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人類的行動(2)(2 / 3)

按照聯合國環境和發展委員會的概念,可持續發展就是“當代人的發展不以犧牲後代人發展能力為代價的發展”。也就是說,當代人在尋求自身發展的時候,要留給後代人發展的機會和空間,這裏的“機會”和“空間”主要指環境和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也就是指人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有賴於兩種途徑:一是轉變人類社會的一係列基本觀念,二是調整人類社會的行為。現在,如果再不進行轉變、調整,仍然延續過去的高消耗、高消費的發展模式,人類帶給自己的將是災難性的滅亡。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指出,“地球所麵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就是不適當的消費和生產模式,導致環境惡化、貧困加劇和各國的發展失衡”,“應當發展富裕和繁榮的新概念,這一概念的中心思想是,通過生活方式的改變達到較高水準的生活,生活方式的改變指的是更少地依賴地球上有限的資源,更多地與地球的承載能力達到協調。”

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就要尋求人與自然界之間的平衡,而追求高消費,無限製地消耗自然資源,必然打破人與自然的平衡,突破地球的承載力。追求奢侈的享樂主義是人類自私的一種表現。在人與自然平衡狀態下的適度消費,才是21世紀的時尚,才是文明素養的表現。

適度消費並不是要降低人們的生活水平,而是在保持與自然和諧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生活。適度消費是和我國文化中崇尚勤儉節約的文化傳統相吻合的。人們在生活中選擇適度消費,必然會減少許多不必要用品的消費,從而減少了垃圾的產生量。

適度消費也會影響到生產過程。清潔節約型的生產模式將取代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的生產模式。在生產過程中,改進技術,減少原材料的使用量,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在設計、生產中考慮材料的循環再生。這可以概括為:限製源頭垃圾的產生,促進前端垃圾的回收利用,使末端垃圾量真正降下來。最初就考慮減少垃圾的產生量,而不是等到垃圾產生了,再來處理它。具體的方法有:1.使用清潔能源。例如以氣、電、熱力等清潔能源代替直接燒煤,減少居民生活用煤量,就可以減少20%~40%的灰土量。同時,垃圾的熱值、營養成分和可利用成分也隨之提高,有利於垃圾的綜合利用。

2.實施淨菜進城。所謂淨菜進城就是在產地對新鮮蔬菜進行初步加工,去掉不能食用部分或泥土等雜物。例如,北京市每年秋天進城的大白菜,就產生近億千克的白菜幫。如果實施淨菜進城,就可減少白菜幫垃圾,同時還有利於就地喂養牲口和有機肥還田。在減少垃圾產生量的同時,還可緩解擁擠的交通狀況,節省大量的運輸費用和汽油,減少對空氣的汙染。

3.限製一次性包裝材料的使用,抵製豪華包裝。現在,有些商品的包裝越來越豪華,包裝材料的重量甚至是商品本身的幾倍到幾十倍。這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形成大量不該產生的垃圾,是與持續發展相違背的。

建立生活垃圾分類回收清運係統

建立起垃圾分類回收清運係統是垃圾資源化過程的關鍵環節。建立這一係統也可以兩條腿走路。

一是由政府部門來做,這就需要改進目前的清運係統。

首先,建立分類收集製度,比如生物垃圾可以用專車每日收集,其他垃圾可分日定時定點收集,如周一專門收廢紙,周三收廢塑料,周五收廢玻璃。

第二,建立回收中心,環衛部門與回收部門接軌,環衛部門分類收集後不是拉到填埋場,而是到回收站分類打包,這是一種可帶來利潤的市政投入,生物垃圾可利用目前已有的生物垃圾處理新技術,在24小時內還原為優質肥料,半年就可以收回購買設備的成本,既不用另找堆放地,也有一筆可觀的收入。

第三,設立固定或流動的收購站,並提供收購清運車的進城證等便利條件,把建立垃圾回收的渠道作為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