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剛剛出現的"單軌發展先進技術的主張似乎是有道理的,主要是因為"誰的時代已經到來"這種無法預料的科學認識的出現往往確定技術變革的方向。但是,科學不是、也從來不是一個完全自主的隻由其內部邏輯確定方向的進程。正如未來學家約瑟夫·科茨所指出的那樣,正是由於有了既有實際利害關係又有財務投資的人,熱力學研究才成為可能。正是由於得到軍方的直接或間接支持,航空航天、微電子、激光和許多其他領域的研究才得以維持下來。所以我們需要十分謹慎,切勿造成一種自主的神話,這種神話會使我們看不清科學和以科學為基礎的技術在多大程度上是被社會選擇所左右的。
1.選擇有利於保護環境的先進技術由環境價值決定的和以現代科學的全部潛力為依靠的技術,最終將與隻是單純由經濟價值準則指導的技術完全不同,但是它將仍然是一種先進技術。這是某些環境保護主義者的看法的重大改革,但是這種改革隻是剛剛發生。
世界資源研究所所長詹姆斯·G·斯佩思說:"我們必須拋棄20世紀的技術,迅速采用本世紀的技術。我們在環境方麵的宿敵--現代技術--應該成為我們的朋友……隻有技術能救我們。但是經濟的發展有它自己的必然規律性,早晚都會發生。關鍵的問題是:采用哪些技術?從對地球環境的基本重要性來說,隻有人口爆炸問題才能比得上這個問題。"2.有利於保護環境的先進技術的特點有利於環保的先進技術將會模仿自然本身的特點。首先,它是能持續下去的。它將能夠滿足目前的需要而又不損害今後世世代代的希望,而且它還能夠被所有的人永久使用而不會造成資源枯竭或在環境方麵造成無法承受的後果。
第二個特點是它將是以安全的、用之不竭的能源供應為基礎的。正如大自然通過"發明"光合作用滿足它對能的需求一樣,我們正在尋求捕捉和利用豐富的太陽光能的更加有效的方法。聚變是另一種可能的"取之不盡的"能源,如果我們能使這種能源足夠安全和便宜的話。裂變作為一種傳統技術,正在作出貢獻,但是由於它所帶來的種種問題(如核武器擴散、發生事故和造成破壞的危險以及廢料處理等),如果以這種技術作為文明的基礎,那將是很成問題的。
第三個特點是高效利用能源和其他資源。當我們把生產和使用能源在環境方麵付出的代價納入能源價格時,從經濟上講,提高已有能源的利用效率同開發任何一種新能源的成本相比都是有吸引力的。提高效率會減少能源和材料方麵的成本,而且還會從根本上減少環境問題。效率較高的生產程序使用的水和汙染的水較少;用的木材少使留下來繼續生長的樹木就增多;能耗少會減少酸雨和減輕溫室效應使天氣變暖的程度等等。
第四個特點是高效率地回收利用廢舊物資和使用副產品。除了使能源和材料消耗達到最佳利用效果和把產生的廢料減少到最小限度之外,我們將始終把每一個生產程序的廢品作為另一個生產程序的原材料。材料是永遠不會被用得真正枯竭的,因為"工業生態係統"也像自然生態係統一樣,隻會保持物質儲存的不斷循環,從一種形式到另一種形式。再生資源將在持續生產的基礎上得到精心管理,這樣就永遠不會枯竭。汙染將被視為一種設計上的缺陷,即未能利用某種可能是有用的資源。
第五個特點是它將越來越智能化。正像我們這個生物圈越來越朝著智能化生命形式進化一樣,我們的工具也正在向不斷提高信息處理能力的方向演變。由於有了微小的集成電路芯片,人工智能正在越來越多地被植入這些工具中。
我們正走向這樣一種未來:從小汽車的燃料消耗到工業程序控製的每一件事,都將通過人工智能而達到最佳狀態。"智能"材料將適應內部和外部條件而改變其性能。
最後一個特點是它將越來越充滿活力。生態學家約翰·托德描繪了生態工程學的一個新領域和一個新的技術範疇--"活的機器"的出現。活的機器由許多種類型的有機體和先進的結構材料組成,經過設計可以在社會上發揮許多極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食品和燃料生產、廢料處理和水的淨化。活的機器模仿大自然本身使用的設計原則,並顯示出活係統的特點,如自行修理、自行設計,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
3.未來的機會這種構想即使大體上有效,那麼我們采用的差不多每一種技術都將在本世紀被重新設計和改造。全新的技術形式將會出現。
技術的這種變化將受到社會各種巨大的力量的推動和牽引。它將受到環境加速惡化的推動,如溫室效應帶來的氣候變化、臭氧層變薄、森林被迅速破壞、沙漠擴大、數百萬種動植物物種消失、土壤流失、水源缺乏、有毒物質汙染以及空氣和水遭受汙染等。因環境對全球範圍的影響迅速惡化和人們對人類文明的成敗最終將處在危險之中的了解不斷加深的情況下,要求創造有利於環境的先進技術的社會和政治壓力將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