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競爭優勢效應(1 / 1)

一隻河蚌舒服地張開殼在曬太陽。不料,一隻鷸飛過來去啄它的肉。河蚌非常氣憤,心想:你有利嘴就可以來啄我嗎?今天,我非要讓你知道我的厲害不可!”於是,河蚌急忙合起自己的殼,緊緊地鉗住鷸的嘴。

鷸掙了幾下,但掙脫不了,想了想就對河蚌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遲早死在這裏。”

河蚌一聽之下,更加生氣,就說:“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總會活活餓死。”

就這樣,兩個誰也不肯鬆口。剛好一個漁夫路過這裏,看見這種情景,便不費吹灰之力地把它們一起捉了起來。

其實,寧願自己與對手同歸於盡,也不想給對手讓步的強烈的競爭心理在人的身上表現得更加明顯。

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經典的實驗:

隨機地將參與實驗的學生,以兩人為一組,分成若幹組。接著,學生們被要求從1~100中隨意挑選一個數字寫在紙條上。如果一組中的兩個人的數字之和剛好等於100或者小於100,那麼,他們就可以得到自己寫在紙上的錢數;如果兩個人寫下的數字之和大於100,那麼他們就要各自付出自己寫在紙上的那麼多錢。比如:一組A、B兩人,A寫下30,B寫下51那麼,A可以得到30元,B可以得到51元;如果A寫下60元,B寫下60元,那麼,A和B都需要付給心理學家60元。

結果,幾乎沒有哪一組的學生寫下的錢數之和小於100,都付出了錢。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人與生俱來有一種競爭的天性,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比較強大那個,都不能容忍自己的對手強過自己。因此,當彼此間發生利益衝突的時候,往往會選擇競爭,即使拚個兩敗俱傷也在所不惜;就是在雙方有共同的利益的基礎上,人們也傾向於選擇競爭,而不是合作。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競爭優勢效應”。

利益衝突會導致人們優先選擇競爭,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然而,在有共同利益的情況下,人還會選擇競爭,這有可能嗎?

戰國時,有一群賢人誌士相聚在趙國,商量著去攻打秦國。

秦昭襄王得到消息後非常擔憂,就把範雎招來,問他有沒有辦法可以應付。

範雎笑了笑,說:“大王不必擔憂,微臣自有辦法。”

於是,範雎帶了5000金,來到趙國,在武安大擺擂台,凡優勝者就能得到黃金。結果一時之間,這些賢人誌士們紛紛上擂台爭奪黃金,本來誌同道合的他們,有的反而因為打擂台而成了仇人。就這樣,範雎用了5000金的獎勵,就使他們爭鬥起來,從而化解了秦國的危機。

由此可見,即使在擁有共同利益的基礎上,人也會因為利益分配的不平均,以及長期利益與即時利益的矛盾,而選擇競爭。

除此之外,心理學家還認為,溝通不充分也是人們選擇競爭的一個重要原因。試想,如果雙方能就利益分配問題、合作原則問題進行商量,達成共識,那麼合作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由於競爭優勢效應的存在,合作自然發生並得以維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為了杜絕競爭優勢效應帶來的惡性競爭的危害,往往需要雙方都能理性地考慮問題,以長遠利益為重努力促成合作。

一般說來,雙方力量懸殊,比較容易達成合作。因為劣勢的一方出於無奈而不得不和強者聯手以完成任務,而強勢的一方由於弱勢的一方太弱小,不足以讓他產生競爭意識,而願意與之合作。那麼,如果雙方實力相當,且彼此都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才能達成合作呢?

其一,要溝通。溝通越有效,合作的可能性也越大。良好的溝通能夠傳達給對方合作的意向,消減彼此的競爭心理。

其二,注意挑選合作的對象。因為一個人的個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其采取合作還是競爭。通常情況下,成就動機高、好強的人更容易選擇競爭,而交往動機強、謙虛的人更傾向於合作。

其三,要推崇雙贏。合作的目的就是雙贏,是讓我們每個人都得到成功。雙贏的推崇能夠很好減少“競爭優先”帶來的負麵影響。

要消除競爭優勢效應的消極作用,就要努力促成合作,推崇雙贏理論。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指出,我+我們=完整的我,絕對的我是不存在的,隻有融入“我們”的“我”才是“完整的我”。是的,合作能夠使我們擁有更加廣闊的空間,擁有更多的可能性,擁有更高的成功幾率。因此,與人合作已經成為了現代人一個必不可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