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譽世界的玉米文化
印加文明是南美洲文明的集大成者,不僅有發達的農藝,而且在建築、道路、冶金、紡織、製陶、醫學、天文曆法等方麵都取得了偉大成就,對南美近代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印加農業文明的發展條件十分艱難。從今天秘魯沿海中部安第斯山麓延伸到智利北部,主要是沙漠,氣候炎熱幹燥,隻有一些河穀地帶適宜農作物生長。發展農業主要是在安第斯山脈的各個穀地,特別是庫斯科穀地。安第斯山的山穀深而狹窄,山坡較陡,土層貧瘠,一到雨季,山水順坡而下衝刷土層,水土流失嚴重,旱季則幹旱缺水,因而興修水利工程是發展農業的關鍵所在。在印加帝國之前約1000年,安第斯山區就已經擁有較先進的水利建設,人們開鑿了大小水渠,引水灌溉修築梯田。到帝國時期形成一套周密龐大的灌溉係統。水渠由石塊鋪成,修建有石水閘用以控製水流量。引水道沿山坡蜿蜒伸展,有的水渠長達近百千米,將水引至缺水的山穀。這些古代的水渠,有許多至今仍在發揮其灌溉功能。同時,渠水攜帶的淤泥,還可以肥沃土田。
農業技術方麵,印加人繼承了前人修築梯田的傳統。人們在小山丘和山坡上用石塊建造堅固的擋土牆,在牆後鋪墊石塊作為田床。然後從山穀下取來泥土,倒在田床上,先用普通土壤,再用肥沃土壤作表層。這樣造成一塊塊狹長、平坦而又肥沃的土地,配合灌溉係統一年可栽種2~3季作物,獲得較高的產量。這些梯田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擴大了耕種麵積,不能不說是印加文明在世界農業史上的傑作。他們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有的梯田甚至隻夠栽種2~3行玉米。印加人為擴大生產麵積,付出了艱苦的努力。這種被稱為“安丹”的梯田,有許多至今完好如初,仍在發揮其作用。
他們用以耕作的農具非常簡單、落後,主要是銅製的鋤頭和附有鐙的銅鏟。沒有耕畜,完全用雙手使用一種“塔克利亞”的木撅來翻地。這種工具在一根長約1.8米的木棍上裝一個青銅金屬或硬木彎曲的尖頭,在尖頭以上約30厘米處,與木棍成直角裝一橫突作為踏腳裝置。翻地時用腳踩著它,將尖頭插入地裏,旋轉一下拔出來,就可以深翻耕地。婦女使用名叫“馬卡納”的錘子和“拉烏卡納”的鋤頭。“馬卡納”是在一根粗木棒上裝上平滑的石頭,用來碎土;“拉烏卡納”是在一個很像鑿子或切削刀形狀的青銅寬板上安裝一根硬木的短把,與其說是鋤,毋寧說更像手斧,用於掘孔、培土等。此外,還有青銅齒鐮和鏈枷。
印加人還使用高效的有機肥料——海鳥糞。在秘魯、智利的沿海地帶有一些無人居住的小島,島上海鳥常年棲息和繁殖。積累下的鳥糞堆,遠遠望去,酷似一座座小山峰。鳥糞是一種肥力很盛的自然肥,含有大量的有機質,如氮、磷、鉀等,為此,印加人十分注意保護鳥類。在海鳥繁殖的季節,禁止人們到島上去,以防海鳥受驚飛走,違者要受到懲處。無論什麼時候,在島上或其他地方殺死海鳥者均被處死。按照印加國王的命令,每個島上的鳥糞都有劃定的使用地區,如果島很大,就由幾個地區共同分享。每個劃定區域都樹立有標記,禁止他人盜肥。在劃定區內對鳥糞再作更細的分配,鳥糞的份額由村社按每個村民的土地數額來配給,如果有的村民侵占了別人的一份,如同犯下偷竊之罪,會遭殺身之禍。不過印加人一般都會自覺遵守有關規定。此外,人畜糞便也是印加人所使用的肥料。他們平時很注意積肥,並將其曬幹打成粉末,在播種季節下到地裏用作底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