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果”原是《聖經》中,上帝禁止夏娃和亞當吃的果實。後來,夏娃和亞當被蛇所蠱惑而去偷吃禁果,從此被趕出了伊甸園,飽嚐人生生老病死之苦。推而廣之,“禁果”是指那些因被禁止而更想得到的東西。
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越是想保守秘密的事情,越是會引來他人更大的興趣和關注,反而守不住秘密;越是三令五申禁止人們做的事情,人們越是要做。比如,有的家長總是喜歡禁止孩子做這做那,不讓孩子讀閑書,禁止孩子早戀、玩網絡遊戲、聊天,不準孩子逛酒吧、參加舞會等。結果越是禁止得厲害,孩子反而把每一項禁令都觸犯個遍。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禁果效應”。
所謂禁果效應,指一些事物因為是被禁止的,反而更加讓人關注,使更多的人更加積極地參與其中。有一句諺語“禁果格外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古希臘神話故事中,萬神之神的宙斯把一個緊閉的盒子交給一個叫潘多拉的姑娘保存,宙斯再三嚴令禁止她打開。可是,潘多拉見宙斯如此緊張,反而對原本不甚在意的盒子好奇了起來。越想越好奇,她最後終於忍不住,把盒子打開了。
結果,裝在盒子裏的罪惡和災禍就跑了出來。從此,人間便有了罪惡和災禍。
宙斯的禁令勾起了潘多拉的好奇心理,這才促使她打開了盒子。事實上,禁果效應與人的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有密切的聯係。
心理學家費尼·貝克和辛德茲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們在某大學的男洗手間裏掛上了兩塊禁止塗鴉的牌子。一塊寫著“嚴禁胡亂塗寫”,語氣非常嚴厲,署名為“大學警察保安部長”;另一塊寫著“請不要胡亂塗寫”,語氣相對柔和,署名為“大學警察區委員”。
接下來,他們每隔兩個小時換一次牌子,調查統計被換下了的牌子上被塗寫的情況。
結果發現:相對於寫著“請不要亂塗亂寫!大學警察區委員”的牌子,寫著“嚴禁胡亂塗寫!大學警察保安部長”那塊明顯被塗抹得更加嚴重。
由此可見,禁止得越嚴、越是權威,人們的逆反心理就越強烈。我們都知道羅密歐與朱麗葉兩家是世仇,兩家的子女談戀愛更是被嚴令禁止,而這種禁止卻成了他們愛情的強大助力。因此,禁果效應也被稱為“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禁果效應的存在是有其心理學依據的。
一方麵是好奇心理,也就是說,與能接觸到的事物相比,無法知曉的“神秘”的事物對人們有更大的誘惑力,也更能促進和強化人們渴望接近和了解的訴求。人們對所接受的信息的完整有著一種潛意識上的期待心理,一旦關鍵信息被隱藏,人們所接受的信息不完整,就會在心理上形成“接受空白”,這種空白就會強烈召喚被遮蔽的信息來填補空白。這種“期待—召喚”結構就是禁果效應存在的好奇心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