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生態係統的平衡(8)(3 / 3)

為什麼放鰱魚,因為鰱魚在大湖裏麵它不會自己繁殖的,它是要有水的流溯的時候它才會繁殖。它是完全可以人為地來控製它的數量的。因為這些魚類吞食藍藻,藍藻又有一定的毒素,但不會在魚的體內停留,因為這種魚體內有一種解除藍藻毒素的功能,所以它在魚的體內不會停留,我們檢測過這些魚的肉,魚的肝髒和魚的各個部位,都沒有發現毒素,這種魚類人類是可以食用的。

經過科研人員幾年的研究和測試,機械除藻和生物控藻結合的治理方式使試驗區的水質有了明顯的變化。在試驗區以及非試驗區采的兩瓶水樣中,可以看出試驗區的水樣藻生物量比較低,透明度比較高一些,非試驗區的就感覺藻生物量比較大,透明度比較低。

現在,這些研究成果,已經被應用到滇池治汙的實際工作當中。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副局長吳澤宇說:“這些都是我們非常寶貴的科研成果,我們把它利用好是責無旁貸的。目前我們實施的一些十五計劃的項目已經在參考和吸收他們所取得的一些成績,比如說機械除藻這方麵,現在都在一些重點的區域利用機械除藻的辦法在清除藍藻。”

除了治汙效果明顯,在“藍藻水質汙染控製技術”使用中還可以發展水產養殖業,可謂一舉兩得。從2001年開始科研人員先後在試驗水域投放了120多噸鰱魚和鱅魚的魚苗用於研究工作,如今這些隻吞食藍藻不喂任何餌料的魚類長勢十分喜人。目前漁政部門也已經開始了在滇池投放濾食性魚類除藻的試點工作。

據昆明市滇池漁政監督管理處董健平處長介紹,根據中科院武漢水生所除藻的示範區項目得出來的結論,濾食性魚類對滇池汙染治理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此外,控製農業麵源汙染的工作也被提上了日程,針對農業生產中過量施用農藥化肥的情況,有關部門已經在官渡區、西山區以及晉寧等地,開展了無耕作水稻種植技術試驗示範。昆明市滇池生態研究所利用無耕作水稻類似於天然濕地的這樣一個原理,在整個水稻的種植過程當中,不進行化肥,除草劑,殺蟲劑等的施用。利用濕地的整個複雜的生態係統,進行內部的,通過食物鏈,通過陽光,水分,空氣等等相互作用,能夠提供給水稻正常生長的營養。這樣可以在一定的區域在一定的程度上減緩農村麵源汙染對湖泊造成的負麵影響。

落葉鬆威脅大熊貓的警示

高大美麗的落葉鬆怎麼會威脅到大熊貓的生存繁衍?發生在秦嶺南麓的事實告訴人們:這可不是什麼“天方夜譚”:當地一些縣鄉近些年來盲目引進的外來樹種落葉鬆正以驚人的速度擴大地盤,導致大熊貓賴以生存的竹林日漸萎縮,長此以往,大熊貓將無處存身。

落葉鬆何以如此“歹毒”?且聽林業專家的解釋:相對於秦嶺而言,落葉鬆屬於典型的外來物種。由於它樹冠冠幅大,遮陰性強,使樹下其他植物失去光照,不能有效吸收養分和水分而逐漸滅絕。加上其自身繁殖能力較強,樹種會通過風、鳥等多種渠道迅速傳播,使周圍的生物多樣性遭到毀滅性打擊。

其實,外來物種入侵已不是什麼新聞。目前,在我國幾乎所有的生態係統——森林、農業區、水域、濕地、草地、城市居民區等,幾乎到處都可見到外來物種入侵的現象。水葫蘆、牛蛙、豚草、紫莖澤蘭、飛機草、薇甘菊、空心蓮子草、大米草,都是典型的外來入侵物種。由於這些外來物種的生長繁衍得不到有效控製,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已經給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危害。來自國家環保總局的資料顯示,現在我國大約有120多種入侵動植物,每年因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574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