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鏈接
·什麼是極光?·
在我國的古書《山海經》中也有極光的記載。書中談到北方有個神仙,形貌如一條紅色的蛇,在夜空中閃閃發光,它的名字叫觸龍。關於觸龍有如下一段描述:“人麵蛇身,赤色,身長千裏,鍾山之神也。”這裏所指的觸龍,實際上就是極光。極光是常常出現於緯度靠近地磁極地區上空大氣中的彩色發光現象。一般呈帶狀、弧狀、幕狀、放射狀,這些形狀有時穩定有時作連續性變化。極光是來自太陽活動區的帶電高能粒子(可達1萬電子伏)流使高層大氣分子或原子激發或電離而產生的。極光在地球大氣層中投下的能量,可以與全世界各國發電廠所產生電容量的總和相比。怎樣利用極光所產生的能量為人類造福,是當今科學界的一項重要使命。
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冰川地貌
地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地貌發展變化的物質過程稱地貌過程,包括內力過程和外力過程。內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兩種營力,地貌是內力過程與外力過程對立統一的產物。而冰川的運動包含內部的運動和底部的滑動兩部分,通過侵蝕、搬運、堆積來塑造各種冰川地貌。
冰川堆積地貌
冰川沉積包括3類:冰川冰沉積,冰川冰與冰水共同作用形成的冰川接觸沉積,以及冰河、冰湖或冰海形成的冰水沉積。這些沉積物在地貌上組成形形色色的終磧壟、側磧壟、冰磧丘陵、槽磧、鼓丘、蛇形丘、冰礫阜、冰水外衝平原和冰水階地等。
終磧、側磧和冰磧丘陵
終磧和側磧是在冰川末端與邊沿堆積起來的冰磧壟,標誌著古冰川曾達到的位置和規模。冰川前進時形成的終磧壟規模一般很大,高數十米至二三百米,其組成物質常包括相當數量的冰期前河相或湖相沉積。它們是冰舌前進時被推擠集中起來的,剖麵上常出現逆掩斷層、褶曲或焰式構造,故屬變形冰磧。以這種變形冰磧為基礎的終磧壟又被專門命名為推磧壟,屬前進型終磧。如果幾次冰進達到同一位置,終磧疊加變高形成錐形終磧。冰川後退時形成一係列規模較小的冰退終磧,一般比較低矮,不易出現包含變形冰磧的推磧壟。大陸冰蓋的終磧可連續延伸幾百公裏,曲率很小。山穀冰川的終磧曲率很大,向上遊過渡為冰舌兩側的側磧。側磧在山嶽冰川地區是比終磧更易保存的堆積形態。它們分布範圍廣,不易被冰水河流破壞。在穀坡上往往有高度不同的多列側磧。冰磧丘陵是冰川消失時由冰麵、冰內和冰下碎屑降落到底磧之上,所形成的不規則丘陵地形。它指示冰川的停滯或迅速消亡,廣泛發育於大陸冰蓋地區,高數十或數百米。在山嶽冰川區其規模較小,中國西藏波密地區古冰川穀底有冰磧丘陵,最高者為30~40米。
冰水平原和冰水階地
冰源河的流量有很大的日變化與季節變化,冰源河的泥沙負載量又很高,導致了冰川外圍地區強烈的加積,形成頂端厚、向外變薄的扇形冰水堆積體,稱為冰水扇。在大陸冰蓋外圍有許多冰水扇聯合成外衝冰水平原,在山穀冰川地區聯合成穀地冰水平原。穀地冰水平原在後期被切割則成冰水階地,冰水階地向下遊傾斜較急並逐漸尖滅,故是典型的氣候階地。由於水流很急,冰水平原的組成物質粗大而缺乏分選,砂礫層中常夾有大漂礫,並有許多鍋穴。
冰川侵蝕地貌
純粹的冰川冰是缺乏侵蝕力量的,因為它的強度很低。但是,冰川冰總是含有數量不等的岩屑,它們是冰川進行磨蝕和壓碎作用的工具。另外,處於壓力融點的冰川冰和冰床之間的應力時有變化,導致融冰水的再凍結和促進拔蝕作用。磨蝕和壓碎作用形成以粉砂為主的細顆粒物質,拔蝕則產生巨大的岩塊和漂礫。通過這些作用冰川塑造出小到擦痕、磨光麵,大到冰鬥、槽穀、岩盆等冰川侵蝕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