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瘋狂的氣象——狂野而又多變的地球奇觀(3)(2 / 3)

白色魔鬼——雪崩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在阿爾卑斯山脈的一幕慘劇,至今讓人記憶猶新:奧地利—意大利戰線上,沿著積雪的山口發生了雪崩,數以萬計的士兵死於非命。有人因此把雪崩稱為“白色魔鬼”。1962年南美一場類似的災難降臨到秘魯,瓦斯卡蘭山發生雪崩,300多萬噸的“白色魔鬼”在短短幾秒鍾內吞噬了8個村莊,許多人喪生。1954年冬,美國某車站附近發生大雪崩。雪崩所產生的氣浪宛如巨型炸彈的衝擊波。將40噸重的車廂舉起,並拋到百米之外,同時,使更為笨重的電動機車與車站相撞,車站變成一片廢墟。

在我國,積雪山區尤其是永久積雪的高山地區。也常年有“白色魔鬼”逞凶,其中以阿爾泰山及天山西部、西藏東南部最為頻繁。20世紀50年代,西藏波密地區曾出現過一次大雪崩。當時一個龐大的雪體從海拔6000米的高山上崩落下來,由於下落的速度快,運動中產生飛躍,翻越一條海拔4000米的山脊,最後堆積在海拔2500米的江水中,阻塞了河道,截斷了交通。它所到之處,車毀人亡,森林樹木一掃而光,災害現場至今仍依稀可見。

什麼情況下易發生雪崩?不僅巨大的聲響,而且極小的震動(一根樹枝落下)、刮風、氣溫忽冷忽熱,甚至陰影覆蓋都能引導雪崩的發生。比如:有時隻要在山裏大叫一聲,無情的雪崩就伴著死神倒塌下來。

耀眼的力量——閃電

閃電發生時的瞬間最高溫度可達近2.7萬攝氏度,這是太陽表麵溫度的4倍多。這個數據足以說明閃電的力量和它的危險性。

閃電常出現在春夏之交或炎熱夏天裏的雷暴天氣中。在雷暴天氣裏,雲與雲、雲與地麵之間電位差不斷擴大,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會發生放電,這時就會雷聲隆隆、耀眼的閃電劃破天空。

以雲對地的閃電為例,當雲底與地麵之間的電位差越來越大時,雲底首先出現被電離的一段氣柱,這個氣柱以高速逐級伸向地麵,在距離地麵5米至50米左右時,突然放電,電流可能超過1萬安培,同時發出強光,這就是閃電的一次閃擊。通常3到4次閃擊構成一次閃電過程。

如果不小心被閃電擊中,人會出現多種長期的虛弱症狀,包括記憶力受損、注意力不足、睡眠紊亂、周身麻木、頭暈眼花、關節僵硬、肌肉痙攣及不能久坐等。在嚴重的時候,閃電甚至能夠對人的生命構成威脅。

花謝花開的四季——春去秋來

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的,而且與其自轉的平麵有一個夾角。當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時候,處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時,地球上各個地方受到的太陽光照是不一樣的,接收到太陽的熱量不同,因此就有了季節的變化和冷熱的差異。

四季是怎麼劃分的

春、夏、秋、冬稱為四季。四季的劃分有不同的標準。

天文學上以春分(3月1日前後)、夏至(6月22日前後)、秋分(9月23日)、冬至(12月21日前後)分別作為四季的開始。中國古籍上多用立春(2月4日前後)、立夏(6月5日前後)、立秋(8月8日前後)與立冬(11月8日前後)作為四季的開始。氣候統計上,因一般以1月份為最冷月,7月份為最熱月,故以陽曆3、4、5月份為春季,6、7、8月份為夏季,9、10、11月份為秋季,12、1、2月份為冬季。這種四季的分法,較適宜於四季分明的溫帶地區。

中國學者張寶坤結合物候現象與農業生產,提出了另一種分季方法。他以候(每五天為一候)平均氣溫穩定降低到10℃以下作為冬季開始,穩定上升到22℃以上作為夏季開始。候平均氣溫從10℃以下穩定上升到10℃以上時,作為春季開始。從22℃以上穩定下降到22℃以下時,作為秋季開始。即:候平均氣溫≤10℃,冬季10~22℃,春季≥22℃,夏季22~10℃。這種分季方法,可以結合各地的具體氣候和農業,故運用得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