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百思不得其解,最後他回到自己的住處,準備用從布魯塞爾帶來的肥皂洗臉時,腦海中突然閃過一個念頭。他跑到鏡子前麵端詳著自己,看見前額的皺紋裏、眼皮上、麵頰兩邊和圓圓的大下巴上,都沾著萬千石山上的黑煤灰。
“當然!”他大聲說,“這就是他們對我認可的原因所在,我終於成了他們的自己人了!”
他把手在水裏涮了涮,臉連碰都沒碰就去睡了。留在博裏納日的日子裏,他每天都往臉上塗煤灰,從而使自己看上去和其他人沒有兩樣。這就是贏得人心的奧秘。
李斯特和他的“女弟子”
一個能夠在事業上做出傑出成就的人是值得讚歎的;能夠甘為人梯、熱心幫助別人的人尤其值得尊敬。
李斯特長期僑居國外,經常在歐洲各地旅行演奏,有時也回到祖國來演出。當然,他隻是在一些大城市裏開演奏會,偏僻一些的城市是不大會去的。
一天,有座小城裏傳出了一個消息:李斯特的一女弟子,將要在這裏舉行鋼琴演奏會。音樂愛好者們很少有機會親耳聽到李斯特的演奏,但覺得能聽到他女弟子的琴聲。也是一種滿足,所以把入場券訂購一空,並且興衝衝地等待演奏日子的到來。可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這位“李斯特的女弟子”是冒充的。原來,她是一位沒有名氣的女鋼琴家,想借用李斯特這位“鋼琴之王”的聲望,來吸引音樂愛好者聽她的演奏,所以在她住的旅館門前的招牌上,擅自加上了這樣的字樣。她以為,李斯特決不會到這個小地方來,不可能知道她的假冒行為。
事有湊巧,在女鋼琴家演出之前,李斯特忽然來到了這裏。更湊巧的是,他正好走進她住的那家旅館,而且看到了掛在門前的那塊招牌。李斯特隻是笑了笑,便住進這家旅館,並且登記了自己的姓名。
這件事很快讓那位女鋼琴家知道了。她驚慌失措地來到李斯特的房問,一進門便撲倒在他腳下哭著說:“李斯特先生,我請您原諒,因為我……我
李斯特馬上把她扶起,問清了原委後,和顏悅色地對她說:“請您把演奏會上所要彈的樂曲,在這裏彈一曲給我聽聽,可以嗎?”女鋼琴家立刻在李斯特麵前彈了一曲。李斯特在旁對她指點了一番,在他覺得可以正式演奏後,站起來認真地對女鋼琴家說:“現在我已經教過您彈琴,所以,今後你是名副其實的‘李斯特的女弟子’了。這同您開演奏會,我可以特地為你演奏一首。如果節目單還沒有印刷,那麼請添上一行。”女鋼琴家又一次哭了起來。不過,這一次不是因為驚懼,而是出於內心的感動……
李斯特在音樂上的精湛造詣和寬容的品格,使他成為世界近代的名人之一。
福樓拜給莫泊桑的忠告
能否成大事的關鍵不在於一個人力量的大小,而在於他能堅持多久。人生就好像是馬拉鬆賽跑一樣,隻有堅持到最後的人,才可能成為優勝者。
莫泊桑是法國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一生寫了340多篇短篇小說和6部長篇小說,形象地揭露了資產階級虛偽、自私的反動本質。
他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他寫出了《羊脂球》、《項鏈》等一大批精品。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對後世產生極大影響。
莫伯桑13歲那年,考入了裏昂中學,他的老師布耶,是當時著名的巴那斯派詩人。
布耶在學校裏發現莫泊桑經常寫詩,便把他的練習本拿去翻閱。練習本上有這樣幾句詩:“人的生命,有如船在海上駛過的水痕,慢慢兒遠,慢慢地淡。”這幾句詩多少表現了消極情緒,但有詩意,文句也很優美。布耶覺得他有寫詩的才能,便不斷引導他,啟發他。為了更好地培養他,布耶決定讓福樓拜來幫助他。正巧莫泊桑的舅父也是福樓拜的朋友,因此莫泊桑萌發了拜福樓拜為師的想法。
福樓拜是世界聞名的作家,當時在法國享有崇高的聲譽。他看了看莫泊桑的作品,對他說:“孩子,我不知道你有沒有才氣。在你帶給我的東西裏表明你有某些聰明,但是,你永遠不要忘記,照一位作家的說法,才氣就是堅持不懈。你得好好努力呀!”
莫泊桑點點頭,把福樓拜的話牢牢記在心裏。
福樓拜想考一考莫伯桑的觀察能力和語言功底。一天。福樓拜帶莫泊桑去看一家雜貨鋪,回來後要莫泊桑寫一篇文章,要求所寫的貨商必須是雜貨鋪的那個貨商,所寫的事物隻能用一個名詞來稱呼,隻能用一個動詞來表達,隻能用一個形容詞來描繪,並且所用的詞,應是別人沒有用過甚至是還沒有被人發現的。
莫泊桑嚴格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他寫了改,改了寫,反反複複,指導老師露出滿意的笑容……
在福樓拜的嚴格要求下,莫泊桑的學業進步飛快。後來。他就寫劇本和小說了,寫完就請福樓拜指點,福樓拜總是指出一大堆缺點。莫泊桑修改後要寄出發表,但是福樓拜總是不同意,並且告訴他,不成熟的作品,不要寄往刊物上發表。
剛開始,莫泊桑唯命是從,福樓拜不點頭,他就把文稿放在櫃子裏。慢慢地,文稿堆起來竟有一人多高,莫泊桑開始懷疑:福樓拜是不是在有心壓製自己?
一天,莫泊桑悶悶不樂,到果園去散心。他走到一棵小蘋果樹跟前,隻見樹上結滿了果子,嫩嫩的枝條被壓得貼著了地麵,再看看兩旁的大蘋果樹,樹上雖然也果實累累,但枝條卻硬朗朗地支撐著。這給了他一個啟示:一個人,在“枝幹”未硬朗之前,不宜過早地讓他“開花結果”,“根深葉茂”後,是不愁結不出豐碩的“果實”來的。從此,他更加虛心地向福樓拜學習,決心使自己“根深葉茂”起來。
1880年,莫泊桑已經30歲了,可是他在文壇上還是默默無聞。這一年,他寫了篇題為《羊脂球》的短篇小說,並把它送給福樓拜請求指點。
福樓拜讀完這篇小說後,興高采烈地向他的學生祝賀說:“這篇小說寫得太好了,說明你的作品已經成熟了,完全可以見世麵了!”
不久,《羊脂球》正式發表。這篇小說一問世,就震動了法國文壇,使莫泊桑一舉成名。人們爭相傳頌莫泊桑的名字,但他們哪裏知道,這部作品是他長期頑強訓練的結果,其中還凝結著他老師福樓拜的心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