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人類的行動(2)(1 / 3)

垃圾收費在法國,生產廠家必須為自己產品的外包裝付費。美國新罕不什爾州的多佛和得克薩斯州的克羅基特,自從推行“扔垃圾付費”計劃以來,在5年內家用垃圾的數量減少了25%。

稅收優惠不少國家的政府規定,對廢舊物資的回收利用實行減免稅收,提供信貸等優惠政策。

懲罰措施在美國紐約,有專門的環保警察檢查垃圾分類情況,如果誰家不在指定的地方分類放置垃圾,第一次罰款25美元,第二次50美元,第三次便是100美元。

八、建立有關環保企業

治理垃圾,保護環境,既是政府行為,也是企業行為、市場行為,特別是分類回收和開發利用,隻有政府支持企業參加進來,按市場規則來經營,並能夠賺到錢,才能搞好。在國外,已有不少人看好垃圾這個行業。以垃圾分類回收和利用為經營項目的企業應運而生,並且得到政府的有力支持。

1992年,法國成立了生態外包裝公司,負責商品外包裝的回收和加工利用。這家公司是股份製公司,有240家股東,成員有1萬家,運作資金來自成員的會費。法律規定廠家必須支付外包裝處理費用。這家公司是政府批準的,董事會中有政府的代表,行使監督職能。現在法國50%的居民參與垃圾分類,50%的市鎮有外包裝垃圾分類設施,50%外包裝得到利用,2002年將有75%的外包裝得到利用。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和關西電力公司都積極地製定了“預回收”計劃,目的在於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它們還對從淤泥、煤煙和灰塵到金屬、玻璃、油汙和塑料等各種廢物進行再處理。

九、實施垃圾分類

瑞典人倒垃圾時,將玻璃瓶扔進草綠色的大鐵罐裏;廢舊電池扔進馬路旁電池形狀的火紅色大鐵筒裏;廢鐵器扔進專用集裝箱;廢紙捆起來定期交運。

美國將垃圾分成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種,分堆集中在路邊等待收走;超級市場設有金屬罐回收機,顧客將空罐投入後,可獲得一張收據,在指定商店兌換現金,如一次投入10個空罐,還可獲得一張能廉價購買食品的優待券。

在加拿大,公園及遊客常到之處都放著幾種淺藍色的子彈形大膠桶,分別回收廢報紙、罐頭盒、玻璃瓶等。

英國倫敦有26個“再循環中心”,在一些地區專設回收廢報紙、破舊衣服、玻璃瓶、鐵皮罐等的垃圾桶。

德國專設回收塑料的垃圾桶,法國專設回收玻璃瓶的垃圾桶。

澳大利亞穆斯曼公園從1992年10月起,為居民設置“電子垃圾桶”。它的旁邊裝有電子線路係統。當清潔人員把其中的廢物倒進垃圾車時,垃圾車就會發出無線信號,該係統就會一“回話”,垃圾車上的電腦便能辨別“百寶箱”是誰家之物,並打出取款單送到住戶手中。

日本的垃圾分類十分細,地方環境部門還印製了一份“生活垃圾分類、棄置方法表”,發給每戶家庭,貼在廚房明顯的位置,以指導家庭的垃圾分類。

進行垃圾分類

垃圾分類回收是我國的老傳統,為什麼這個老傳統在我國消失了呢?第一,垃圾分類回收收集、清運體係不健全。我國過去的垃圾分類傳統,是有一個強有力的回收係統支撐著的,而這個回收係統,是靠單一的政府行政行為依托的,如前麵提到的,當時北京城區實行的垃圾分類、收集,就是從最基層的居民委員會抓起,然後是政府行政係統層層負責。近些年來,由於經濟上、觀念上的原因,原有的回收係統不靈了,以市場為依托的規範回收係統尚未建立。政府環衛部門隻負責垃圾的清運、處理,缺乏垃圾分類回收的隊伍、設施等。

第二,在個人行為上,垃圾分類存在幾方麵的問題。一是觀念問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人視勤儉節約為小氣,用過就扔成為時髦。二是難以從垃圾分類得到直接的經濟利益。三是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為了圖方便就把垃圾混裝在一起。

第三,再利用是垃圾分類能否實施的關鍵。目前,企業回收利用垃圾,生產再生產品,生產出來的一般是工業原料。由於收集運輸費用居高不下,現有的回收利用技術落後,出品率低,造成成本越來越高;然而塑料、橡膠等工業發展很快,新生原材料一直在降價,再生原材料與新生原材料之間的差價越來越小,再生原材料對深加工企業越來越缺乏吸引力。加之回收再生本來就是微利行業,企業為效益計,隻得放棄一些不賺錢的回收生產,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收集相對容易的工業垃圾上,城市生活垃圾基本被放棄。

從自己做起

工業革命以來的近300年,是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其結果帶來了物質產品的多樣化和大量化,以及人類物質財富的迅速增加,人類取得了征服自然的勝利。人類曾以為地球上的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曾以為高消耗、高消費的生產模式和生活模式是人類社會現代化的模式,是人類發展的前景。然而,當人類陶醉於征服的喜悅時,大自然開始了對人類的報複。大氣汙染嚴重,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受到破壞,酸雨危害頻繁,森林資源減少,水土流失嚴重,荒漠日趨擴大,生物多樣性減少,淡水資源危機,江河湖海汙染日趨嚴重,有毒化學品汙染有增無減,垃圾圍城,等等。這時,人類才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為,反思人類的發展模式,發現高消耗、高消費並不能帶給人類美好的生活,反倒是前景黑暗,將人類的前途引入了死胡同。所以,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裏約熱內盧召開的環境與發展大會上,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並將之確認為全人類未來發展的道路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