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人類的行動(1)(2 / 3)

更重要的是垃圾焚燒存在一些不利於環保的因素。一是燒掉了大量的紙張、塑料等可回收的資源;二是產生“二次汙染”,焚燒中釋放出汙染氣體(如二惡英、電池中的汞蒸氣等),產生有毒有害的灰燼。英國的《金融時報》曾經報道:“在日本,公眾對垃圾焚燒爐釋放出的有毒氣體發出強烈抗議。兩年前,大皈郊外一個垃圾焚燒爐附近的土地,發現含有世界上最高濃度的二氧芑,這種燃燒所產生的有毒化學物質會導致胎兒畸形,誘發皮膚病和癌症。在法國,因為發現奶牛的奶中含有二氧芑而關閉了附近的3個垃圾焚燒爐。”

堆肥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國已建成的堆肥場,主要采用機械化堆肥和簡易高溫堆肥技術。存在的問題是產品肥效低。比較好的堆肥技術,是把有機垃圾送入機械消化機中,通過好氧微生物的作用,變成高效有機肥。另外,如果有毒有害的廢物混在裏麵,那生產出來的肥料豈不是成了有毒肥料嗎?所以一定要把有毒有害的廢物,如廢電池、廢塑料等分檢出來,剩下有機物才能去堆肥。

這麼多辦法都不能製服垃圾魔鬼,我們該怎麼辦?別著急,我們已經找到了寶劍。它就是:源頭減量,分類回收,綜合處理,重複使用。當前處理垃圾的國際潮流是“綜合性廢物管理”,其特征是動員全體民眾參與“三個R”行動。“三個R”的行動口號是:減少浪費、物盡其用、回收利用。

堆放、填埋、焚燒雖然解決了一些垃圾問題,但對環境產生了許多不利的影響。要消除垃圾和垃圾對環境及人的危害,就必須在源頭減少垃圾的產生量。對垃圾中可回收的廢物分類回收,剩下的垃圾進行綜合處理:可堆肥的用於堆肥;把有毒有害的廢物檢出後,可焚燒的焚燒;剩下的渣土填埋。這時,填埋的垃圾量已經大大地減少了。

三、垃圾分類的好處

上麵我們講了垃圾處理方式,從中我們看到源頭減量,分類回收,綜合處理是最好的垃圾處理方式。其中垃圾分類是最關鍵的一個環節,隻有從源頭對垃圾實施分類,才能實現垃圾的回收利用,保證資源的循環再生。那麼垃圾分類有什麼好處呢?

節省土地。實行垃圾分類後,可以回收為再生資源的那部分垃圾就不再進人填埋場了,填埋場也就可以使用更長的時間。目前,北京市生活垃圾的40%是廢紙、廢塑料、玻璃、非金屬和織物等,這些都是可以回收的,回收了這部分垃圾,就可以減少40%的填埋量,隨著垃圾中可回收成分的比重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土地就會從垃圾的威脅下解放出來。

減少汙染。垃圾分類可以避免填埋和焚燒引起的環境汙染。

資源循環再生。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垃圾分類有利於把這些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回收回來,進行循環再生加工。

有益衛生。垃圾分類後垃圾量減少,剩下的生物垃圾堆肥避免了垃圾遍地、蒼蠅蚊蟲孳生。

產生新的產業,創造新的財富,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在北京市,如今外地人進京揀垃圾謀生的有8萬多人。有專家算過一筆賬:如果北京市認真組織發展垃圾產業,直接經濟效益至少在11.2億元,並可解決10萬人的就業問題。

環保意識和公民參與。垃圾分類還有超越垃圾處理本身的意義,這就是環保意識和公民參與。通過垃圾分類,公民容易理解自己與環保的關係,每個人都是垃圾公害的製造者,也同時是垃圾公害的受害者,更是垃圾公害的治理者。可以改變這樣的偏見:我隻是環境公害的受害者,別人或企業是環境公害的製造者,政府是環境公害的治理者。環境保護不僅僅是政府行為,也是一種公民個人的行為。

最主要的是垃圾分類回收,實現了地球資源的循環利用。因此說,垃圾分類的本質是通過地球資源的循環再生,以實現人類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正因為垃圾分類有上述的好處,它已被普遍認為是對付垃圾公害的最好辦法和最終出路。自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來,垃圾分類在世界許多國家已成為潮流。

四、國際的時尚

隨著環境的惡化和自然資源的劇減,人類社會不得不由過去的“牧童經濟”轉向“宇宙飛船經濟”。所謂“牧童經濟”是把自然當成隨意放牧、隨意扔棄廢物的場所;而“宇宙飛船經濟”則是珍惜空間與資源、使廢物經循環再生後再次利用。

當許多發達國家飽嚐了垃圾的苦頭後,紛紛開始對垃圾實行分類回收。他們製定有關廢棄物處理的法規,研究、開發廢物回收技術,成立相關的回收企業,社區居民進行垃圾分類。

五、製定法規

垃圾分類回收,既是一種行為和習慣,又表現為一種經濟體係,它的建立是與相關法律、法規的建立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