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中,媒體常常利用公眾的這種心理來進行影視廣告、商品的宣傳推廣。最早對禁果效應加以積極應用的大概要算法國農學家帕爾曼切了。
帕爾曼切在德國吃過土豆,覺得非常不錯,就想把它推廣到法國。
1787年,他得到國王的許可,在一塊地裏栽培土豆,並在白天用一支身穿儀仗服裝的、全副武裝的國王衛隊看守這塊地。晚上,等到人們都睡覺了,警衛才撤離。
這勾起了人們的好奇心。於是,人們便在晚上的時候,偷著挖土豆,然後帶回家去吃,結果發現非常好吃。
得益於禁果效應,土豆在法國以讓人吃驚的速度迅速推廣到全國。
逆反心理,也稱逆向心理和對抗心理,是禁果效應的另一個心理依據。所謂逆反心理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采取與對方的要求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
心理學家認為,自我價值是人的心理根基,任何一個人都不能接受自己無價值地生存在社會上。當一個人被禁止或者嚴令做什麼說什麼的時候,他會有一種自我價值受到損害的感覺,然後,他就開始本能地進行自我價值的保護。這種對自我價值的保護表現在外在言行上就是在態度或行為上抗拒外界的勸導和說教。
因此,人們之所以會有“讓他往東他偏往西,讓他打狗他偏打雞”的逆反行為,完全是出於一種對自我價值保護的本能。
從積極方麵來說,如果能夠巧妙地運用禁果效應,不僅能夠讓商業推廣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在教育方麵也往往可以收到其他方法難以取代的效果。
蘇洵以及他的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都是赫赫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然而,蘇軾和蘇轍小時候非常頑皮,也不喜歡讀書。蘇洵多次曉之以理,卻沒有什麼成效。最後,蘇洵想了一個辦法:
每當孩子玩耍時,他就神秘兮兮地躲進房裏讀書。孩子好奇地想看看父親究竟在幹什麼,可孩子們一來,他就立即將書“藏”起來。孩子們好奇極了,於是便趁父親不在家時,將書“偷”出來,想看看到底是什麼讓父親這麼神秘。
在這種好奇心的驅使下,蘇軾和蘇轍開始研究起書來,並漸漸地把讀書當成了一種樂趣,從而踏上了成才之路。
蘇洵“反彈琵琶”地利用禁果效應,來教育孩子,這才將孩子們引導上正軌。試想,如果他當時采用“棍棒”來禁止孩子們,結果恐怕就是完全相反了。生活中,我們對孩子、學生、下屬的教育,都可以借鑒一下蘇洵的方式。
從禁果效應的消極方麵來看,我們還要注意避免陷入“越禁越難禁”的惡性循環。比如性、早戀等,與其禁止它們,不如反其道而行之,將性和早戀的問題明白地講解給孩子知道,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然後再加以適當地引導,這樣才能達到我們想要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