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胎生鯊魚
大洋中有些鯊魚不直接產卵,屬卵胎生。母鯊產的卵不排出體外,而是在母鯊腹中發育成小鯊。有的胎兒在腹中生活長達1年的時間。鯊仔一離開母體,便會遊泳覓食。
鰻魚科
鰻魚學名為鰻鱺。它有著像蛇一樣細長的身體,是生活在水底的魚類,分布在溫帶到熱帶的廣泛地區,分為河鰻和海鰻。鰻的特征是沒有腹鰭,且背鰭、臀鰭和尾鰭連在一起。夜行性的種類居多,白天隱藏在岩石間的縫隙或石頭下麵,等到晚上才出來覓食。鰻魚以其洄遊在海水與淡水間而出名,在深海出生的幼魚,乘海流而上溯至河口、川或池成長,直等到產卵期再回到海上,可作長達5000千米的洄遊。
運動方式
鰻魚的遊泳方式在魚類的運動方式中,屬於特殊的蛇行型,又叫做鰻型。因為身體長、尾鰭不發達,遊泳時以s型的曲線向前推進,像蛇在爬行,時速約每小時2~4千米,但比起每小時80千米的旗魚,鰻魚算是慢郎中了。
體色
鰻魚的體色,會隨著棲息處的不同而有變化;不同年紀的鰻魚,體色也不相同,幼鰻顏色偏黃綠色,一旦到了生殖期,顏色會變成銀灰色;同年齡的鰻魚,雌鰻的體色較雄鰻淡。人工養殖的鰻魚有暗綠色、茶褐色,蒼黑色等。
壽命
野生鰻魚的壽命可達數十年,最久的可達50年;不過,一般養殖的鰻魚通常一年即可賣出。如何知道鰻魚的年紀呢?我們可以從鰻魚的鱗片看年輪,也可以在鰻魚死後取出耳石做切片檢驗,鰻魚耳朵裏的耳石,有像樹年輪一樣的圈紋,一圈代表一年,數一數就知道鰻魚的真正年齡了。
海鱔
海鱔是海底的隱居者。它們在礁石的洞中或海底的凹地中過著隱居生活。海鱔有著寬大而尖銳的牙齒,以適應捕食無脊椎動物和小魚的需要。裸胸鱔的樣子像蛇,細長的身子體色多變,有的呈墨綠色,有的身上帶有不同的條紋和斑點。
盲鰻
人們常說,“大魚吃小魚”,可是有一種專吃大魚的鰻——盲鰻,它能從大魚的鰓部鑽入腹腔,在大魚肚裏咬食內髒與肌肉,邊吃邊排泄,最後咬穿大魚的腹肌,破洞而出。盲鰻食量極大,一條盲鰻在大魚腹裏呆七個小時,可以吃進比它自身重量大18倍的魚肉,有時甚至能將一條魚吃得隻剩下皮膚與骨骼。
海鰻
海鰻一直被誤認為是危險的海洋魚類,事實上海鰻是一種夜間活動、生性膽小的魚類。海鰻是藉由其嘴巴的張開與閉合來迫使海水流經鰓而產生呼吸動作。海鰻具有銳利的牙齒、強而有力的顎及敏捷的反射動作,經常徘徊、躲藏在珊瑚區,並以此為家。
洞鰻
世界上有一種不會遊泳的魚叫做洞鰻。這種魚生長在印度洋的馬爾代夫群島水域,它們生活在沙窩裏,一條洞鰻安居一個洞穴,一般穴深30~50厘米。洞鰻是真正的魚,卻不能隨意遊動。洞鰻的覓食方式是在風平浪靜時從洞中探出半個身體,張開大口,吞食隨水浮動的浮遊生物或小動物。
鮭科
鮭魚屬於硬骨魚類鮭科,有300多個屬種,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鮭魚有大西洋鮭魚、大馬哈魚和虹鱒魚等。鮭魚主要分布在北部海洋及流入北部海洋的河流中。多數鮭魚是食肉動物,它們或在水中追逐食物,或潛伏在水草中等待魚和其他動物靠近。鮭魚有洄遊的習性,通常回到出生地區產卵。
溯河洄遊
鮭魚是一種非常有名的溯河洄遊魚類,它在淡水江河上遊的溪流中產卵,產後再回到海洋喂育。幼魚在淡水中生活2~3年,然後下海,在海中生活一年或數年,直到性成熟時再回到原出生地產卵。例如大西洋鮭魚的產卵期雖是從9月至次年2月,但在一年內,差不多每月都有魚群接近沿岸,並借助潮流的幫助,從河口上溯入河川。
鮭魚的生長過程