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痕、磨光麵和羊背岩
冰川擦痕是古冰川地區基岩表麵最常見的冰川侵蝕微形態。它們是底部冰中岩屑在基岩上刻劃的結果,具有指示冰流方向的意義。擦痕形狀多樣、大小不一,有細到肉眼難辨的擦痕,也有延伸數米至數十米的冰川擦槽。同一基岩麵上出現幾組擦痕,說明冰流方向曾發生變化;相鄰地方擦痕方向不同則表示冰川底部流向的局部變化。冰川磨光麵是由細小岩屑(如砂和粉砂)在質地致密的基岩麵上長期磨蝕形成,實際是由密集的擦痕組成的。羊背岩是冰川侵蝕岩床造成的石質小丘。它們大體順冰川流向成群分布,長軸數米至數百米不等,有時大的羊背岩上疊加小的羊背岩。羊背岩反映冰川侵蝕的主要機製,它的迎冰麵坡長而平緩光滑,是磨蝕作用造成的;背冰麵陡峭、參差不齊,是冰川拔蝕作用的產物。如果羊背岩的迎冰麵和背冰麵都發育成流線型,便名鯨背岩。羊背岩地形主要出現在結晶岩地區。
冰川穀和峽灣
冰川穀是冰川作用區最明顯的冰蝕地貌類型之一。典型的形狀是槽穀,故亦稱冰川槽穀或U形穀。近來大量實測資料表明,大多數冰川穀的橫剖麵是拋物線型,U形的出現主要與穀底被冰磧和冰水沉積充填有關。槽穀在山嶽冰川地區分布在雪線之下,源頭和兩側被冰鬥包圍,主、支冰川彙合處易形成懸穀。槽穀兩側一般具有明顯的槽穀肩和冰蝕三角麵。槽穀底部常見冰階(岩檻)與岩盆,兩者交替出現,積水成為串珠狀湖泊。大的冰階形成冰瀑布,如貢嘎山海螺溝冰川有高達千米的冰瀑布。大陸冰蓋或高原冰帽之下也有槽穀,這種槽穀上源沒有粒雪盆,曾被稱為冰島型槽穀。中國川西高原也有這種槽穀。峽灣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槽穀,為海侵後被淹沒的冰川槽穀。大陸冰蓋或島嶼冰帽入海處常形成很深的峽灣,如挪威西海岸的峽灣十分發育,以風光綺麗聞名於世。
知識鏈接
·中國末端海拔最低的冰川是喀納斯冰川·
喀納斯冰川位於新疆阿爾泰山友誼峰,是由兩支冰流組成的複式山穀冰川,長10.8公裏,麵積30.13平方公裏,冰儲量3.93立方公裏,冰川末端海拔2416米,是中國末端下伸海拔最低的冰川。而在近幾年來,有許多冰川都打出了“海拔最低冰川”的稱號,其中較知名的幾個冰川在冰川目錄中查得其末端高度,結果如下:阿紮冰川,末端海拔2450米;卡欽冰川,末端海拔2530米;明永冰川,末端海拔2700米;海螺溝冰川,末端海拔2980米。這樣看來,喀納斯冰川似乎是當之無愧的末端海拔最低冰川,但是由於氣候變化的影響,近年來許多冰川退縮非常嚴重,冰川末端海拔高度並不穩定,和冰川目錄上記錄的數據比也可能發生一定的偏差,所以嚴格意義上的末端海拔最低冰川並不能輕易判定。
“哭泣”的冰川——冰川消融
不久前,海洋攝影師和環保講師邁克爾·諾蘭在挪威北極圈內拍攝到冰川融化坍塌的瞬間。讓人驚詫的是,冰川斷開時呈現出一張“哭泣的臉”。這張照片中的可怕麵孔似乎在警示人們,全球變暖等環境問題令人擔憂,連大自然都在為之哭泣。而近幾十年來來自世界各地的資料表明,全球冰川正在以有記錄以來的最大速率在世界越來越多的地區融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