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生態係統的平衡(7)(2 / 3)

外來物種為何能打敗本地物種?據專家分析,首先是外來物種在其原生地會受到其他生物的製約,這種製約是在數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非常穩固。一旦離開原生地,外來物種的生長就不再受到製約,隻要條件適宜,就會瘋長、蔓延,演變成為“主宰者”。再就是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導致許多地方的生態環境退化,本地物種的生命力衰減,也給“入侵者”帶來可乘之機。如美洲斑潛蠅在美洲並沒有表現出多大的危險性,但是自1994年在海南、廣東發現以來,目前已知蔓延至20多個省(市),為瓜類、豆類蔬菜的主要害蟲之一。

生物入侵已成為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據統計,美國每年因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500億美元,印度每年的損失為1300億美元,南非為800億美元。我國因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損失也相當驚人,每年幾種主要外來入侵物種造成的經濟損失達574億元人民幣,僅每年對美洲斑潛蠅一項的防治費用,我國就需4.5億元。

嚴防境外有害生物入侵的屏障是一個社會工程。檢驗檢疫部門希望全省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增強疫情侵入風險意識,提高防範疫情入侵風險的警惕性,主動配合和支持植物檢疫工作,杜絕違法“引種”和逃避檢疫的現象發生,把境外危險性有害生物拒於國門之外。

麻黃草的生態價值

麻黃草生於沙地、黃土丘陵水土流失區及石質山坡。是沙地生態係統中的重要組成部份,對於固定沙地、防止水土流失、保護草場、改善沙地生態環境等方麵都發揮了巨大作用,是坨沼風沙區,黃土丘陵水土流失的溝壑區、山區及淺山區維持生態平衡、改變生態環境的衛士,具有較高的生態價值。

1、固沙作用

我國“三北”(東北、西北、華北)地區沙漠化土地達17萬平方公裏,具有沙漠化潛在危險的尚有16萬平方公裏,土地沙漠化,給農牧業生產、國民經濟建設、人民生活都造成巨大損失和困難,防止沙漠化已成為我國發展農牧業生產和改善自然環境的重要課題。麻黃固沙能力很強,是改良沙荒的珍貴植物。麻黃可以增加植被覆蓋率,經調查,有麻黃分布的沙丘地段,植被總覆蓋度為72.7%,而麻黃的覆蓋度達60%,占總覆蓋度的82%,而同一地段沒有麻黃的沙丘地段,植被覆蓋度僅有40%或更少;單純麻黃群落覆蓋度可達80%~90%。

沙丘沙地及荒漠區,一般風大沙多,常常發生風蝕沙化。麻黃根係發達,即有向下垂直的主根,又有橫走的水平根,主根深,根幅廣,側根伸向四麵八方。經調查,主根可達10米左右,直徑一般1.5~3.5厘米。水平根長可達10~15米。經測定,在麵積0.25平方米、深0~150厘米的範圍內,根的總長度1042厘米,總重量548.8克,總體積1226.6立方厘米。根係縱橫交錯,蜘蛛網狀交織在一起,具有較強的固沙保土作用。

麻黃分株強烈。一株麻黃能分生100~150(200)個新的株叢。很快覆蓋地表,形成麻黃群落。麻黃是常綠植物,冬夏不枯。

麻黃不怕沙積,有時植株被滾滾的黃沙埋沒全身,而草莖逐漸木質化,並在節上產生不定根和芽,向上長出獨立的植株,形成新的株叢,向下長成新的根係。隨著覆沙的增加,麻黃不斷生長,結果形成一個高差較大的固定沙丘,進而起到了固沙的作用。

2、防止水土流失

我國北方,特別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相當嚴重,每年輸入黃河的泥沙量約達16億多噸,造成下遊河床高出地麵,成為地上懸河,嚴重威脅黃河兩岸工農生產和人民生命及財產安全。多年來,人們在探索,企圖找到既能抗旱又能防止水土流失的植物。麻黃是最理想的植物,它不怕風蝕和水蝕。當風蝕和水蝕以後,根係暴露出來,受到強烈陽光照射,棕紅色的根變成了灰褐色,而綠色枝條仍然旺盛生長,同時在力量裸露的根上產生新的枝條。據測定,在28度的坡地上,麻黃群落比禾草群落生長的地段徑流量減少47%,衝刷量減少60%。在降水量多的地區,麻黃的保土力和保水力均比普通植物高。所以,麻黃是我國水土流失珍貴的水土保持植物。

3,改善生態環境

麻黃地上生物量大,密集覆蓋地表,能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涵養水分。地下生物量更新量大。如在0.25平方米麵積上,0~30厘米深的土層中,枯死根係重量達81.5克,增加了土壤中有機物質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