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由於人們在利用外來生物資源方麵,存在著嚴重的短視行為和功利主義,導致了一些外來物種頻頻成災。為了眼前經濟利益,人們在還未全麵了解外來物種特性的情況下,就從世界各地大肆收羅物種,種植養殖,而一旦市場情況發生變化,又隨意將引進的物種拋棄,任其自生自滅。福壽螺、非洲大蝸牛、海狸鼠、水葫蘆等大量外來物種都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引進、推廣、拋棄,最終成為危害人類的敵人。
目前,人類有所了解的物種僅占全部物種的20%,還有豐富的生物資源等待人們發現、開發。因此,趨利避害、科學合理利用外來生物資源,蘊藏著巨大的商機。
落葉與大自然循環
每逢秋天,環衛工人都特別繁忙,他們忙著把落葉掃起來,塞進垃圾車。沒有了落葉的城市看上去很整潔,但專家卻指出,這種不讓落葉歸根的做法破壞了生態平衡,不利於環境保護。
落葉層本身就是生態係統的一環。從化學的角度看,樹木的養分是從土壤中吸取的,最終這些養分以落葉的形式流失,落葉在微生物的分解下又轉化為土壤中的養分,如果將落葉掃走,土壤會因為得不到養分的補給而變得貧瘠。從物理的角度看,土壤中的固體物質、水分和空氣有一定比例,而地上的落葉有助於維持這種比例。徐教授舉例說,如果地麵上有一層落葉,這時我們在上麵倒一桶水,這桶水不會流得到處都是,而會滲透到土壤中。而如果我們在沒有落葉層的地麵上倒一桶水,水就會到處流淌,很少被土壤吸收,容易造成土壤的板結。從生物學的角度看,落葉有利於維持一種生態的平衡,因為落葉層本身就是生態係統的一環。19世紀時,德國有一個林務官,他總是嫌樹林裏的落葉看起來很髒亂,於是他命令工人把落葉和雜草像垃圾一樣清理掉,這樣一來,林子看起來整潔多了。但是從此以後,林子裏的鳥越來越少,害蟲越來越多,最終,好好的樹林被毀掉了。
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落葉層裏棲息著很多昆蟲,落葉本身也是一些分解者的食物,落葉被掃走了,這些昆蟲就無法存活,而鳥類又是以這些昆蟲為食,因此鳥的數量也減少了,毛毛蟲等害蟲則因為少了天敵而數目大增,最後大舉向樹木進攻。掃落葉徒勞無益,我們總是在誇大自己修複大自然生態平衡的能力。事實上,大自然有自己運行、修複和持續的能力。以落葉為例,葉子落了,之後又被分解到土壤中,為樹木提供養分,這本來是一個最自然最完美的過程,但我們偏要插手,非要把落葉掃走,大自然的循環被破壞了。將落葉填埋,顯然是一種浪費,因為落葉本來就不是垃圾。自然的法則,我們遵從就行了,否則既浪費人力,也破壞環境。
控製藍藻,治理滇池
近幾年來,由於滇池水質富營養化日益嚴重,藍藻的爆發成了滇池治汙麵臨的又一大問題。
據昆明市官渡區六甲鄉小河嘴村村民說,以前這個地方的水域不好,藍藻的氣味也比較大,有時會厚起來,溫度高的時候,公分石丟下去都不會落下去,魚類也沒有了。當時在這裏挖眼井水都吃不了,因為它含的有害物質太多了。而專家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滇池工作站站長、藻類學家沈銀武說,2001年藍藻爆發得非常厲害,光機械除藻2001年就收了幹藻200多噸將近300噸。
2000年開始,專家們針對滇池藍藻汙染的特點,決定采用一項綜合治理的技術,首先使用機械設備清除水麵上堆積較厚的藍藻,然後在水中放養濾食性的生物,包括鰱魚、鱅魚,河蚌,螺螄以及一些浮遊動物,利用它們吞食藻類的生物特性來減少藍藻;同時利用一些從滇池分離出來的細菌,對藍藻進行溶解;另外再通過種植水生植物吸收水中的氮、磷、鉀,讓湖水的富營養化程度降低,從而減緩藍藻的生長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