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家長采用這樣的方法來幫助孩子克服玩遊戲上癮的毛病:
孩子玩遊戲,家長給獎勵。根據孩子玩遊戲的時間定下獎勵製度:不到3小時,懲罰;超過5小時,就給小獎;超過8小時就給大獎。
一開始,孩子為了得到獎勵,拚命地玩,而家長也把獎勵付諸實踐。然而,漸漸地,孩子們竟累得疲憊不堪,對玩遊戲厭倦透了,從此再也不玩了。
不給獎勵,樂此不疲;給了獎勵反而心生厭倦,竟然會有這麼奇怪的事情,到底是何道理呢?
心理學家德西說:“適度的獎賞有利於鞏固個體的內在動機,但過多的獎賞卻有可能降低人對事物本身的興趣,降低個體的內在動機。”這就是德西效應。
1971年,德西做了一個這樣的實驗:
他讓大學生們在實驗室裏解答有趣的智力難題,然後分成三個階段來考察大學生們的答題狀況。
第一階段,沒有任何獎勵。
第二階段,將大學生分為實驗組和控製組,實驗組的大學生們每完成一道難題可獲得得到1美元的報酬,而控製組則與第一階段相同,沒有什麼改變。
第三階段,讓大學生們休息、自由地在原地活動,並且登記自己是否願意繼續去解題。
結果顯示:實驗組的大學生們在第二階段確實十分努力,然而在第三階段,大多數人表示不願意再繼續解題,也就是說,實驗組的大學生們的興趣與努力的程度在逐漸減弱;而控製組的大學生們,雖然在第二階段沒有表現得更具有動力,但是,有很多人在休息時間仍然在繼續解題,也就是說他們的興趣與努力的程度在增強。
由此可見,人在進行一項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時,他所得到的報酬是來自於內心的一種滿足感;而提供外部的物質獎勵,反而會破壞這項活動對人的吸引力。這也就是為什麼家長獎勵孩子玩遊戲,反而能使孩子們厭惡遊戲的道理。
那麼德西效應起作用的過程到底是怎樣的呢?
心理學家認為,人之所以願意做一件事,是由人的動機決定的。所謂動機,是指激發、指引、維持、調節人們從事某種活動的力量。它包括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外在動機,就是指這種激發、指引、維持、調節人們從事某種活動的力量是來自於個體外部的;而內在動機則是由個體的內部需要所引起的動機,比如:興趣、愛好等。而德西效應產生的原因,我們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1.注意力被外部獎勵分散,導致內在動機強度減弱。
2.外部獎勵程度遠遠不能抵消內在動機減弱所帶來的影響,而且外部動機不夠穩定。
3.價值觀的某種偏差,未能將需要層次結構調整得合乎工作要求。
外部因素是我們難以控製的,外部動機往往有可能偏離我們的內部期望,這樣我們就會有種失衡感,感到不愉快,甚至讓我們牢騷滿腹。為了避免不愉快,減少失衡感,人的潛意識會自動降低自己的內部期望,而內部期望值得降低通常表現為減少對工作的興趣、努力程度。
現實生活中,我們要注意把德西效應控製在積極的範圍之內。換言之,要處理好精神鼓勵與物質鼓勵的關係,並且獎勵時,還要注意把握時機,掌握分寸。隻有當我們有效地把精神鼓勵和物質鼓勵完美結合的時候,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人的潛能。
2005年,原微軟公司自然交互式軟件及服務部門副總裁李開複離開微軟,接受了Google的邀請,全麵負責Google在中國的研發工作。那麼,是什麼原因讓李開複這樣做呢?李開複表示:自己並未獲得比在微軟高出千萬的年薪。實際上,促使他這樣做的原因是Google公司的那種特別的氣氛:這裏絲毫沒有大公司那種緊張嚴肅的感覺,所有的員工看上去都很放鬆,就像在自己家裏一樣。員工們可以在公司裏接受免費的按摩、打乒乓球、遊泳或者到一間冰淇淋吧裏去小憩一會兒,也可以在公司裏洗衣服、帶孩子。不僅如此,雇員們還被鼓勵將其五分之一的工作時間用於任何形式的戶外活動。
盡管有許多人批評Google公司工作狀態散漫,是網絡泡沫經濟的顯著表現,但Google卻正是靠著快樂激勵的方式,成功地將一批批年輕的精英凝聚起來,並使其能量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從而使公司不斷成長壯大。
這種做法其實就是有效地平衡了外加報酬和內感報酬之間的關係,有效地避免了德西效應的產生,同時充分發揮了它們各自的作用。
德西效應告訴我們,要將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有效結合起來,並且把握好物質獎勵的分寸,才能做好管理工作,最大化地激發員工的潛能。同時,它還告訴我們,個人的行為動機不應該總是外加報酬,因為一味追求外加報酬的話,我們就會很容易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為它的奴隸,失去快樂。我們應該按照自己的內部動機去行動,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