他情緒反應一樣,人人都曾體驗過。對大多數人而言,憂鬱隻是偶爾出現,曆時很短,時過境遷,很快便會消失。但對有些人來說,則會經常地、迅速地陷入憂鬱的狀態而無法自拔。
一般而言,性格是導致憂鬱的主要原因,有些人總習慣用悲觀、消極、絕望的觀點看問題,不自覺地具有自卑心理,常常用一個憂鬱的假設支配著自己的思想,認為自己處處不如別人,例如當看見別人取得某種成功時,就會想“人家有本事,我不能跟人家比”。如果自己遇到挫折,不去從根本上找原因,而是想“我的運氣本來就不好”。如果自己無意中有了過失,其實別人並沒有計較,或者早已忘掉了,自己也還會憂心忡忡,擔心別人對自己有看法、有成見。
他們過分注意別人的臉色,以至更加束手無策,不敢行事,或者自暴自棄,不能有所進取。做事時常常缺乏自信,對失敗隻認為“早知道結果會是這樣”。對事物隻抓住它的消極部分,並牢牢記住。把發生的一切不順心的事,包括別人所幹的事,都歸諸自己,即使外出,正巧天氣不好,也會自認倒黴。再有就是生活中的一些事件、挫折也會導致憂鬱,比如患了重病、頑疾,家庭出現了大的糾紛,工作、事業遭到了重大失敗等等。
陷入憂鬱狀態的重要表現是:情緒低落,鬱鬱寡歡,思維遲緩,興趣喪失,悶悶不樂,缺乏活力,反應遲鈍。他們對生活缺乏信心,體驗不到生活的快樂,做什麼事情都是沒精打采,不願與人交往,並伴有食欲不振、失眠等症狀,看上去疲憊倦怠、表情冷漠、麵色灰暗,仿佛陷入了痛苦的深淵而無法自拔。
長期憂鬱會使人身心俱損,使人無法正常地工作、學習和生活。要想避免陷入憂鬱或從已有的憂鬱狀態中解脫出來,可以參考下麵所介紹的一些方法。
1.客觀評價自己和他人。不妄自尊大,更不妄自菲薄,看清自己的長處,自尊,增強自信。不盲目地把自己同別人進行比較,不管別人是否比你得到更多的好處,你都不要在意,自己的感覺才是最重要的。常以積極健康的心態鼓勵自己從中體驗到更多的成功和快樂。
2.讓目標合理起來。有位因車禍而致殘的年輕人問心理學家:“你認為我還有前途嗎?”心理學家回答道:“如果你想當個跳高運動員的話,那是沒有前途了;如果你想做個有作為的人的話,那就還大有前途。”就這位不幸的年輕人而言,他合理的生活目標,已經在意外中突然發生了改變。如果他以當運動員為生活目標的話,那他一定會非常憂慮,因為他再也不能像正常人那樣運動了。因此對這樣的人而言,重新建立合理的生活目標,找一個適合自己而又喜歡的工作,會增加對自身能力的信心,會因看到希望和前途而重新振作起來。
3.要看到事物的光明麵。不把事物看成非白即黑,遇到不愉快的事,要從好處和積極方麵著想,以微笑麵對痛苦,以樂觀戰勝困難。
4.擴大人際交往。不要拘泥於自我這個小天地裏,應該置身於集體之中,多與人溝通,多交朋友,尤其應多和精力充沛、充滿活力的人相處。這些洋溢著生命活力的人會使你更多地感受到事物的光明和美好。
5.使生活有規律。按時起床、按時就寢、按時學習、按時鍛煉等等有規律的活動會簡化你的生活,使你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別的事情當中去。而多完成一件事,就會使人多一份成就感和價值感。
6.學會宣泄。要善於向知心朋友、家人傾訴自己不愉快的事。當處於極其悲哀的痛苦之中時,要學會哭泣。另外,多參加文體活動、寫日記、寫不寄出的信等等,都可以幫助消除心理緊張,避免過度憂鬱。
桑德斯先生說,他十幾歲的時候,成天愁眉苦臉,為一些事情而憂慮。有一天,他和同學們都坐在實驗室裏,他的老師保羅·布蘭德威爾博士把一瓶牛奶放在桌邊上,然後突然站起來,一掌將那瓶牛奶打碎在水槽裏,一麵大聲叫道:“不要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然後叫所有學生都到水槽邊去,好好地看著那瓶打碎的牛奶。“好好地看一看,”他告訴我們,“因為我要你們這一輩子都記住這一課,這瓶牛奶已經沒有了——你們可以看到流光了,無論你們怎麼著急,怎麼抱怨,都沒有辦法再救回一滴。隻要先用一點思想,先加以預防,那瓶牛奶就可以保住。可是現在已經太遲了——我們現在所能做到的,隻是把它忘掉,丟開這件事情,隻注意下一件事。”
從此,桑德斯牢牢記住了“不要為打翻了的牛奶而哭泣”,擺脫了憂鬱的困擾。
如何喚醒心中的激情?
童心喚醒訓練,就是鼓勵人們努力去回顧自己童年時曾有過的美好理想,喚醒自己那些已經淡化或泯滅了的童年的追求,以兒童的心態重新審視許多問題,從而放鬆心情,重新煥發對生活的熱情。
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曆過童年。在童年裏我們都有數不清的美好理想,也都有著實現這些理想的信心和激情。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心中的這些理想都漸漸淡漠了,變得庸庸碌碌,不再有曾經的向往與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