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有兩座紅白分明的高大沙丘,名為“聖墓山”,它是分別由紅沙岩和白石膏組成,沉積岩露出地麵後形成的。“聖墓山”上的風蝕蘑菇,奇特狀觀,高約5米,巨大的蓋下可容納10餘人。白天,塔克拉瑪幹赤日炎炎,銀沙刺眼,沙麵溫度有時高達70~80度,旺盛的蒸發,使地表景物飄忽不定,沙漠旅人常常會看到遠方出現朦朦朧朧的“海市蜃樓”。沙漠四周,沿葉爾羌河、塔裏木河、和田河和車爾臣河兩岸,生長發育著密集的胡楊林和檉柳灌木,形成“沙海綠島”。
鳴沙山——月牙泉
古往今來以“山泉共處,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觀著稱於世,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1994年被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鳴沙山,因沙動有聲而得名。古稱“沙角山”、“神沙山”。山有流沙積聚而成,東西長約40公裏,南北寬約20公裏,最高海拔1715米。其山沙壟相銜,峰如刀刃,遠看連綿起伏入虯龍蜿蜒,又似大海中的波濤湧來蕩去,甚為壯觀。沙有粉紅、黃、綠、白、黑五色,晶瑩閃光不沾一塵。如遇摩擦振動,便會殷殷發聲,輕若絲竹,重如雷鳴。故“沙嶺晴鳴”為敦煌“八景”之一。
月牙泉處於鳴沙山環抱之中,因其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古稱“沙井”,又名“藥泉”,一度訛傳“渥窪池”,清代正名“月牙泉”。麵積0.88公頃,平均水深3米左右,水質甘冽,清澈如鏡。千百年來沙山環泉而不被掩埋,地處幹旱沙漠而泉水不濁不涸,實數罕見。泉內星草含芒、鐵魚鼓浪,山色水光相映成趣,風光十分優美。
鳴沙山、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對孿生姐妹,“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遊人至此,無論從山頂鳥瞰,還是來泉邊漫步,都會馳懷神往,遐思萬千,確有“鳴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沙坡頭
沙坡頭旅遊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縣城西20公裏,距首府銀川市189公裏。景區內集大漠、黃河、高山、綠洲為一體,既具江南景色,又有北國風光,景觀奇特,馳名中外,是國家4A級旅遊區和國家級沙漠生態自然保護區。
沙山北麵是浩瀚無垠的騰格裏沙漠,而沙山南麵則是一片鬱鬱蔥蔥的沙漠綠洲。遊人既可以在這裏觀賞大沙漠的景色,眺望包蘭鐵路如一條綠龍穿越沙漠伸向遠方的奇跡;又可以騎駱駝在沙漠上走走,照張相片,領略一下沙漠行旅的味道。
擴展閱讀
·“大漠明珠”——紅堿淖湖麵臨幹涸的危機·
紅堿淖,中國陝西省北部毛烏素沙漠內一淡水內流湖。位於陝西神木縣西北,係中國最大沙漠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遺鷗繁殖與棲息地,素有“大漠明珠”之稱。近年來,紅堿淖附近煤礦開采加劇,使地下水流發生改變,形成新的暗河,導致紅堿淖水係進入煤礦采空區而大麵積水域減少。同時,為了發展工業,解決水源問題,紅堿淖兩條主要補水河流上分別修建兩座水庫蓄水,直接導致紅堿淖地表彙水量急劇下降。目前,紅堿淖的水位以每年20~30厘米的速度下降,水域麵積從1996年的67平方公裏縮小到現在的41.8平方公裏;水質也不斷惡化,PH值由7.4~7.8上升到9.0~9.42。紅堿淖擁有美麗的自然風光和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它對陝蒙地區的生態和氣候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被譽為榆林市和鄂爾多斯市的“肺”和“腎”。良好的生態環境,為許多候鳥提供了理想的棲息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遺鷗等30餘種野生禽類在這裏繁衍生息。每逢春秋兩季,成千上萬隻候鳥聚集於此,場麵壯觀。如不加緊對其采取保護措施,紅堿淖——這朵大漠中的奇葩,將麵臨幹涸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