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來到複活節島上的是波利尼西亞人這一觀點得到了普遍認同,因為這一結論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為什麼能夠建造那些巨大的雕像。由於波利尼西亞非常盛行祖先崇拜,因此那些莫埃人像可能是由島上的家族或部落建立起來的用以紀念先人的墓碑。馬克薩斯群島還有一種在死者的雕像上放上一塊石頭,以示哀悼的傳統。而在莫埃人像頂部蓋上紅石頭很可能就是由這種傳統演化而來的。
複活節島上的石雕人像不斷地被人寫入遊記、見聞和回憶錄裏,變得日益神秘起來。現在,這些石雕人像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電視的普及已經家喻戶曉了,但是仍有許許多多的謎團困擾著人們,而島上的那些石雕人像仍屹立在那裏,俯視著島上絡繹不絕的遊人。
獨石教堂探秘
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以北50公裏的拉利貝拉,海拔2500米的約瑟夫主教山麓隱藏著一座“教堂城”。從地麵看去,山坡沒有什麼建築物。走近一看,11座石構教堂全部沒於地下,建築物頂端與地麵齊平。原來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獨石教堂。
獨石教堂於1974年被重新發現。距多年考證,它已荒廢了600多年。此地原名羅哈,11~14世紀曾作為紮格王朝的首都約300年,後來以國王的姓氏而易名為“拉利貝拉”。
紮格王朝1181~1221年在位的國王拉利貝拉,征調5000匠人,用30年時間鑿成獨石教堂。紮格王朝為什麼要雕鑿獨石教堂呢?據說是為了安全和隱蔽,避免外族的入侵。另一種說法是出於宗教上的考慮和需要:教堂必須同大地連成一體,建築根植於大地,上聯天體,使上界和下界渾為一體,以取得上帝的庇佑。這些教堂兼宗教、政治、軍事三項功能於一身,是王室的住地、祈禱場所和防禦要塞。獨石教堂純粹是宗教建築群,周圍沒有民用建築和石鎮,那麼教士們靠什麼供養自己?有人說獨石教堂曾經作過國都,實在令人懷疑。
拉利貝拉處於火山凝灰岩地帶,岩石裸露,群山被染上斑斕的色彩。工匠首先選擇完整的沒有裂縫的巨岩,除去表層浮土和軟岩,往四周挖12~15米深的深溝,而後在巨岩內預留牆體、屋頂、祭壇、柱、門、窗,將空間鑿掉,精雕細刻,修飾鏤空窗戶,最後成為一座宏麗的教堂。在興建獨石教堂當中,不能排除使用黑色猶太人的可能性。
所謂黑色猶太人,是指埃塞俄比亞的一個古老民族,為猶太人和埃塞俄比亞人的混血種。他們自稱是公元前10世紀猶太國王所羅門和埃塞俄比亞女王示巴的私生子的後裔。曆史學家認為此說並不可信。黑色猶太人應是公元前8世紀,亞述國俘獲的以色列戰俘流落到埃塞俄比亞後與土著混血的後裔。這支混血人在公元初繁衍到上百萬人,後來大部分皈依基督教,成為王族的中堅,大部分國王都宣稱屬於“所羅門血統”,而堅持信仰猶太教的混血人則遭大規模屠戮,殘部一部分淪為奴隸,一部分逃進北部的錫緬山隱居下來。紮格王朝屬於“土著血統”,與猶太人勢不兩立,對猶太人絕不會手軟,在當時勞動力嚴重缺乏的情況下,估計肯定使用了猶太奴隸。後來的紮格王朝,正是被“所羅門血統”的紹阿王朝取代的。那些“頑固不化”堅持信奉猶太教的黑色猶太人,被稱為“法拉沙”,意為“外來戶”、“逃亡者”,最後隻剩5萬人,處於與世隔絕的原始狀態。
20世紀70年代,在頭人“回耶路撒冷”的號召下,法拉沙人真的“逃亡”了,攜家將雛,不畏萬難,向北方的蘇丹國遷徙,準備出走以色列,結果被蘇丹國圍在難民營內。在美國的幫助下,以色列架設了“空中橋梁”,實施秘密的“摩西行動”,派出運輸機接運自己的“子民”,曆時10年,運走黑色猶太人3萬多人。至此,純種的黑色猶太人在埃塞俄比亞基本絕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