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田園牧歌(1)(1 / 3)

1962年,美國的大小書店、書攤上擺出一本新書《寂靜的春天》,在全美社會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寂靜的春天》是一本環境科普讀物。它以詳實的資料和優美的文筆,揭露了美國農業、商業界為追逐利潤和產量而濫用農藥的事實,披露了濫用農藥對整個生物界包括對人類自身帶來的嚴重危害。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傑出的女生態學家萊切爾·卡遜博士。她在書中作了這樣的描述:"這是一個沒有聲音的春天。這兒的清晨曾經蕩漾著烏鴉、鷳鳥、鴿子、鷦鷯的合唱以及其他鳥鳴的聲浪。而現在,一切聲音都沒有了。隻有一片寂靜覆蓋著田野、樹林和沼地。"該書問世後,人們才猛然警醒--農藥汙染所造成的生態危機證明了我們人類已進入一個全麵被毒化了的環境!卡遜博士從環境汙染的新角度向人們敲響了警鍾,人類頭一次真正從整個地球生態係統的危機中意識到自身的安危。那麼,我國農業發展與環境狀況如何呢?

農業是立國之本

由於人口壓力和長期強調"以糧為綱",導致我國農業結構較為單一。雖然這十多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發展,我國農業結構的調整已取得不少成績,但從總體上來說仍然偏重於以糧食生產為主的種植業,畜牧業、漁業和林果業都相對薄弱,這既不能充分發揮人力、物力資源潛力,又難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農村經濟發展,出現了糧食增產不增收現象。

在市場經濟中,農業結構單一明顯製約,工農業之間差距有繼續加大趨勢,農民收入出現負增長,無力增加農業基礎建設投入。農業結構單一,也使自然資源的多樣性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生態環境惡化,加劇了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土地退化過程,使局部地區陷於貧困之中。

調整農業結構,優化資源和生產要素的目標是:在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前提下,按照因地製宜和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的原則,積極穩妥地調整農業結構,形成結構合理的農林牧副漁全麵發展的大農業格局,使各業之間相互支持,互相依存,相得益彰。

為了達到以上目標,將加強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人力資源開發工作,鞏固與完善原有農林牧漁業管理技術服務係統,建立農副業生產和市場指導體係。研究製定有利於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產業政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對於建立發展新的產業在產品價格、信貸、基本建設投資方麵給予支持。根據不同地域和自然資源組合特點,發展多種類型的可持續農業。在西北、西南、東北等地區開展大麵積的農業生態工程建設。

農業需要投入實現2000年農業發展目標,需要相應地增加物質、能源和資金投入,增加農業基礎設施,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

十幾年來,農業基礎設施逐步有所改善:農村生產性固定資產由1957年的155億元提高到1990年的3886億元;灌溉麵積已發展到占農田總麵積的50%,農田防護林設施有很大發展,但農田的自然生態環境條件仍然較差,基礎設施建設仍很薄弱,成為製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全國中低產農田麵積比例仍占79%;在灌溉麵積中,由於配套設施不足,影響灌溉效率的發揮;大部分農田還處於畜力耕種和手工操作狀態;至於農村第二、第三產業發展所需要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條件則更差。

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後注意加強農村能源建設,特別在推廣省柴灶、發展沼氣利用工程、營造薪炭林、建設農村小水電、推廣風力機械和風力發電等方麵取得一定進展。但是目前農村電力和化石能源供應能力極低,甚至有20%左右貧困農村和一部分牧區做飯取暖的薪柴不足,嚴重的地方每年缺柴達到六個月以上。這些貧困地區因能源不足,加重了植被破壞和土地侵蝕問題,形成惡性循環。因此,進一步發展農村能源建設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方向。

提高農業投入和農業綜合生產力的目標是:2000年,化肥生產總量達到1.5億噸,農業灌溉麵積達到5330萬公頃,農業機械總動力420萬千瓦,農村用電量900億千瓦時。同時,改善化肥、農藥品種,減少對環境的汙染和對人體的危害,提高各項投入物的利用效率。加強防護林體係和農田基本建設,改良退化土地,改善農村能源供應,增加農業生產抗災能力。

為了達到以上目標,將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統一規劃和領導,加強不同行業間協調;增加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和基礎設施運轉與維修的投資。繼續抓好以"三北"防護林為主的五大防護林體係的建設,並實行全民義務植樹種草製度。改良退化土地,改造漬澇、旱薄、鹽堿等中低產田。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和配套工程建設,擴大灌溉麵積,發展節水技術,提高灌溉效率。加強農村飲水和衛生設施建設,逐步解決少數貧困地區人畜飲水困難問題。擴大化肥生產能力,加快發展複合肥料和長效肥料,調整化肥品種結構,研製新品種化肥,改善化肥使用方法,同時提倡使用農家肥,減少肥料對環境的汙染。控製農藥、高殘留化學膜的使用,推廣應用低殘留、高效、低毒農藥和無殘留化學膜。推廣農村耕作機械、農產品和飼料初級加工機械,注重農產品轉化及加工能力的培育,提供設備、資金、人員培訓方麵的支持。增加農村能源開發利用的投入,加強農村能源建設研究,開展縣級農村能源綜合建設試點。大力發展薪炭林,推廣省柴節煤灶,特別加強沼氣、地熱、太陽能、風力發電、小水電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增加農村能源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