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人類的行動(2)(3 / 3)

二是委托企業來直接進行清運回收。

例如,在美國華盛頓附近的一個小城市有兩個中心。一個是政府的清運與回收一體的回收中心,另一個是私營的回收公司。該公司的清運車每天到指定社區去收集分類垃圾,直接拉回廠區進行再分類清理,打包後送到專門的再造工廠。由於管理有方,加之政府在征地和稅收方麵有優惠,這個公司創造了可觀的利潤。

在我國,許多原來由政府環衛部門包攬的清運回收都可以委托回收公司或物業管理公司進行,把解決垃圾問題由單一的政府行為變為政府有力支持的企業行為、市場行為。這樣,既減輕了政府的負擔,又鼓勵了我國的垃圾回收產業。

垃圾分類清運回收是一種勞動密集型產業。一些國家和地區在發展這個產業中,增加了城市的綠色就業機會,使大量人員成為“綠領工人”。當前,我國的垃圾清運處理,除政府環衛部門外,還有一支拾垃圾大軍——拾荒者。我們不要看不起他們,更不要歧視他們,他們就是國外所說的“綠領工人”。他們在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方麵起著一定的作用,並解決了一部分富餘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以北京市為例,現有拾荒者大軍8.2萬人。從專業分工看,有3.1萬人蹬三輪車沿街收購廢品,這部分人人均年收入1.5萬元;2萬人在飯店收取泔水或在商場收廢品,人均年收入1.2萬元;蹲守垃圾樓或扒居民樓垃圾道的有2.1萬人,人均年收入約1萬元;在城鄉結合部從事廢品交易的約有1萬人。此外,約有1500人在垃圾堆放場和轉運站撿拾垃圾,人均年收入約8000元。1998年這些人從廢品中抬走的“垃圾”價值為9.3億元,幫助實現了垃圾減量,否則,北京市政府的垃圾處理費1年就要達到18個億。

這些拾荒者對於減輕政府負擔,減少垃圾危害,減緩資源短缺,縮小貧富差距等功不可沒。另一方麵,抬荒者的管理處於無序狀態,他們多半沒有進北京的“三證”,屬無照經營。他們散居在城鄉結合部,晝伏夜出,衣衫不整,影響市容;法製觀念淡薄,時有偷、搶;違反計劃生育政策,超生現象嚴重。由於缺乏管理,這些垃圾在撿拾、收集、運輸、加工過程中造成二次汙染,如敞篷運輸、道路灑落等。他們吃、住在垃圾場中,終日與四害、病菌為伍,既沒有衛生條件也沒有衛生習慣,易患傳染病,給城市疾病流行帶來隱患。因此要將他們納入政府管理的範圍,盡快結束這種無序狀態。

比較好的模式是,居民家源頭垃圾分類,由專門的回收公司定時定點去社區回收,然後再送往各個再生處理企業。具體的運作方式見社區垃圾分類及有償回收流程圖。

具體方式是在居民家中設置不同的垃圾袋,平時就可把不同的垃圾投放到不同的垃圾袋中。回收企業在社區中設置垃圾回收站,定時定點到社區回收垃圾,居民按不同回收廢物的價格,將自己的垃圾賣給回收公司,公司統一回收後。將不同的垃圾分送各處進行處理,如塑料可以送給塑料煉油廠,廢紙送給再生紙廠。這樣,各類垃圾可各得其所。

要促進垃圾產業的發展,政府應給予必要的扶植和優惠,培育一批垃圾回收企業。垃圾隻有被企業再利用,才能真正成為資源,實現垃圾分類回收的最終目標。與其他產業不同,回收產業具有貨源采集成本高而利潤微的特點,回收產業的生長,即使是在市場經濟社會裏,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政府稅收、貸款等多方麵的優惠。處於轉型時期的我國,整個市場發育的條件都是政府給予的,作為回收產業,更需政府在下述幾個方麵給予扶植。

委托收費:如授權物業管理公司向社區居民征收垃圾費,以用於清運回收。政府的職能則在於製定規則和監督管理,一方麵規定收費標準並確認市民的付費責任,一方麵檢查和約束回收企業的經營是否符合有關法規。

政策傾斜:在稅收、貸款等多方麵給予優惠。各級政府應出台相應的政策,對環衛部門和垃圾產業進行鼓勵和扶持,並利用法律法規來規範人們的行為。

培育市場,倡導使用再生品:很多時候,龐大的政府消費本身就是再生品市場。如克林頓政府規定,政府用紙的60%必須是再生紙,很快就扶植起了美國的再生紙行業。

從小事做起

前麵我們講了很多垃圾的危害,垃圾分類回收的意義,那麼我們可以做什麼呢?下麵就談談在日常生活中為節約資源、減少垃圾,實施垃圾分類,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的一些事情。這些雖然是舉手之勞,但可以給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了一個美麗潔淨的地球。

一、不亂扔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