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環境問題與環境保護(5)(2 / 2)

國外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隻有真正解決了收費問題之後,我們的垃圾處理問題才能邁出重要一步。

廢舊物資的出路廢舊物資資源化管理主要包括減少廢舊物資棄置和廢舊物資回收利用兩部分。我國資源消耗高,二次資源利用率低,有相當一部分資源變為汙染物。我國每單位國民生產總值所消耗的礦物原料比發達國家高2~4倍,也高於印度、巴西;我國總的二次資源利用率隻相當於世界先進水平的1/4~1/3。大量的廢舊物資未得到回收利用。每年約有300萬噸廢鋼鐵、600萬噸廢紙未予回收利用,廢橡膠回收率僅為31%。到本世紀末,我國六大廢舊物資產生量將有明顯的增加:廢鋼鐵為4150~4300萬噸,廢有色金屬為100~120萬噸,廢舊橡膠為85~92萬噸,廢舊塑料為230~250萬噸,廢舊玻璃為1040萬噸。

化學塑料製品的回收利用是大有可為的。眾所周知,在當今社會中,化學塑料製品已滲透到工業、農業及日常生活各個領域。由於廢棄塑料在自然條件下不會腐爛,而且又會釋放出有害氣體,故而給生態環境造成了難以治理的汙染。

為了根治塑料汙染這一世界性難題,國外科學家研製出各種類型可以自行分解的自毀(或自溶)塑料,即綠色塑料。美國密茲根大學生物學家提出了"種植"可分解塑料的設想。他們用土豆和玉米為原料,植入塑料的遺傳基因,使它們能在人工控製下生長出不含有害成分的生物塑料。德國格丁根大學微生物學家最近通過對一種細菌的特定基因隔離,使植物的細胞部分生成聚酯,利用這類聚酯,可製成植物生化塑料。這種塑料在細菌作用下,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因此這種塑料垃圾可作為植物肥料而回歸大自然。日本工業技術研究院的科技人員正在用農林作物下腳料,如豆稈等製成可分解農用薄膜,不僅抗拉強度達40千克/平方厘米,而且成本有所下降。國外一些科學家正在實驗在塑料中添加澱粉類物質。這樣以澱粉為食料的細菌則吞噬之,從而使其慢慢地消失掉。

我國再生工業體係發展緩慢,科學技術比較落後,工藝技術不能適應本領域發展需求,導致廢舊物資直接利用率低。因此,加強廢舊物資資源化係統,改變現有的生產與消費方式,抑製廢棄物資大幅度增長。

廢舊物資資源化的目標是:減少廢舊物資棄置量,廢舊物資分類回收做到規範化,重新加工與深度開發合理化,製定廢舊物資資源化管理的有關法律,完善經濟政策和技術政策。

廢舊物資棄置最小量化的近期目標(到2000年)是製定約束性法規,提出發展規劃與計劃,在大宗廢舊物資產生的領域內棄置量減少20%~30%;中期目標(到2050年)

是建立完整的廢舊物資棄置監督管理體製,建立一係列法規與配套規章製度。大宗包裝材料實行循環回收利用,在全社會開展廢舊物資棄置最小量化工作,使社會廢舊物資棄置量減少80%;遠期目標(2050年以後)是實行廢舊物資棄置的全方位綜合管理。

為了實現以上目標,將加強廢舊物資資源化管理,主要有:在國家已著手製定《資源綜合利用法》的基礎上,製定並頒布《廢舊物資再生利用法》;根據廢舊物資棄置最小量化原則和廢舊物資回收利用的發展,修訂完善國家與地方政府的有關政策,製定和使用各種有效管理辦法,並形成規章;建立統一的廢舊物資棄置最小量化統計指標體係和報表製度,並逐步納入國民經濟核算指標體係;各級政府製定盡量減少廢舊物資產生的發展計劃,將其作為國民經濟發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資源節約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列為一項重大技術經濟政策,國家將資源節約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列入年度計劃和五年計劃之中,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將納入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製定和實施有關的經濟優惠措施,鼓勵廢舊物資的資源化;在大中城市,按3000戶設立一個回收網點的要求,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建成11萬個回收經營網點;逐步建立國家和地區的廢舊物資資源化信息中心,建立信息網絡和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