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當時應該已經有壘砌法等比較先進的建築技術,而拉利貝拉還是采用原始的鑿岩造屋方法是因為這些先進技術失傳了。鑿岩造屋的水平比壘砌法低嗎?這是不能自圓其說的。何況,獨石教堂內有許多石碑式的雕刻品,怎麼能說是技藝失傳呢?這類石碑屬於記功、祭祀類紀念碑,高達幾十米,重四五百噸,類似於埃及的方尖碑,直到今天仍然是埃塞俄比亞古建築的標誌。
到底是什麼人開鑿了獨石教堂,至今依然沒有結論。
三星堆文化探秘
三星堆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南興鎮北,這裏有一條古河道叫“馬牧河”,河道北岸的階地形似月牙,人們便給它起了個美麗的名字——“月亮灣”,而三星堆則得名於河道南岸的3個大土堆。三星堆遺址的最初發現,是非常偶然的。1929年2月的一天,家住廣漢市太平鎮月亮灣的燕氏父子在澆灌農田的過程中,鋤頭鋤到了一塊石板,他們滿懷驚奇地撬開石板,竟發現了滿坑光彩奪目的玉石器。不懂文物的他們卻肯定這是寶物,於是燕氏父子便在深夜偷偷將一共300多件玉石器取出,搬回家中。過了一年,燕氏父子見周圍並無異常反應,為了牟利,他們便攜帶這些玉石器到城市的少城路——以前最大的古董市場去賣。據說這些被他們變賣的玉器至今仍下落不明。如此多的罕見之寶湧入市場,一時間,廣漢玉器在古董商和古玩家之間炒得沸沸揚揚。大批所謂的“淘金者”紛紛湧向月亮灣,去尋覓寶物。
三星堆遺址能以真麵目示人也得益於一個機緣,就在燕氏父子出賣那些玉石器的時候,也帶了一些送給當地駐軍旅長陶宗凱。此人乃一介武夫,對古董一無所知,但他找到了當時在華西大學地質係任教的葛維漢先生,請他幫助鑒別。葛維漢先生來自美國,對古董有所研究,他看到這些玉石器後,眼前為之一亮,沒想到如此精美的玉石器也會出現在西南地區,他初步認定了這些玉器是周代禮器,是稀世珍寶。就在1933年秋,葛維漢先生與同是華西大學教授的林鉻鈞先生、戴謙和先生等人組成了對三星堆遺址的考古發掘隊。考古隊在發掘中,發現了許多陶器、石器、玉珠、玉圭等稀世珍寶。1936年,考古隊將發掘所獲加以整理分析,在《華西邊疆學刊》上發表了《漢州初步發掘報告》的文章。在報告中,有關遺址文物被稱為“廣漢文化”。不幸的是,第一次發掘工作僅僅持續了4年,就被1937年開始的日本侵華戰爭阻斷了。
第二次正式的發掘工作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為配合寶成鐵路的建設,考古學家們又一次來到了月亮灣進行考古調查,繼續十餘年前對遺址的勘探。他們采集了大量石器和陶器標本,根據初步考證,他們確定該遺址可能是西周時期的古遺址。1963年的一次規模較大的發掘,是由四川大學曆史係考古學教授馮漢驥帶領他的學生進行的。他們來到月亮灣的高地上,極目遠眺,頓感這是一個不凡之地。馮先生深有感慨,他認為這裏極有可能是古代蜀人的“都城”。後來的考古發掘證明了他的預言是正確的。
1980年,在全麵發掘條件成熟的情況下,由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組織的對三星堆遺址搶救性的發掘全麵展開了。這次曆時3個月的發掘,收獲頗豐,不僅出土了不少的陶器、玉器、石器,並且還發現了大量的房屋基址和4000多年前的墓葬。這些陶器、石器讓人們了解了4000多年前古蜀人的文化特點,從而也從它們身上見識到了古蜀文化和古蜀人的生活方式。在這次成功發掘的激勵下,考古學家們鍥而不舍、繼續前進,試圖進一步揭開古蜀王國之謎。1986年7月23日淩晨2時30分,他們又有了一個重大收獲。考古學家以竹簽為工具,在謹慎的挑土過程中,發現了一小點在燈光照耀下閃閃發光的黃色物體,他們耐住性子,繼續挑土,不一會兒,黃色物體顯露的麵積越來越大,還顯出花紋來。先是一尾雕刻逼真的魚映入眼簾,接著人們又發現了一隻振翅欲飛的小鳥。這彎彎曲曲的黃色物體不斷地延伸,竟長達一米多,令人驚奇的是,上麵除了刻有魚、鳥紋外,竟然還刻有一個王者之像。考古人員將這一發掘物稱為“金腰帶”。意識到此發現非同小可,他們立即向政府請派軍警保護現場,局麵得以控製後,考古人員才公開了發現古蜀王“金腰帶”的消息。一時間輿論嘩然,三星堆又一次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繼“金腰帶”之後,大量的玉器、象牙、青銅器及金器也被陸續發現,尤其是青銅器中的各式人頭像和黃金麵罩是中國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考古人員不知疲倦的奮戰下,一具具神奇的青銅麵具,一件件晶瑩剔透的玉器,閃閃發光的金魚、金葉,離開了它們沉睡的泥土,發出了熠熠光輝。尤其是1986年發現的兩座器物坑,是三星堆遺址的代表,它的發現令世人矚目。其中一號器物坑位於三星堆土堆南側100米左右,坑是一個口大底小的長方形,坑內大概有400多件文物出土;二號器物坑位於祭祀坑東南,相距大概20米,是一個坑壁稍微有些傾斜的長方豎穴,從這個坑裏出土了439件青銅器,131件玉石器,此外還有骨、象牙等器物。這些3000年前的青銅人像雕塑,在中國古代文明史上十分罕見,在東方乃至世界藝術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曆史地位。那件大型青銅人像的發掘,填補了美術史上商代大型雕塑的空白,它總體身高將近3米,是目前為止發現的幾尊最大的青銅鑄像之一。人像麵部的器官雕刻得栩栩如生,頭上還戴著用羽毛裝飾的發冠。它手臂的動作好像是在進獻貢品,人像身著飾有巨龍、雲雷、人麵花紋的衣服,看上去十分華麗。無論是從它的麵部表情、身體動作,還是衣著來看,都體現了濃厚的宗教色彩。因此,有的專家推斷這個青銅大立像可能是一個象征著王者的“司巫”。在二號祭祀坑還出土了41件銅人頭像,它們的大小、麵部比例、神色與真人非常接近,大概也是反映了巫師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