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環境科技與環保產業(4)(2 / 3)

專家評審方法成功與否在於是否充分地運用了專家的實踐經驗、專家的個人認識、專家的專長以及專家作出判斷時的考慮。目前,仍存在著專家的專長與項目的內容不符,專家的責任心不夠等問題。

在評審中還可看到,由於每一申報項目依托於特定的單位,所以不同的單位申報同一技術便使篩選實際上是同一類技術選優,而不是一類技術的評價和篩選;況且一些水平優異的技術可能不申報,使評選不能評出"最佳"。

技術資料的翔實與否,影響著技術評審的準確性,而申報單位往往出於技術專利保密的目的,不願提供太多的技術資料,這影響著評審結果。無論是申報材料或是專家評審時,缺乏可靠的技術經濟分析。

3.推廣做法:歸納起來,目前在推廣方麵做的工作有:①對經過評審的環保技術授予環保最佳實用技術或環保實用技術、適用技術等稱號;②以政府主管部門的名義組織推廣會、技貿洽談會、新聞發布會等活動,組織汙染治理廠家和技術依托單位見麵;③出版各種技術手冊,宣傳實用技術;④在環境管理的過程中指導性地,而不是指令性地向治理單位介紹技術,供治理單位參考。同時,有些地方建立了某些技術的示範工程,以指導本地區推廣工作。

分析:以上采取的措施都是指導性的、信息服務性的。

在推廣過程中,注意到:

(1)對於技術的一般性評審,隻能作為技術發展的一般性結論,而不能作為技術應用的可靠依據。涉及到在具體工程上的應用,還應做進一步的分析,決定技術在實際工程上的應用,本質上是一個經濟問題,所以,為證明技術的先進性,在一些地區,建立示範工程是必要的。

(2)當前環保部門缺乏強有力的措施來推廣新技術。環保部門有責任推動技術進步,但這種推動並不表現在對某些技術應用在具體工程上負有責任,國家科委采用資金投入的方式推動技術推廣,是采用一種經濟手段,對於環保部門,采取這種方式似乎很難。

(3)長期以來,明確了環保部門是執法部門,對於企業,判斷其是否執行環保法,最後落實到企業是否達到排放標準,所以隻要企業達到排放標準,它采用何種技術是不應幹涉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技術推廣是指導性的,不存在著指令性的,除非是對指令淘汰的技術項目。

強化探討1.最佳環保實用技術的推廣要和環境保護整體戰略相結合--向廣度發展我國最佳實用技術的推廣工作,幾年來雖然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是若有突破,必須和環境保護整體發展戰略相結合,向廣度發展。

(1)與環境標準相結合推選"達標技術"美國製定環境標準的具體做法是:對工業部門汙染源進行調查,了解處理技術的工藝流程、設備情況、處理效果、投資情況等;對各工業部門排汙情況進行分類;根據分類情況,提出汙染控製流程、經濟分析並進行評價。

美國環保局根據調查結果,作為製定排放標準的依據,用兩種技術BPT(最佳實用控製技術)和BAT(最佳經濟可行技術)供用戶選擇。

美國的經驗說明最佳實用技術的推廣是和環境標準密切配合的。

建議:我國目前情況是,最佳實用技術和環境標準脫鉤,能達到標準的技術不一定是最佳,而最佳實用技術不一定達標,例如含酚廢水處理技術是最佳實用技術,技術本身有獨到之處,但不能達標。

從長遠來看,我國推行最佳實用技術達標應做為一個基本條件。從目前來看,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在現有實用技術的基礎上,通過評價、篩選達標技術,供有關企業選用是非常必要的。

推行"達標技術"和環境標準要緊密結合,這項工作可由標準處具體實施。

(2)與"清潔生產"結合,推行清潔技術(潔淨技術)推行"清潔生產",實行全過程控製,這是解決環境汙染的根本途徑。

最佳實用技術的推廣,必須和清潔生產技術相結合。

清潔生產技術(國外又稱潔淨技術)是指,應是能夠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並有效地防止汙染物和其他廢物產生的工藝和技術。

英國推行清潔生產技術采取如下措施:

提高公眾對"清潔生產"在解決環境問題中作用的認識,提高全社會對發展和使用潔淨技術的自覺性;健全技術轉讓機製,促進潔淨技術推廣;製定相應法規,同時采用經濟手段;積極研究、開發、推廣清潔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