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日益嚴峻的垃圾汙染,如若人類還是無動於衷,任其發展,總有一天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存空間要讓位於垃圾。垃圾是人類活動產生的,也一定能夠通過人類活動將其消除。
對付垃圾的武器
垃圾這個張牙舞爪的魔鬼,造成了令人頭痛的環境公害。難道我們對此就毫無辦法了嗎?我們已經知道,垃圾不是天生的,它是由資源轉變成的,它是放錯地方的資源,這給我們一個啟示:要打敗垃圾魔鬼,關鍵在於找到一把鋒利的劍,這把劍就是:垃圾的減量化,垃圾的資源化,垃圾的無害化。
在了解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之前,我們首先來一趟垃圾之旅,看看垃圾出了我們的家門後,都去了哪些地方?通常人們都是用什麼方法來處理垃圾的?
一、垃圾之旅
為了了解垃圾的去向,北京地球村環境文化中心的誌願者史立紅曾跟著垃圾走了一圈,我們不妨跟著她一起走一走。
第一站:樓區垃圾裝箱。在北京察慈小區,我們看到保潔員每天早上4∶30到8∶00,把小區裏5個樓的垃圾運到集裝箱裏,再把集裝箱裝上垃圾車運走。垃圾的運輸費每天是100元,而每戶每月交的2.5元衛生費隻夠給小區雇的民工發工資。
第二站:垃圾轉運站。北京東、西城區的部分居民生活垃圾被運到亞運村北邊的大屯轉運站,我們在這裏看到,一箱箱垃圾被倒入料槽,進行擠壓緊縮,被壓縮後的垃圾被送進巨大的斯太爾裝運車內。
第三站:垃圾填埋場。我們跟著垃圾車來到北京阿蘇衛衛生填埋場。這個填埋場占地60公頃,分南北兩區,南區下挖10米深,挖出的土堆在北區,每填一層垃圾,就鋪一層黃土,避免垃圾暴露。
原來,垃圾是跑到填埋場去了。目前,我國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最主要方式是填埋,約占全部處理量的70%以上;其次是高溫堆肥,約占20%以上;焚燒量甚微。
為了消納上億噸的垃圾,我國建設了一些垃圾填埋場。大中型的城市垃圾衛生填埋場主要有:日處理量2000噸的北京阿蘇衛衛生填埋場;日處理量1200噸的廣州大田山、杭州天子嶺衛生填埋場;日處理量1000噸的蘇州七子山、廣州裏坑、福州紅廟衛生填埋場;日處理量350噸的廣東中山市衛生填埋場;日處理量210噸的包頭青山衛生填埋場。
二、垃圾處理方式
說到垃圾填埋場,人們會問,除了填埋外,還有其他處理垃圾的方法嗎?垃圾的處理方法主要在露天堆放、衛生填埋、焚燒、堆肥與分類回收、綜合處理、重複使用。
露天堆放就是把垃圾堆放在某一地點,不采取任何措施。此法最不衛生,堆放場就是病蟲、病茵的繁殖地。而且,汙染也最嚴重,垃圾堆中的病菌和髒物會在刮風時卷入空中,汙染空氣,也會在下雨時隨水亂流,汙染水源。因此,此法已在許多國家被禁止。可是,我國的城市生活垃圾絕大部分仍是露天堆放。
衛生填埋技術始於20世紀60年代,它是在傳統的堆放、填坑基礎上,出於保護環境的目的而發展起來的一項工程技術。衛生填埋必須進行科學選址、場地防護處理、周密的填埋計劃、滲出液收集和處理、填埋氣收集和處理、嚴格的監測網絡、最終封場與土地恢複利用等多項工序才能建成。
填埋場建好啟用後,清潔工人每天將垃圾收集、壓緊、裝車後,送往垃圾填埋場。當晚,填埋場將白天運來的垃圾用土覆蓋,再壓緊,以免鼠、蟲、鳥來吃垃圾,傳播病菌。此法可以避免一些垃圾露天堆放引起的病菌傳播,其缺點是修建填埋場占用土地麵積大,而且填埋場地的使用時間有限(北京的為10年左右)。北京有一個阿蘇衛垃圾填埋場,投資1億元,工期近兩年,占地60公頃。就是這麼大一個垃圾填埋場,也隻能處理北京市五分之一的垃圾,而且,花了這麼多投資的填埋場,將在11年左右的時間內被填滿。北京已經竣工投產的垃圾填埋場還有北神樹、安定、六裏屯等三處,其中六裏屯填埋場占地47公頃,日處理垃圾1500噸。連同阿蘇衛填埋場,北京的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也隻有50%。另外,垃圾中大量可回收利用的資源被埋掉了,在設計、施工和管理不好的情況下,地下水和土壤仍然易受到來自垃圾的毒素的汙染。
上麵兩種方式就像把垃圾灌進了“監獄”,可是垃圾並沒有老實,它們在裏麵仍然作惡。並且修這樣的“監獄”需要占用大片的土地。對我國這樣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來說,占用大量的土地來堆放、填埋垃圾,是對寶貴的士地資源的極大浪費,更不要說對土地和水體的汙染。因此,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這兩種方法是不可取的。
垃圾在“監獄”裏繼續作惡,那麼把它燒掉是不是就萬事大吉了呢?現在讓我們來看一下,焚燒是將垃圾放在特殊設計的封閉爐內,在1000攝氏度左右燒成灰,然後送去填埋。此法可將垃圾的體積縮小50%~95%。垃圾焚燒可以用於發電。現在,我國垃圾中可燃的有機物不斷增加,垃圾的熱值越來越高,北京市的垃圾熱值由過去的800大卡/千克上升到1400大卡/千克。垃圾焚燒投資大,運行費用昂貴,操作管理要求高。建設一個日處理垃圾1000噸的焚燒爐及附屬熱能回收設備,大約需要7~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