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環境科技與環保產業(4)(1 / 3)

當前隨著現代經濟和科技的飛速發展,特別是由環境保護引發的全球第二次工業革命已經開始,高效率、高效益、低汙染、低能耗的技術、工藝和產品正在發展。在這種形勢下,盡快推行技工貿一體化是加快環保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速度、跟上時代步伐的重要抉擇。逐步實現科技經濟一體化。

國家環保局應倡導和扶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中企業及有關部門建立多種形式生產聯合體。例如,美國的MK公司,既有科研,也有生產,也能承擔設計與施工,美國一些大的環境工程項目都是MK公司承擔的。

第四層次--形成轉化的良性循環機製科技與經濟脫節,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全國約為30%,環保約為20%),是我國科技體製改革要逐步解決而至今尚未解決的重大難題。

科技成果轉化率低,要解決這個問題不單是成果管理,而是涉及到整個環境保護發展戰略和環境科技發展規劃,是環保事業發展中的一件大事。

形成環保科技成果良性循環機製。圍繞重大環境問題(例如脫硫技術、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技術等)組織進行攻關。但攻關後仍有一些問題要解決,如脫硫技術的經濟效益問題,廢渣處理問題仍要研究,有些要進行二次開發,有些問題仍需改進。要逐步形成研究、開發、設計、設備加工、安裝、生產、國內外銷售、服務一條龍良性循環機製,全部過程要形成高效協作的整體。

科研要走在前麵,要為環境管理、汙染治理技術、區域及全球環境問題提供技術支持。要逐步把科學技術產品形成係列化和產業化。

國家環境保護局要指導科技單位製定與環保總體發展戰略相應的科技規劃,為基層做好服務工作。要掌握成果、技術、人才、管理等方麵的技術優勢,製定促進科技進步的各項政策,組織協調跨部門、跨行業的橫向協作,促進環保科技成果的產業化。

關於幾個層次的工作可同時、分開、交叉進行。

環保成果推廣的主要內容環保科技成果的推廣不能"報什麼,推什麼",完全處於被動位置。環保科技成果的推廣要結合中國環境實際情況,提出推廣項目的內容,引導科研單位、工礦企業去開發。

最近幾年初步推廣項目應是:脫硫技術;高濃度有機廢水治理技術;重金屬廢水處理技術;氟利昂代用品技術;減少溫室氣體的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節能技術……關於這些項目仍要有詳細的安排。根據不同時期的情況,先行報道國內外環保技術的對比,對這些成果予以導向,製定"指南"。

最佳實用技術推廣模式的探討

當前我國環境汙染比一般人想象要嚴峻得多,環境問題已成為我國持續發展的重大障礙。

環境問題與社會問題,特別是人口問題、科學技術、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許多環境問題是在人口急劇增長,經濟迅速發展的情況下產生的。

環境問題的產生影響著社會的穩定,而環境問題的解決又受到科學技術、經濟水平的製約。環境問題是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環境問題的解決就必須依靠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

1991年,我國開始推行環境保護最佳實用技術,到目前為止我國已列入最佳環保實用技術的共有148項,不但改善了環境還產生直接經濟效益4.3億元,但是,在推選環保最佳實用技術過程中,由於工作不斷深入,發現推廣本身存在一些問題,就是宏觀環保科技成果推廣思路也需要調整。

現狀分析1.申報與篩選做法:根據國家局的發文,由各技術依托單位申報,各省市環保部門推薦分析。

由於發文渠道麵向環保部門,而不是技術單位,大部分技術單位不知道評選"最佳實用技術"這事;即使知道了,由於意識到申報後沒有商業利益,故一些技術單位不會前來申報。

這樣,形成了申報什麼樣的技術,就評什麼樣的技術的局麵,不能麵向環境管理和汙染治理的需求,組織技術項目。

2.評審做法:目前采取預選、預審、行業部門協調、現場考察、終審等五個環節,其中,預選是審查申請材料是否齊全,是否能夠申報。預審是對項目進行預審查,初步確定入選項目,並分出A、B類項目;行業部門協調是聽取主管行業的環保管理部門對入選項目,特別是A類項目的意見;現場考察是對A類項目的典型工程進行實地評估,在終審時,采用了定性和定量評審方法。

分析:全部五個環節,均采用了專家評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