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環境問題與環境保護(5)(1 / 2)

放射性廢物的安全和無害化處理的目標為:製定《中國含放射性物質廢物管理的總體對策》,推動和強化放射性廢物的安全與無害化管理,達到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資源、保護環境、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建設中、低放射性廢物示範性處置場、高放射性廢物中間貯存場以及核技術應用廢物庫;建立核電站放射性廢物管理體係,實現核電站廢物處理處置設施的定型化和標準化;建立中、低放射性廢物跟蹤檢測和質量保證係統,使放射性廢物得到有效監督管理。

為了達到以上目標,將采取以下行動:

製定我國含放射性物質廢物管理的總體對策,其主要內容包括對放射性廢物現狀及趨勢進行分析,弄清放射性廢物的數量與特征;建立和完善放射性廢物的環境影響與公眾健康危害評價方法及其相應的計算機程序和數據庫;提出總體對策和具體的管理與補救措施。

製定和完善我國放射性廢物管理法規、標準和技術原則,包括製定《原子能法》、《放射性汙染防治法》;修訂《輻射防護規定》;提出配套的有關實施細則及技術標準。

破除垃圾的"圍城"我國城市垃圾糞便無害化處理率1992年為28.3%。城市人均年產生活垃圾440公斤,年增長率為8~10%,但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率不到2%。大量垃圾運到城郊裸露堆放,曆年堆存量高達六十多億噸,侵占五億多平方米土地,有兩百多個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圍之中,嚴重損害城市環境衛生,惡化住區生活條件,阻礙了城市建設發展。

另外,目前整體環衛作業的機械化程度較低,設備陳舊而不配套,故急需提高我國垃圾作業和處理處置的科學技術水平。

大力推行城市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加強城市環境衛生設施的基礎建設,到2000年,垃圾回收和綜合利用率達到4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糞便的無害化處理率達到4%~5%。

完善城市垃圾管理機製和法規體係,初步形成垃圾收集、處理產業及社會化服務。

到2010年,所有城市都要建立符合環境要求的生活垃圾填埋場或焚燒廠,使全部生活垃圾都得到處置。

為達到上述目標,將加強生活垃圾管理與法規建設,盡快製定和完善地區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辦法,逐步推行垃圾處理收費製度,沿海開放城市和風景城市近期內做到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和無害化處理,其他城市逐步實行。鼓勵單位和個人興辦城市生活垃圾清掃、運輸和無害化處理的專業化服務公司,實行社會化服務。

減少城市生活垃圾的產生,主要采取發展煤氣和天然氣供應和集中供熱,以減少因煤的直接燃燒而產生的大量煤渣垃圾;同時逐步發展淨菜進城,發展可降解塑料包裝;逐步實行垃圾袋裝和分類收集處理,鼓勵廢舊物資回收等。

因地製宜,進行城市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利用。以填埋和堆肥為主,有條件的地方發展焚燒。可堆肥的生活垃圾經高溫堆肥處理後,加工成有機肥料,並納入當地農業用肥,同時加強農業環境監測。2000年以前對部分填埋場所實行沼氣回收,對封閉的填埋場實行綠化。

製定相應的經濟優惠政策,鼓勵發展城市生活垃圾的綜合利用以及垃圾製磚、製水泥等技術。加強以公共廁所、垃圾轉運站、垃圾糞便處理場、環衛停車場和後方基地為重點的環衛設施建設,並將其納入城市建設序列,與主體工程同步規劃設計、同步建設和交付使用。

開展城市垃圾收運、處理的工程技術研究,引進、消化國外先進技術,重點開發無害化、資源化處理與利用技術及成套設備。

作為城市垃圾管理和處理處置樣板,建設一批垃圾衛生填埋、高溫堆肥、焚燒和綜合利用示範工程,實施以城市為試點的垃圾收運係統優化設計方案。

此外,"誰產生垃圾誰付費",這在歐洲發達國家中已形成一條政策。國外認為:

"人們隻有當意識到他若多產生垃圾就必須多付錢時,垃圾的減量和有效使用才能真正實現。"各國的普遍經驗表明,產生垃圾者要付錢出來,產的多所付的錢就應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