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京都議定書》的規定,至少在55個締約方,其中至少有占工業化國家集團1990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55%的發達國家批準本議定書之後第90天才行生效。俄羅斯已經批準《京都議定書》並向聯合國秘書長備案,議定書於2005年2月16日生效。《京都議定書》生效後,三個靈活機製將正式啟動。清潔發展機製下的造林和更新造林項目也將正式運行,林業碳彙市場將不斷發展,林業碳彙國家貿易也將不斷增加。
目前《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談判難點是國際財政機製安排、實質性技術轉讓、發達國家加強履約、土地利用和林業。這些問題也將是2005年啟動的《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談判的焦點。其間,林業議題的重點是森林經營和林產品貯碳,就是是否把森林經營作為減排的途徑,是否把林產品中碳計入減排量。
民間行動
羅馬俱樂部:非政府間的國際組織——
1968年4月,美國、日本、德國、意大利、瑞士等10多個國家的30多位科學家在意大利首都羅馬的林賽科學院召開研究人類當前和未來的困境——生存問題的首次國際性討論會。會後成立了一個非政府之間的國際組織——“羅馬俱樂部”。這家俱樂部陸續發表了一些對世界輿論產生廣泛影響的研究報告。目前,參加“羅馬俱樂部”的已有來自40多個國家的100多名代表。
當今世界,環境問題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在全球範圍內興起了日益高漲的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運動。
環境管理係列:綠色革命——
1972年,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之後,具有卓識遠見的經濟學家和企業家開始意識到環境問題將反過來影響經濟,並預感到21世紀的工業生產必將產生一場以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為核心的革命。這就是目前已經破土出苗的“綠色革命”。
在一些先行國家的企業中已經開始實施“綠色設計”、“清潔生產”、“綠色會計”、“綠色產品”;有一些國家的政府和消費者團體已經向人民群眾大力宣傳和號召購買綠色產品。
環境管理係列還實施環境標誌製度。早在1978年,德國(原西德)就首先使用了環境標誌,之後加拿大、日本、美國於1988年,丹麥、芬蘭、冰島、挪威、瑞典於1989年,法國、歐洲聯盟於1991年也都實施了環境標誌。中國於1993年8月正式頒布了環境標誌。目前,世界上共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實施或正在積極準備實施環境標誌。可以說,環境標誌在世界上興起了一場保護環境的綠色浪潮。
中國香港和中國台灣的民間環境保護運動——
在環境問題的解決上,公民個人的能力和學識都很有限,若公眾組織起來,成立民間環境保護社會團體,開展環境保護宣傳、環境科學學術交流、環境保護科技成果推廣、環境科學知識谘詢等活動,將會有效提高全民族的環境意識,並為政府決策提供有力的參謀。在這方麵,中國香港和台灣的民間環境保護運動就是明顯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