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活節島上的神秘石像探秘
複活節島是世界上最偏遠的地方之一,它位於茫茫無際的南太平洋水域。1722年,荷蘭人首先發現了這個小島,那天剛好是複活節,因此這個島被稱為複活節島。此後的幾十年內,西班牙等歐洲探險家們曾經一次又一次地登上此島,因為人們不僅對這個荒島上的土著居民很好奇,而且對島上的上百尊巨石雕像更感興趣。複活節島雖然孤處一方,但那些遍布全島的石像卻世界聞名。這些有著非常明顯特征的石像被當地人稱為“莫埃”:他們有神態各異的長臉,向上略微翹起的鼻子,前突出的薄嘴唇,略向後傾的寬額,垂落腮部的大耳朵,刻有飛鳥鳴禽的軀幹,還有垂在兩邊的手,石雕獨特的造型使它們別具風采,使人一眼就能認出它們。此外,有些頭上還戴有圓柱形紅帽子的被當地人稱為“普卡奧”的石像,遠遠看去這些紅帽子就像具有尊貴和高傲色彩的紅色王冠。
這些石雕人像的造型一致,都是表情呆滯、臉形瘦長的那種。這說明其加工製作者使用的模本是統一的。從未見過的石像造型所表現出來的奇特風格,充分說明了它是未受外來文化影響的本地作品。當然也有些學者指出,它們的造型與遠在墨西哥蒂納科瓦的瑪雅即印第安文化遺址上的石雕人像十分相似。難道是古代墨西哥文化影響過它?但墨西哥在複活節島數千米之外,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充分研究了小島各處分布的600多尊石像和幾處采石場的規模等情況後,眾多學者一致認為這份工程沒有5000個身強力壯的勞動力是不能完成的。他們做過一項試驗,十幾個工人忙一年才能雕刻一尊不大不小的石人像。利用滾木滑動裝置似乎是島民解決運輸問題的唯一辦法,這種原始的搬運辦法雖然可以將這些龐然大物搬運到小島上的任何角落,但這必定要花費巨大的勞動量。令人不解的還在於,當雅各布·羅格文初到複活節島時,島上幾乎沒有樹木,因此利用滾木裝置運送巨石人像的可能性也不大。
調查者們在拉諾拉庫山脈還找到了幾處采石場。采石場上到處分布著像切蛋糕似的被人隨意切割的幾十萬立方米的堅硬岩石。這些加工好的巨石人像被運往遠方安放,但是數以百計未被加工的石料依然躺在采石場上,加工了一半的石像中還有一尊極為奇妙的石像,它的臉部已雕鑿完成,但是後腦部還和山體相連。這件成品隻需幾刀就可與山體分離,但是它的製作者好像忽然發現了什麼,匆匆離去,將它留在這裏。
不可思議的還有戴著石帽的石像,這批石雕人像重的超過50噸,小的重約2.5噸,單單石帽就是件噸位沉重的龐然大物。製作者究竟如何將它們從采石場上鑿取出來,怎樣加工製作,又通過什麼途徑將它們運往遠處安放的地方,並能牢牢地將它們聳立在石像頭上?由於前幾個世紀島上居民還沒有使用鐵器,這一切都那麼令人費解。而且工地上的許多作品,盡管進度並不相同,但是看上去似乎是同時停工的,那麼小島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呢?地質學家們研究之後,發現複活節島是座火山島,但是在人類在此居住以前並沒有發生過火山爆發。
20世紀40年代,挪威科學家托爾·海爾達爾提出了複活節島上曾居住過南美印第安人的觀點,並認為是他們建造了這些莫埃人像。為了證實自己的推斷,海爾達爾決定孤身穿越太平洋,他造了一個簡陋的木筏,開始了自己的行動。木筏隨著信風和洋流一路向西漂去,實際的距離大大超過了複活節島。101天以後,一直在海中漂泊的木筏在塔希提島東麵一個荒涼的小島上靠岸。
海爾達爾激動萬分,因為航行證明了一隻簡陋的木筏橫渡太平洋的可能性。當然這還隻是一種可能性,是否真的發生過這樣的事情還不能確定。要證明南美洲人的確曾在複活節島上生活過還需要更多更充分的證據。海爾達爾的推斷似乎得到了島上的一些口頭傳說的支持,因為島上的居民曾提到一個這樣的民族:他們將耳朵刺穿並在耳垂上掛上重物,人為地把耳朵拉長。這些耳朵很長的人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統治了小島,後來那些短耳朵的人感到不滿,於是奮起推翻了他們。由於那些莫埃人像的耳朵幾乎都垂到了肩上,所以海爾達爾推斷它們是由那些“耳朵很長”的人建造的。那麼這些人是從哪裏來的?島上居民傳說他們來自東方,但那裏僅有一望無際的海洋……然而後來的一些理論卻否認了海爾達爾的推想。首先,通過放射性碳元素測定年代法表明,早在公元5世紀之前,島上就有人居住了,而莫埃人像則最早建造於900~1000年之間。而且後來的許多研究也證實島上的居民是從波利尼西亞遷移過來的,而不是從南美洲遷移過來的。從語言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島上居民使用的文字更接近波利尼西亞的文字;對他們的骨骼進行研究,島上的居民也更接近於東南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