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整體性定律(1 / 1)

拿破侖曾在自己的文選中描述了一段關於騎兵的軍事論述,他說:“兩個馬木留克兵(最強悍的騎兵)可以很輕鬆地對付三個法國兵,因為他們擁有良馬、擅長騎術且擁有完備的武器:每個馬木留克兵都會佩戴兩支手槍、一支舊式短槍和一支卡賓槍,他們頭上戴有尖頂盔,臉上戴有波甲,身上穿有鎖於甲,另外,他們每個人還會擁有幾匹馬和幾個徒步槍手。不過,讓很多人感覺不可思議的是,如果同為一百名的人數,則法國騎兵就不怕馬木留克兵,而倘若法國騎兵的人數達到一千名時,則法國騎兵就能很輕鬆地擊潰一千五百名馬木留克兵。”

從以上事例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馬木留克兵的單個作戰素質要遠遠強於法國兵的單個作戰素質,但是一旦組合作戰,馬木留克兵就很難甚至根本無法發揮其自身的優勢,因此才有了這樣三種情況:單打獨鬥時,馬木留克兵總是獲勝;成連騎兵作戰時,馬木留克兵就隻能同法國兵打成平手;而成團成旅作戰時,馬木留克兵則屢戰屢敗。拿破侖層針對此種情況發表過評論,他說:“戰術、隊形和機動性起的作用實在是太大了!”

另外,這個事例也告訴我們:整體不是每一個部分的簡單相加。這也正是我們要說的一種心理學現象——“整體性定律”。

集團軍的戰術、隊形和機動性所產生的新力量,是單個士兵無法比的。單個士兵沒有這樣的力量,該力量必須在組合的集體或集團中才會產生。而這種力量的大小又與集體、集團的組合方式有著直接的關聯。馬木留克騎兵雖然單個英勇善戰,但是由於他們的組合零亂散漫,也就像我們常說的“烏合之眾”,沒有凝聚力的集體是不可能產生強大的力量的,甚至有時還很可能會抵消彼此的力量;而法國騎兵雖然單個力量處於劣勢,但是由於他們能夠組合成為一種有機體,也就是“萬眾一心”,因而,轉變單個作戰素質劣勢的新生力量便得以產生。即如果單個的個體能夠組合成為一種有機的組合,那麼,這時候的整體勢必會大於部分之和。

我國北宋時的大文豪蘇東坡,在書法和繪畫方麵也造詣頗深。蘇東坡師從湖州畫派的開山人文與可。此人以畫墨竹聞名於世,蘇軾也從文與可那裏體會到了畫竹的奧秘。蘇東坡認為文與可之所以能夠把竹子畫得出神入化,其主要原因是文與可在動筆之前已經“成竹在胸”,他說:“如今這個世上的那些畫竹的人,多數都是一節一節、一葉一葉地來畫,如此一來,還有什麼竹子呢?畫竹子之前就應先在胸中勾勒好完整的竹子。然後拿著筆,把竹子看熟了,在心中看到了想畫的東西,再動筆,筆緊緊地追隨自己所看到的竹子的完整樣子,如兔起鵲落,稍縱則逝。”

蘇東坡所說的這種“一節一節”、“一葉一葉”地畫出來的不是竹,動筆之前必須要“胸有成竹”的畫竹心得也包含了一個心理學定律——格式塔心理學原理。

格式塔心理學是現代西方心理學的一個派別,其著名論點便是:“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格式塔”一詞為德文的音譯,意思是“整體”、“完形”。

格式塔心理學認為:在研究的過程中,心理活動被構造主義分割成為一個個獨立的元素,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因為人對事物的認識具有整體性,心理、意識不等於感覺元素的機械相加。因此,研究整個心理現象以及心理過程應該從整體的角度著手。格式塔心理學這種“部分相加不等於整體,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觀點,便被稱為“整體性定律”。

知道了這個定律,我們再返回去看看蘇東坡對畫竹的感悟,就可以理解了。我們不得不說,蘇東坡的確是掌握了畫竹的真諦。由於“部分相加不等於整體”,因此“一節一節”、“一葉一葉”地畫出來的當然也就稱不上是完整的竹子了。

又由於“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因此,一根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體的竹子,其自身除了具備構成一根竹子所必需的“節”與“葉”之外,還必須得具備作為一根完整的竹子所應該具備的整體性,即在“節”與“葉”的相互作用與襯托中體現出的獨特風韻。這也正是畫竹者所追求的境界。所以,凡是想要達到表現整體竹子“神韻”這個境界,就必須要對竹子有個整體的把握,也就是必須要“胸有成竹”,要從整體的角度來把握竹的獨特之處,倘若單單注意“節”和“葉”的“形似”,過多地去刻畫那些細小的部分,忽視整體的“神似”,那麼就畫不成竹了,這也就是蘇東坡所悟出的畫竹的奧秘。

其實,不隻是兩軍對壘與寫字畫畫需要應用整體性定律,我們對日常生活中的許多事物的認知,同樣需要應用這個原理。因為萬事萬物都是由一些部分組合而成的,且每個事物的整體都是由各個部分有機組合而成,即組成整體的各個部分之間並非孤立的,它們之間存在著一些我們無法看到也難以摸到,但是卻可以感覺到,且起重要作用的聯係。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人在認識和觀察事物時,都不要將其分割成毫無關聯的部分,或者隻看那些可以看得見的枝節部分,而應力求去把握那起著重要作用的整體性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