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美洲的古代印第安人栽培的農作物,對現代世界糧食供應的構成,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考古發掘科學地證明,墨西哥和秘魯是玉米的故鄉。1978年5月,秘魯國立農業大學宣布,秘魯已有4000年以上的玉米種植史。而當地《紀事報》1979年12月16日詳盡報道了一座被發掘的玉米倉庫。考古學家們在沿海城市瓦爾梅近郊發現了這座糧倉,據考證是4700年前儲藏玉米用的。整個倉庫由46個石砌的大型儲藏室組成,裏麵仍存儲著三個品種的玉米。這一發現進一步證明,古代秘魯是完全獨立地培植玉米的中心之一。玉米的培植奠定了印第安文明的基礎,就世界範圍來看具有重大意義。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一書中評價:由栽培而來的澱粉性食物的獲得,是人類經驗上最偉大的事跡之一。因此,印第安人的遠古文化被形象地喻為“玉米文明”。印加人繼而培育了甘薯、樹薯和花生,他們栽培了大約40多種農作物,比如根莖類的芋、珍珠樹、番薯、木薯、馬鈴薯,瓜果類的南瓜、木瓜、番茄、花生、可可、菠蘿、草莓、辣椒,還有玉米、濱黎稻、粟、胭脂、龍舌蘭等植物,這些植物都是當時其他大陸所沒有的。古代印第安人年複一年,從野生植物中篩選和培育出良種,對世界農業的發展作了重大貢獻。
無與倫比的手工技藝
如果說農業文化是印加村社社員的創造,那麼以手工工藝技術為主的科學技術便是奴隸、奴仆、雜工和手工業者的功勞。印加帝國的世襲奴隸稱為“雅納科納”,雅納科納在奇查亞語裏是“服役、服務”的意思。相傳起源於印加王對某個地區反叛部落的懲罰。一次,幾千名反抗印加統治的起義者及其同情者在起義失敗後,被強製趕到雅納科納城準備處死,由於印加王後為其求情而改為服勞役。這些人因該城城名而被稱為雅納科納,成為終身奴隸,為主人所有,完全受主人支配,沒有任何自由。據記載,印加人的孩子長到十幾歲時,有的也被抽去當雅納科納,被送到礦場或印加王室和貴族的官邸服役。還有的被選作工匠、珠寶匠、雕刻匠和建築師,但無論怎樣,他們完全喪失了人身自由。印加少女也有一部分被選去充當印加王和貴族的婢妾,或去當“神女”。神女稱為“太陽之處女”,受到祭司的支配,甚至作為祭神的犧牲品。奴隸及手工藝人不僅繼承了古代安第斯山區人民的建築、冶金、紡織及製陶方麵的傳統生產,而且在手工技術上有發展和創新,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每年夏天,大批雅納科納被驅趕到深山中開采礦石,主要有銅、錫、銀、鉛等,當時還不知道冶鐵。
印加人的冶金工藝技術,一方麵受安第斯山區傳統金屬加工技藝的影響,進行黃金加工;另一方麵受到被征服地區,尤其是北部沿海地區奇穆工藝的影響,進行青銅合金加工。據曆史文獻記載,印加國王曾把奇穆的冶金工匠遷到庫斯科來發展冶金業。加工技藝的多樣化和澆鑄技術的完善化是印加冶金技術發展的主要表現。他們懂得用鍛造、衝壓和鑲嵌工藝來主要製作金銀器皿、斧、鐮、棍、針和半圓形刀等工具。澆鑄技術的高超堪稱一絕,他們先用泥沙製成模型,在上麵塗上一層蠟,蠟模經過仔細加工後,再附上一層新的泥沙,將熔化了的金屬注入模型上事先留下的小孔內,蠟層熔化後,從下麵的孔流出,原來蠟層的位置就被金屬所占據。冷卻後,把泥沙模型打碎,金屬鑄件便成型了。成型蠟模澆鑄法主要用於銅和青銅以及黃金物件的製作。有一件印加貴族的金像重達1.37磅,就是用蠟模澆鑄法製成的。他們除了能鑄出身上的衣飾外,尤其突出男性肌肉和性器官,表現一種威武有力的形象。冶金技術的發展直接刺激了裝飾藝術的發展,庫斯科太陽神廟的太陽神金像和各種金銀裝飾品,顯示出印加人在裝飾藝術方麵的突出成就,其技巧已接近歐洲的“文藝複興時代”的作品。據考古發掘的材料顯示,在一個貴族的墓葬中,往往藏有幾十磅到幾百磅用金銀製作的各種精美的裝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